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非唐

第233章 倉有碩鼠

第233章倉有碩鼠第233章倉有碩鼠←→::mayiwsk

“狗腳王秋!!”

“滾出容州!滾出容州!”

大中十一年五月,由于軍餉逾期半月未發,嶺南容州(廣西容縣)軍的數百牙兵在都虞侯來正的慫恿下,將容管經略使王球驅逐出境。

消息傳回長安時,已經是六月二十七日,南衙令狐綯、崔慎由、蕭鄴等宰相為了盡快平定動亂,決定派新上任的安南經略使宋涯為容管經略使,前往容州平叛。

宋涯得知朝廷政令,當即效仿河南道忠武鎮的黃頭軍,令兵卒戴黃帽訓練,同時派出參軍前往容州,打探容州軍態度。

容州數百牙兵擁護都虞侯來正為經略使,向朝廷請表,而宋涯表面答應,實則加強訓練,準備在練兵結束后,出兵平定容州軍亂。

“便依宋涯所言,一年內必須鎮壓這些亂兵!”

七月中旬,當李忱得到經略使宋涯奏表后,他當即同意了宋涯的請表。

對于他來說,河北三鎮和淄青諸鎮已經令其頭痛不已,而隴右的劉繼隆也小動作不斷。

這種時候,朝廷如果連小小的容州軍都鎮壓不了,指不定會鬧出多大亂子。

因此對于容州數百牙兵造成的兵亂,他難得采取了強硬態度,為的就是想維持朝廷強勢的表面。

不過宋涯調任容管后,安南的位置便空出來了,此事急需解決。

正因如此,李忱目光看向殿內諸臣。

“宋涯調往容管,不知何人可鎮安南?”

面對皇帝的詢問,令狐綯幾人面面相覷,商議過后才作揖道:

“晉州刺史王式,可鎮安南。”

“陛下……”內樞密使馬公儒聞言作揖道:

“這個王式,早年似乎與王守澄相交甚密,這……”

與當年一樣,南衙諸相依舊舉薦了晉州刺史王式,而身為四貴的馬公儒也如當初的王宗實那般,說出了王式過往的經歷。

李忱雖然心里膈應,但想到安南歷年來動亂不止,最后還是狠下心來:“過往之事不用再提。”

“既然王式有此才能,便以晉州刺史王式為安南都護、兼御史中丞,充安南本管經略招討處置等使。”

“陛下圣明……”聽到舉薦的人終于落地,令狐綯幾人總算緩了一口氣。

朝廷不是沒有人才,只是許多人才都與李德裕、王守澄等人有牽連,而皇帝最忌諱提起這兩人,故此才導致許多人才不得重用。

以王式在晉州安撫百姓,抵御韃靼的才能,安撫安南百姓,抵御洞蠻應該不成問題。

安南和容管的事情敲定,李忱也舒心不少,接著開口道:

“尚書左仆射封敖理應調入京中,朕欲以太子太師盧鈞為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度使,諸卿以為如何?”

“陛下圣明……”

劉繼隆和封敖在山南西道的那些事情,自然是瞞不過李忱的。

他不僅知道劉繼隆在山南西道買賣人口,還知道他與靈州朔方軍的劉潼也眉來眼去。

想到這里,他就有些忍不下去。

他可以安撫劉繼隆,但前提是劉繼隆不再壯大。

現在劉繼隆比起幾年前,勢力壯大了不止一星半點,倘若再不剪除他的羽翼,日后想要解決他就困難了。

封敖需要處理,劉潼也需要。

“罷劉潼朔方、靈武、定遠等城節度使,改湖南觀察使,著其馳驛赴任。”

“以唐持檢校左散騎常侍、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節度、靈武六城轉運使等。”

李忱沉聲開口,群臣皆知他是在剪除劉繼隆四周羽翼,紛紛作揖稱圣明。

如此一來,劉繼隆四周相熟的官員全部更替。

劉潼更換為唐持,白敏中更換為魏謨,封敖更換為盧均。

沒了這些人與他眉來眼去,李忱倒要看看,這廝還如何發展壯大。

當然,這些人只是開胃菜,真正的主菜還是河西。

“朕聽聞安西副都護張議潮數次乞請入朝,聞其年邁,便準其入朝,授右神武統軍,賜長安永業田三千五百畝,于宣陽坊賜宅第一區,加官為司徒。”

