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義非唐

第234章 刀尖對內

“唏律律……”

秋收時節,百姓們高興收割著粟米,而衙門的官吏也在兵卒的護衛下,帶著一輛輛挽馬車來到城外。

隴右人口不多,百姓大多都在城內居住,城外耕種,只有少量人口大州會在城外不遠處設立鄉村。

作為隴右人口第二的岷州,自祐川縣向溢樂縣的五十里路程中,便設有一個大樂鄉,下轄三個村。

大樂治所為大樂村,這個村子設立于四年前,而另外兩個村子都是去年設立,安置的也都是山南西道遷入的百姓。

大樂村的百姓不同于另外兩個村,它的百姓都是從和政縣分出的百姓,今年是三年蠲免后的第一年,也是收取稅糧的第一年。

正因如此,大樂鄉民團的校尉、旅帥、隊正、伙長等基層鄉吏都湊到了一起。

隴右施行的是民團制度,這樣有利于集合開墾公田,也比較方便分糧。

事實證明,這個制度在短期確實不錯,例如大樂鄉就設民團一個,治三村二百余戶,其中大樂村八十九戶,有旅帥一人、隊正兩人、伙長九人。

村內屯墾,以旅帥下令,隊正傳遞、伙長召集,男丁外出開墾公田、女眷在家制作麻布。

開荒期間,糧食由民團校尉、旅帥前往縣倉取糧,每月一趟。

取糧過后,糧食由縣衙直白監督校尉發給各旅、各隊、各伙、各戶。

三年開荒結束后,民團編制依舊保留,但是不再向縣倉取糧,而是在每年夏收、秋收兩季繳納稅糧,正如當下的大樂村一樣。

“張直白!”

隔著老遠,大樂村口的一名四旬壯男便上前迎接起了這支來自縣衙的稅糧隊伍。

兩名直白,二十輛馬車,二十名甲兵,這就是來大樂村征收稅糧的隊伍。

“王校尉……”

被稱呼張直白的人讓隊伍停下,隨后下車對這名四旬壯男作揖,顯然雙方十分熟悉。

客套過后,張直白看向遠處等待秋收的八十九戶大樂村百姓,隨后點頭道:“可以開始收割了。”

“是!”被稱呼王校尉的大樂鄉民團校尉連忙作揖,轉身便開始吆喝眾人收割糧食。

與此同時,二十名兵卒也將挽馬車上的東西搬了下來。

兩張桌椅,上百個口袋,以及一大一小兩個“官斗”。

把這些東西擺好后,那二十名兵卒便留下五人看守甲胄,其余人下田幫助百姓收割糧食。

田間是收割糧食的百姓和兵卒,鄉道上是坐著觀望的兩名直白和大樂鄉的校尉、旅帥等六人,以及看守甲胄的五名兵卒。

面對坐在椅子上插科打諢的直白及民團校尉、旅帥們,看守甲胄的兵卒向他們投來鄙夷之色,但不為所動。

遠處村子一片祥和,大部分都是土坯搭茅草的土屋,屋子外用樹枝編個籬笆,在院內養著衙門發給的家禽。

兩個時辰過去,田間大片粟田被收割處理,糧食被裝袋堆放路旁。

一名婦人挑著扁擔從村里走來,不多時走到桌椅面前,將挑著的飯食擺上。

一碟炒肉,一碗燉雞,一碟炒白菜和幾碗米飯,這就是每桌桌上擺好的飯食。

“這又是殺雞又是殺羊,你們這真是太浪費了。”

兩名直白見狀,不免打趣起來,臉上笑容很濃,手也不自覺拿上了碗筷。

王校尉見狀笑道:“應該的應該的,諸位大老遠來到我們這里收取稅糧,這些都是我們應該準備的。”

不知是不是與衙門打了太多交道,這個如老農般的王校尉,臉上也竟然多出了市儈和獻媚。

只是這一切對于兩名直白來說十分受用,他們岔開話題,開始討論大樂鄉其它兩個村子如何。

六個人坐在一桌,其它兩個村的校尉時不時插兩句話。

至于另一桌,則是擺給那二十名兵卒吃的。

田間,兵卒中地位較高的一人皺眉開口道:“五五換班,早吃早過來幫百姓們把活干完!”

“是……”

在他的吩咐下,二十名兵卒開始交替吃飯,但他們吃的很快,吃完便回到田間干活,只留下五名守護甲胄的兵卒。

從日上三竿到黃昏,兩名溢樂縣的直白與大樂鄉的四名校尉、旅帥都在閑聊,而大樂村的百姓卻只收割了村內兩成的糧食地。

見狀,王校尉開始安排兩名直白去休息,并讓人準備好了晚飯。

他們的晚飯同樣豐盛,烤羊肉是必不可少的,而燉雞湯也是喝的有滋有味。

往后五天,他們都是如此,每天無所事事,直到第六天村民收割結束,他們才開始干活。

袋子上寫有各戶的姓名,因此各戶百姓只需要把自己糧食擺好,等著過斗稱重便是。

他們依次上前,將自己的糧食倒在大的官斗之中。

大斗外寫有“一石”,而大斗倒滿便表示有一石糧。

大樂村的村民是第一次繳納稅糧,也不知道其中門道。

他們把糧食倒滿后便準備停下,卻見張直白皺眉呵斥道:“繼續倒,必須得堆高才行!”

“啊?”村民不解,卻最終膽小怕事,還是將糧食倒得堆起。

見狀,張直白滿意點頭道:“一石!”

