歸義非唐

第201章 亂象層出

第201章亂象層出第201章亂象層出←→::mayiwsk

“隴右這個位置,還真好賺錢啊!”

九月中旬,楊復恭經過來回兩趟的貨物運送,以及十余日的精挑細選,最后帶著足數的騾、馬返回了劍南道。

當然,他也留下了三百七十二匹織錦和七千五百匹絹帛。

一筆生意談成,劍南道與隴右道的商道也即將開通,這些消息讓劉繼隆十分高興。

他笑著走回衙門,入座后便大手一揮:“旅帥及以上的弟兄,每人一匹織錦!”

“節帥,這次還是算了吧。”

見劉繼隆又大方犒賞,張昶連忙站出來打斷道:“您上次賞賜太多,弟兄們心里都不是滋味。”

“是啊節帥!”

“節帥,留著收復鄯廓后再賞賜吧。”

諸將也勸阻著劉繼隆,對于他們及下面的弟兄而言,劉繼隆給他們的東西確實太多了。

各州縣的磚瓦房,足額的軍餉,時不時賞賜的絹帛和金銀器,以及掃盲學習的機會和足夠的尊重與撫恤。

得知劉繼隆沒留下一件金銀器和錦彩給自己,許多將領都向張昶抱怨,讓他勸勸節帥。

若是攻城拔地后賞賜還沒有什么,可他們這些日子除了訓練外什么都沒干,突然拿賞賜,他們還是有些過意不去的。

劉繼隆聞言打趣:“你們這群夯貨,真是山豬吃不了細糠!”

面對他的語出驚人,眾人卻不覺得被調侃,而是笑著承認下來。

“是啊,我們是山豬,您還是留著下次再犒賞我們吧。”

“沒錯沒錯……”

瞧著他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劉繼隆只能看向崔恕:

“這樣吧,織錦我留下,那一千匹絹,就賞賜給收復洮疊松三州而傷殘的那四百五十四名將士吧。”

“每戶發兩匹,剩下的你們看看哪家比較清貧,便一并給了。”

聞言,崔恕也無奈道:“節帥,您給烈屬們的賞賜和照顧夠多了,中秋節的時候,下面的直白連面粉都送不出去。、”

劉繼隆對烈屬的照顧確實不少,逢年過節就是麻布米面,正因如此,隴右軍的將士才養成不怕死的性格。

于他們而言,即便他們死了,節帥也會照顧好他們留下的烈屬。

在這一點上,整個大唐只有劉繼隆會那么盡心盡力。

“告訴烈屬們,若是不收這些絹帛,那我晚上就去鳳凰山跪著,告訴弟兄們我沒照顧好他們的烈屬!”

劉繼隆嬉皮笑臉說著,總之是想著辦法讓烈屬們收下絹帛。

崔恕見他固執,也只能搖頭嘆氣的應下這件事。

“節帥!”

得知他們回來,高進達也拿著厚厚的文冊走入了正堂,高興作揖道:

“各州秋收的文冊交上來了,另外還有洮疊松三州的圖籍也交上來了。”

高進達獻上文冊圖籍,同時對眾人說道:

“蘭河臨渭四州按照五稅一,成武岷宕洮疊松等七州暫時收取全糧,刨除百姓吃食后登籍造冊。”

“算下來,今年收糧五十七萬六千余石,七萬三千余石豆。”

“此外,收獲的麻桿還需要兩個月才能制成麻布,但今年應該能產出三十二萬匹麻布。”

“至于各州的麩金、白銀、赤銅等物,折錢差不多五萬貫左右。”

“諸如龍須席、石脂、牧群等物太雜,便沒有折色計算。”

“另外武州傳來消息,接親的隊伍已經抵達武州了,估計十月中旬才能抵達狄道。”

“節帥,您的這位外翁可是出資頗豐啊……”

高進達從袖中小心翼翼取出一份帛書,劉繼隆疑惑接過:“什么東西?”