“著河西防御使張淮深兼領安西副都護,盡早收復四鎮,屆時當以其為四鎮留后。”

“涼州刺史索勛,備虜有功,今擢授河西觀察使。”

李忱的話讓眾人心驚,張議潮幾次乞請入朝,無非是想讓朝廷信任張氏,畢竟張議潮的兄長,張淮深的父親張議潭還在長安呢。

結果現在張議潮是入朝了,可張淮深卻只得到了一個安西副都護的名頭,連四鎮留后和磧西節度使旌節都未曾獲得。

不僅如此,涼州刺史索勛還擢升為了觀察使,而觀察使與防御使本該由一人兼領,而今卻分作兩人。

索勛與張淮深平起平坐,伊州和甘州、沙州又分別被李渭、李儀中、李恩把持。

三方僵持之下,河西絕不可能留有余力來支援隴右的劉繼隆。

這般過后,劉繼隆算是徹底被孤立在隴右了。

想到這里,眾人唏噓之余,也不免松了一口氣。

繼續放任劉繼隆發展,這等于在朝廷床榻之側趴有猛虎,難以入眠。

好在秦隴二州在手,有隴山相隔,好似有鐵籠囚禁猛虎。

猛虎再兇,不得出,唯死爾。

眾人收斂心神,而長安的圣旨也很快傳遍了關內、劍南、山南等道。

隴右留置長安的進奏院,也很快將這條消息傳回了狄道。

朝廷的做法,無疑激起了隴右諸將的眾怒。

七月末,隴右十三州刺史先后請入臨州議事,劉繼隆也同意了。

待十三人抵達臨州時,已經是八月初七午后了。

“嘭——”

“他娘的頭,狗腳朝廷這是明擺著要把我們孤立困死。”

“要我說,就得給朝廷看看我們的拳頭!”

“隴右最富庶的地方是秦州,我看我們應該趁機向朝廷索要秦州,若是朝廷不給……”

“娘賊的,受這群腌臜貨的鳥氣!”

“反了算了,看看他那神策軍厲害,還是我們隴右厲害!”

“反了!”

都護府正堂,李驥等人罵罵咧咧,李驥、斛斯光、厝本等人更是直言要動武。

隴右人口不足,唯靠山南西道遷入人口。

現在臨近隴右的三個道都被更換主官,顯然是朝廷針對他們。

如果隴右無所表示,那豈不是讓天下看笑話?

李驥他們罵罵咧咧,陳靖崇、高進達、崔恕、曹茂、李商隱等人也臉色不太好看。

他們了解的情報更多,所以除非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要不然他們說不出與大唐為敵這種話。

李驥他們畢竟脾氣大,高進達他們也沒想著勸阻,只是等劉繼隆出面安撫他們。

好在劉繼隆沒讓他們等太久,不多時劉繼隆便帶著兩名兵卒出現在正堂,而原本喧鬧的正堂也瞬間戛然而止。

“我一路走過來,最吵的就是正堂,怎么不吵了?”

劉繼隆眉頭微皺,目光掃視眾人。

“節帥,這狗腳朝廷這么對付我們,我們難道不反擊嗎?”

斛斯光受不得氣,作揖行禮,率先發難。

厝本見狀也連忙跟著作揖:“節帥,我們的一切都是您給的,只要您開口,我們立馬出兵奪回秦州,占據隴山。”

“沒錯!”李驥也對劉繼隆作揖道:

“高駢雖有實力,可我們也不是吃素的。”

“收復秦州,拿下隴山,依靠火藥和投石車,即便朝廷舉十幾萬神策軍殺來,我們也有信心擋住他們!”

“節帥……”

李驥、斛斯光、厝本他們正值青壯,最受不得氣,更看不得劉繼隆受氣。

在他們看來,朝廷不讓他們發展的更好,那就把朝廷收拾一頓,等朝廷知曉他們厲害,自然會和議收兵。

不過對于劉繼隆來說,現在還不是和唐廷翻臉的時候,哪怕他心里也憋著氣。

原因無二,唐廷要想繼續維持下去,就必須在某些底線問題上足夠強硬。

因此在面對一些出頭鳥的時候,即便打不過,唐廷也會咬牙把這些出頭鳥按死。

面對劉繼隆這種體量的藩鎮,和議和招撫是行不通的,這只會讓其他藩鎮看輕朝廷,屆時烽煙四起,現有的局勢就維持不下去了。

原本隴右還有河隴吐蕃牽制,現在連論恐熱都被劉繼隆干掉了,那就只能限制隴右,避免劉繼隆繼續壯大。

如果劉繼隆忍下這口氣,那朝廷的威望也將提升,事后必然會給予他一定好處,以此來安撫他。

想到這里,劉繼隆走上主位坐下,沉聲開口道:“我們的人口剛剛突破三十萬,三十萬百姓好不容易安居樂業,你們就要重啟戰火,你們是怎么想的?”

“節帥……”李驥忍不住上前作揖道:

“不是我們想帶著百姓們重啟戰火,只是這狗腳朝廷欺人太甚!”

“他們自己安撫不了饑民,我們出錢安撫,難不成這也有錯?”

“他們要是能讓天下百姓吃上飽飯,那我們即便有心招撫饑民,也沒有人會愿意背井離鄉。”

“對!”斛斯光也跟上作揖道:

“說到底,還不是朝廷不得人心,我們起兵是順應民心!”

“荒唐!”劉繼隆皺眉呵斥三人,隨后才道:

“起兵?你們起什么兵?”

“別忘了,我們是隴右歸義軍,而不是得了勢就逞能的草寇!”

“朝廷雖然限制我們,但畢竟幾次支援錢帛給我們,對我們有義。”

“我們若是起兵,天下人會怎么看我們?”

劉繼隆把三人說的啞然,畢竟唐廷前后給了隴右幾十萬貫的錢帛,不管目的是什么,但東西確實到了他們的手上。

眼見他們三人說不出話,劉繼隆也寬和了臉色,隨后開口道:

“天下局勢如此,動亂在即,我知道你們都能感受到,但現在不是逞能的時候。”

“朝廷更換官員,難不成就能遏制我們?”

“魏謨上任快三個月了,可劍南道每個月還不是有數百饑民遷入隴右?”

“劍南道如此,山南道能好到哪去?”

“我們仍然在發展,只是不如以前快罷了。”

“我知道你們擔心什么,但你們不用擔心,屬于我們的機會,很快就會到了!”

劉繼隆發展到如今,可不是為了給誰當臣當狗的。

他之所以忍住脾氣,主要還是知道槍打出頭鳥,而隴右的底蘊更不足以當這只出頭鳥。

唐廷雖然虛弱,但會昌中興的老底還沒吃干凈,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隴右也不算駿馬,頂多算馬駒。

等南詔這個外敵與唐廷撕破臉,而內患的起義和叛亂將大唐力量消耗差不多,那時候才是他們登上舞臺的時候。

“我同意你們來狄道,就是為了罵服你們,你們如果有誰不服,可以站出來和我辯駁,誰能駁倒我,我就同意造反!”

劉繼隆瞧著眾人,直白的把自己目的告訴了他們。

不過面對劉繼隆的直白,眾人卻顯得十分拘束,都不敢與他辯駁。

他們知道自己辯駁不過,也不敢與他辯駁。

眼看他們不開口,劉繼隆冷笑著從案上拿出了一本冊子,丟在地上道:

“這是高長史今早交給我的冊子,上面記載了臨州十二名貪墨稅糧的官吏姓名。”

“馬成、陳靖崇、李驥、張昶,這上面還有你們幾個人的老部下呢……”

劉繼隆這話像是調侃,但眾人都知道,他這話更像是嘲諷。

“臨州三百多名官吏,一下子就抓出了十二名貪墨稅糧的官吏,這說明什么?”

“去年我就問過了,我們之中有沒有我在話本里寫的那些貪官墨吏?”

“當時你們都和我保證說沒有,結果現在稍微一查,就查出了十二個人。”

“我都不知道,如果真的和朝廷打起來,會有多少人在后面捅自己人的刀子。”

“不對……他們不是捅自己人。”

一席話,將眾人說的臉紅,其中李驥幾人更是把頭埋低,根本不敢去撿文冊,更不敢看里面的內容。

“怎么?不敢看?”

劉繼隆起身走出桌案,撿起文冊后將其打開對眾人示意。

“你們猜猜看,他們是用什么辦法來貪墨稅糧的?”

劉繼隆拍拍文冊道:“你們覺得他們蠢,實際上他們聰明得很!”