他將帛書展開,上面記載的竟然是封敖送給小七娘子的嫁妝。

“蜀錦二百匹,織錦三百匹,紗五百匹,絹帛三千匹,另有黃金千兩,白銀兩千兩,錢二萬貫,奴仆三千六百人,其余冠服金銀飾品就更不用說了……”

高進達一邊念著,一邊忍不住打趣道:“人人都說渤海封氏已然落魄,如今來看,其底蘊還真是深厚。”

封敖不僅把劉繼隆帶去的聘禮給還了回來,還添了價值好幾倍的嫁妝。

劉繼隆稍微看了看,光織錦絹帛和金銀玉器錢就價值最少四萬貫,而那三千六百名奴仆若是按照口馬貿易的價格,最少也值錢兩萬貫。

這一前一后,封敖便砸了近六萬貫進來,自己那六七千貫的聘禮與之相比,還真是小巫見大巫。

這般想著,劉繼隆臉上笑容隱藏不住:“成親能得到這么多錢糧人力,若是可以,我都想多成幾次親了。”

劉繼隆這般說著,眾人卻面面相覷。

男女和離在這個時代雖不稀奇,但也不是什么好事,對于眾人而言,劉繼隆這話還是有些難以評價的。

在他這么說著的時候,正堂外卻急匆匆走來了一道身影。

“節帥,洮州急報!”

當正門旅帥報急聲響起,眾人的笑聲瞬間消失,所有人都嚴肅看向他。

“怎么回事?”

劉繼隆身姿坐正,皺眉詢問旅帥,而旅帥也呈上了急報:“這是尚刺史的急報。”

張昶起身先一步接過急報,將其轉遞給了劉繼隆。

劉繼隆將其拆開,面對其中內容露出些許不耐煩。

“節帥?”眾人試探著詢問,劉繼隆將急報丟在岸上。

“磨禪川的論恐熱集結了十幾個小部落,準備在十月初二進犯河州與廓州。”

“尚鐸羅在磨禪川的探子將消息回稟后,尚鐸羅集結六百精騎前往了洮州與磨禪川的邊境,準備偵查看看論恐熱有多少兵馬。”

“尚鐸羅向都護府請援,希望讓馬成、鄭處二人在河州鳳林縣西南河谷壘營駐兵,防備論恐熱入侵。”

劉繼隆說罷,眾人紛紛皺眉,高進達也道:

“這論恐熱在旱情時跑到磨禪川就食,但磨禪川的物產不足以讓他集結那么多兵馬,故此以往都是小打小鬧。”

“節帥您入駐河州后,這論恐熱便把目標轉向了廓州的尚婢婢。”

“今年旱情結束,想來磨禪川的各個部落也有糧草牧群遠征了,故此才會被論恐熱聚集一處。”

說到此處,高進達停頓片刻,目光看向,劉繼隆道:

“節帥,這論恐熱與我們有仇,但他與尚婢婢的仇更大。”

“我們若是要收復鄯廓二州,倒是可以駐重兵在河州,屆時論恐熱定不敢犯,只能轉進廓州,劫掠尚婢婢。”

“節帥,這是削弱尚婢婢力量的好時機啊!”

高進達對時局分析的很到位,畢竟現在隴右只能向鄯廓進軍,并在之后拿下吐谷渾地區或多麥地區。

高進達的建議沒問題,但劉繼隆并不打算進軍吐谷渾等地。

他已經有了隴右這個養馬地,吐谷渾雖然也好,但當地幾十萬的番人是他無法同化的。

更何況涼州張直方麾下的赤水軍距離三年戍邊結束只剩一年時間,三千赤水軍會繼續戍邊,還是會趁機鬧事,這都是未知數。

歷史上,唐廷只調了一千五百天平軍新卒進入涼州,并且未曾更改軍號,故此天平軍才會在涼州戍邊的日子里娶妻生子,最后被涼州吐蕃同化。

可如今的三千天平軍不僅更改軍號為赤水軍,其中老卒更是多達數百人。

這數百老卒可都是在鄆州安家的人,并且也是昔年的淄青老卒,跋扈得很。

劉繼隆必須靜觀其變,看看他們會不會鬧出什么事情來。

正因如此,他才沒有在明年動兵的打算,而是將收復鄯廓二州放到了后年的計劃中。

收復鄯廓,最好還是以和平的方式收場,這有利于自己日后的計劃。

想到這里,劉繼隆開口否決了高進達的提議:

“我與尚婢婢相識多年,加之我軍落腳五泉時,他曾借糧借人給我,若非萬不得已,我不想與他刀兵相見。”

“至于論恐熱,這頭畜生當初在隴右地區大殺我漢人,甚至將我漢人頭顱砍下壘砌京觀的事情,難不成你們都忘了?”

漢人很記仇,但也很容易忘記仇恨。

經劉繼隆這么提醒,張昶他們這才想到了昔年論恐熱大掠河西八州,殺人放火,以槍挑嬰兒為戲,五千里間,赤地殆盡的事情。

這是論恐熱的高光時刻,卻是隴右所有漢人最恥辱的時刻。

想到這里,不少將領紛紛咬緊牙關,而劉繼隆也看向崔恕道:

“崔恕,你親自走一遭,把論恐熱要劫掠廓州的事情告訴尚婢婢,此外邀請尚摩鄢來狄道與我會晤。”

“下官領命!”崔恕作揖應下,劉繼隆接著看向張昶:

“你親率四百精騎前往河州,與馬成、鄭處二人一同率河州兵馬屯兵鳳林縣,警惕論恐熱入寇。”

“末將領命!”張昶也作揖應下,同時他見堂內氣氛凝固,不免打趣道:

“這豬犬的論恐熱,害我不能留在狄道吃您的喜酒了!”

“哈哈哈哈……”劉繼隆爽朗笑道:

“無妨,到時候吃你們的慶功宴也好!”

在他的三言兩語間,崔恕、張昶前往軍營提領了兵馬,向河州馳騁而去。

與此同時,高進達也開始籌備起了劉繼隆的婚宴,催促除洮、疊、松、河四周外的諸州刺史在十月十五前抵達狄道,吃劉繼隆的喜酒。

在他們籌備之余,位于秦州的高駢,也得知了劉繼隆成為封氏嫡婿的事情。

“你確定消息沒出錯?”

伏羌縣衙內,高駢身穿常服,眉頭微皺的看向身前之人。

面對他的質問,負責天雄、成武軍中牙商的王重任肯定道:“沒有出錯,封敖確實在九月二十日嫁女,如今是出嫁的第七天。”

“末將派人詢問了武山縣的張璘和上邽縣的梁纘,他們麾下塘騎都沒有探得消息,估計婚車是走的武州,經岷州前往臨州。”

“這么看來,日后山南西道若是想要獲取牧群,完全可以和劉繼隆貿易,不必再經過我們或鳳翔了。”

王重任的話令高駢皺眉,他合上手中文冊,起身走到窗前,沉吟片刻后才道:

“此事必須上奏朝廷,讓至尊知道封敖與劉繼隆結為翁婿。”

王重任頷首表示認可,同時說出二人的擔憂:“封敖扶持劉繼隆,那劉繼隆即便沒有擴張城池,實力卻會不斷增強。”

“此外,我們能獲得的榷稅也將更少,向朝廷索要錢糧的數額將增多,難免會讓至尊不滿。”

“朝廷若是不把封敖調走,長此以往,劉繼隆必然尾大不掉。”

“嗯”高駢應了聲,隨后轉身走向書桌,猶豫片刻后快速落筆。

不多時,一份奏表在他手下成型,而他在等待墨跡變干的同時,也不免沉聲道:

“赤水軍距離戍邊期滿還有不到一年,這件事不能由我提及,你派人送信時提醒王都監,避免赤水軍生亂。”

“是!”王重任應下,不多時便帶著裝好的奏表走出衙門,派親信將奏表送往了長安。

奏表送抵長安時,正是九月最后一天,而王重任的親信,也將高駢的提醒告訴了調回長安的王宗會。

“高刺史說,赤水軍的戍期只剩不到十個月,請朝廷早做安排。”

“知道了。”

長安太液池外,王宗會不耐煩的擺了擺手,隨后命人將親信帶了下去,而他自己則是轉身走入了太液池中。

不多時,待他走入太液池內的太液亭后,便見亭內坐著皇帝李忱,以及四貴的馬公儒、王歸長、王宗實和三省六部的令狐綯、崔鉉、裴休及其它官員。

他小心翼翼走到王宗實身后,低聲將高駢的提醒告訴了王宗實,同時將高駢的奏表交給了王宗實。

王宗實聞言皺眉,而坐在太液亭內主位的李忱正在向崔鉉舉杯。

“此次淮南饑荒,唯崔相方能安撫,勞崔相走一趟了。”

李忱的話讓崔鉉臉色發白,但他還是強撐著一口氣,舉杯回應了皇帝。

“臣定不辱命,將淮南饑荒安撫下去。”