“一畝地一石糧的產出,本該收糧二斗,結果他們收二斗半,把衙門的二斗交了上去,自己留下半斗。”

“這還是我在臨州發現的情況,真不知道其它十二個州是什么情況。”

“要是每個州都有十二個這種人,那豈不是說隴右二千八百官吏里,有起碼一百五十六人在干貪墨稅糧,盤剝百姓的事情?”

“怎么,才從奴隸變成幾天的布衣,現在就把自己當成主人,想當過去的吐蕃貴族了?!”

他把文冊合上,朝著眾人看了一圈,見他們把頭埋到懷里,恨不得變成鵪鶉。

“朝廷想限制我們,這是必然的,也是我們肯定會經歷的。”

“我們如果沉不住氣,那才是中了朝廷的計策。”

“朝廷的吏治如此腐敗,即便長安的朝臣有心限制我們,卻也得想想他們能不能管住他們下邊的人。”

“我們和朝廷如果真的為敵,那比的不是前線誰的將兵更勇猛,而是看誰后面捅刀子的自己人更少。”

“我們現在才多少官吏,多少將兵,多少百姓?”

“現在是官吏貪墨稅糧,后面是不是將領喝兵血,吃陣亡弟兄的撫恤,吃孤身弟兄的絕戶?!”

“節帥!”李驥忍不住起身道:

“弟兄們不會這么做的……”

對于隴右諸將而言,喝兵血和吃孤身弟兄的絕戶,這幾乎是他們的紅線。

當初他們跟著劉繼隆從河西出發,大部分漢卒都是孤身,他們陣亡后,活下來的許多人都忘不了他們。

正因如此,吃孤身兵卒的絕戶這種話,單是說出來都讓他們受不了。

“怎么,受不了了?”

劉繼隆冷哼,將文冊丟到案上:“你們倒是還能記得那些孤身陣沒的弟兄,但你們下面的人能記得嗎?”

“今年中元節,我聽說不少將領和官吏都告假了。”

“是真的有事告假,還是心里有鬼?”

眾人表情各異,張了張嘴,卻最終沒能說出什么。

劉繼隆見狀,目光看向曹茂說道:“曹茂!”

“在!”曹茂下意識站了起來,而劉繼隆開口道:

“你自己從軍隊、衙門中選二百人,即日成立都察院。”

“你和你麾下這二百人不用做別的,就給我巡訪隴右各州縣軍隊、百姓,直到把我說的那些人都揪出來為止!”

“是……”曹茂嘴里苦澀,他知道自己接了個得罪人的差事,但他也知道這件事必須有人做。

自己和李驥、馬成他們相交最久,許多將領也都認識自己,所以這件事由自己來辦最好。

他作揖應下,緩緩坐回椅子上,而李商隱見眾人不開口,只能硬著頭皮自己開口道:

“節帥,這十二個犯了事的……”

他話還沒說完,劉繼隆便冷眼正視他,讓他將下面的話憋回嘴里了。

不過他也清楚,劉繼隆這是在保護他,因為這種話不應該由他開口。

只是眾人都不開口,他才想著開口來著。

“都不開口,讓義山這個后來的開口,然后一起針對他?”

“節帥,我們不是……”

劉繼隆質問眾人,眾人連忙辯解,但劉繼隆卻打斷道:

“知道你們都舍不得,但這件事必須要有著落。”

他深吸一口氣,雙手背負身后,死死攥緊。

“犯事這十二名官吏連同其家眷,盡數走大斗拔谷道遷徙河西!”

隴右都護府人口圖籍:

六萬二千五百三十八戶,二十九萬四千三百三十四口。

臨州:五千四百五十四戶,二萬七千二百一十六口

河州:七千四百一十二戶,三萬四千九十五口

岷州:七千二十六戶,三萬一千六百四十二口

渭州:六千八百二十四戶,二萬九千四百五十七口

蘭州:六千三百二十二戶,二萬八千七百口

成州:五千二百戶,二萬四千八十五口

武州:四千八百二十三戶,二萬二千四百七十一口

鄯州:四千七百一十六戶,二萬九百六十五口

廓州:三千九百五十二戶,一萬九千三百口

洮州:三千八百六十戶,一萬八千七百七十七口

疊州:二千八百三十五戶,一萬四千六百五十二口

松州:二千六百六十二戶,一萬三千五百二十口

宕州:一千四百五十二戶,九千四百六十口。: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