說罷,他舉杯一飲而盡,心中升起無盡后悔。

他的余光瞥向自己身旁的紫袍官員,此人發須皆白,年紀七旬左右,此刻正在小杯慢酌,不緊不慢。

今年入夏以來,淮南便遭遇了旱情,米價驟漲。

面對此等情況,淮南節度使杜悰荒于游宴,不治政事,未能及時平抑各州縣糧價,導致淮南在七月爆發饑荒,直到八月才被御史臺彈劾爆出。

杜悰此人先后擔任京兆尹、鳳翔隴右節度使及宣武軍節度使、東川、西川節度使等等官職。

由于在擔任西川節度使期間收復了被吐蕃占據的維州,因此李忱以為他有軍略,派他擔任了淮南節度使。

結果他在任上的所作所為,使得李忱臉上無光,現在更是弄出了幾十萬淮南饑民。

李忱面子上過不去,立馬罷免了杜悰的節度使之位,召其回京。

只是杜悰雖然罷免了,但淮南幾十萬饑民卻需要處理,因此李忱召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盧均入朝為相,罷尚書左仆射的崔鉉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副大使,以平饑荒。

崔鉉知道,自己若是把饑荒平定下去,那他還有回朝為相的可能,但如果平定不了,那他就只能等朝中無人,才能有機會回京了。

想到這里,他本人也偏向了后者,因為淮南的饑荒規模太大,朝廷沒有錢糧賑災,僅憑淮南自己的財力,根本無法平息饑荒。

“陛下……”

裴休忽然開口朝李忱作揖道:“半月前越州來報,浙東軍兵將以浙東觀察使李訥不禮將士為由,營嘯后將李訥驅逐浙東。”

隨著他開口,亭內氣氛瞬間下降了不少。

亭外在飄雪,而亭內寒意更重。

江南向來是朝廷的錢袋子,浙東軍的兵將以這種理由驅逐李訥,根本就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想到這里,眾人都暗自將余光放到了皇帝身上,而李忱卻平靜道:“浙東的監軍是誰?”

“回陛下,監軍是王宗景!”

馬公儒連忙作揖,余光瞥向王宗實和王宗會,嘴角輕挑。

王宗實攥緊了手中高駢的書信,不等他開口,李忱便一杯飲盡,冷聲道:“戎臣失律,并坐監軍。”

“傳朕旨意,貶李訥為朗州刺史,監軍王宗景杖四十,配恭陵。”

“臣等遵旨……”王宗實牙關都快咬碎了。

浙東軍驅逐李訥,顯然是因為朝廷在浙東收稅過重,浙東軍眼紅想要好處才做出的事情。

因為這樣的事情,自己竟然折了一個外鎮監軍的族人,想到這里,王宗實隱晦的看向馬公儒,眼神陰狠。

“諸位可有人選舉薦為新的浙東觀察使?”

李忱詢問眾人,目光不斷掃視,而盧均也在此時放下筷子,鄭重作揖道:

“陛下,浙東兵馬以李訥不禮將士為由,那朝廷當派禮者節制浙東。”

“禮部侍郎沈詢頗有才干,可為浙東觀察使。”

浙東兵將的借口很蹩腳,畢竟沒有兵將會因為上官對他們禮數不行而兵亂,顯然是得不到好處才驅逐的李訥。

盡管朝廷知道他們要的不是禮數,而是禮遇,但盧均依舊派出了代表禮數的沈詢。

沈詢知禮,朝野皆知。

若是浙東兵將再以觀察使不禮兵將為理由驅逐沈詢,那朝廷就能名正言順的調集兵馬將他們鎮壓了。

浙東的鎮東軍內兵卒,多是浙東豪強子弟出身,真讓他們拼命,他們是不敢的。

盧均正是拿捏住了這點,才會如此強硬。

對于他的建議,李忱十分滿意,當即開口道:“既然如此,便敕封禮部侍郎沈詢為浙東觀察使。”

說到這里,李忱也看向了王宗實:“王中尉剛才可是得了什么奏表?”

“是……”王宗實這才反應過來,將奏表呈上道:

“臣還沒來得及打開呈給陛下,請陛下閱覽。”

旁邊侍奉的宦官接過奏表,轉呈給了李忱,而李忱在將其打開并看清其中內容后,當下便皺起了眉頭。: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