他話音落下,不遠處的另一面直白開始在文冊寫寫畫畫。

其余村民見狀也不敢說什么,反倒是兵卒隊伍中有人經歷過掃盲,因此皺眉道:

“這大斗不是一石?多出來的怎么辦?”

“都噓聲,看他們怎么做!”

聞言,眾人紛紛沉默,而張直白當即看向王校尉他們。

只見王校尉他們開始干活,將大斗多出來的那部分扒進另一口口袋,直到官斗內的糧食與官斗齊平,他們才停止動作。

隨后他們將官斗內的糧食裝入另一袋,讓那戶村民繼續倒糧。

如此反復幾次后,張直白最終開口道:“劉全,家中六口,熟地三十八畝,荒地七畝,大中十一年秋收糧食三十五石,繳糧七石。”

他話音落下,王校尉他們開始幫忙分配,從劉全家那三十五袋糧食中扛出七袋裝車,事后示意劉全將剩下二十八石糧食帶走。

劉全與其家人的目光看向兩名直白身旁擺著的兩袋糧食,欲言又止,但最后還是悻悻離開。

“娘賊的,這兩袋糧食不交給衙門,也不還給這人,擺在那里是什么意思?”

幾名兵卒錯愕開口,伙長則是眼神示意他們閉嘴。

不等他們繼續開口,那兩名直白與王校尉等人又開始稱重糧食,手段與之前如出一轍。

他們從清晨稱重到黃昏,縣衙派來的二十輛馬車上已然裝滿糧食,村內的曬場上則依舊擺放著一大一小倆堆糧食。

大的那堆還有二百多袋,袋子上寫著“大樂鄉稅糧”等字眼。

小的那堆,堆放著八十多袋糧食,袋子上沒有寫任何字眼。

做完這一切,張直白帶著另一名直白,以及民團的王校尉及三名旅帥找到了率領這二十名兵卒的伙長,笑著作揖道:

“曹伙長,規矩我懂,這邊的糧食,弟兄們可以一人帶走一袋,剩下的我們六人與您一起平分。”

張直白指著不遠處那堆小的糧食,與曹伙長笑吟吟的打著商量。

曹伙長聞言笑了,但不是高興,而是氣笑了。

“您們這手段倒是挺熟練的,想來不是第一次這么干了吧?”

“額……”

張直白有些尷尬,隨后便感覺到了不對勁。

不等他開口,曹伙長便直接動手將他按翻在地:“娘賊的,我算是知道節帥為什么這么痛恨你們了!!”

他一開口,其余二十名兵卒盡數動手,將另一名直白及其余的王校尉等人按倒在地。

張直白他們還沒搞清楚情況,便見兩名兵卒按住試圖掙扎的王校尉,破口罵道:

“別動,老子們是都察院的!”

呼吸之間,張直白臉色慘白,他急忙向曹伙長解釋:“曹伙長!我糊涂!是我糊涂!我也是第一次做這種事啊!”

“第一次?”曹伙長氣笑了,第一次如果都能這么熟練,那他在河州抓的那些人簡直就是蠢貨。

“不用解釋了,等著被驅逐河西吧!”

“對了,某是都察院曹茂!”

曹茂將張直白綁了起來,連夜拷問后,帶人將岷州戶司錄事趙荃拿下,接著順藤摸瓜,將與之相關的三十二名官吏拿下。

八日后,岷州貪污官吏的名冊被交到隴右都護府,交到了劉繼隆的案頭。

“貪墨官吏及家眷發配河西,讓鄭處和酒居延交接好,硝石不能少,不夠就用馬匹和香料換!”

劉繼隆沒有殺他們,而是本著廢物利用的道理,將他們發配去了河西。

話音落下,他放下文冊,目光掃視堂內眾人。

在他眼里,有人心有余悸,有人心中惶恐,還有人百感交集。

他瞧著他們那復雜的模樣,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更多是生氣。

“這才一個半月的時間,河州和岷州就被查出七十八名貪污違紀的官吏,你們有什么想說的?”

劉繼隆質問眾人,眾人沉默不語,不知道該說什么。

臨州官吏貪腐的事情發生后,曹茂便按照劉繼隆說的,從軍隊、官吏隊伍中選擇了二百人,并組建了劉繼隆口中的都察院。

都察院沒有別的工作,主要巡察隴右全境,探訪民生,主抓官吏和軍隊的貪腐卡要等問題。

面對愈發嚴峻的外部環境,劉繼隆做的卻是主抓內部,而曹茂的足跡,也從臨州擴大到了整個隴右。

事實證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一旦陷入安逸之中,便會開始滋生許多不該有的心思。

曹茂在河州、岷州明察暗訪一個半月,前后抓捕七十八名貪腐違紀的官吏,而河州和岷州的官吏數量也不過才六百七十多名。

超過一成的比例,讓劉繼隆乃至高進達等人都感到了后怕。

“我們這樣的情況,拿什么去和朝廷叫板?”

劉繼隆忍不住質問眾人,高進達、張昶、李驥等人仿佛啞巴了,紛紛閉著嘴,沒敢先開口。

望著他們,劉繼隆忍不住教訓道:“打仗憑的不是個人勇武,而是民心。”

“我們之所以能兩年拿下河臨渭蘭等四州,并不是我們有多么驍勇善戰,而是隴右的民心在我們身上。”

“我們許多人的出身都不好,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此前吐蕃貴族馬鞭下的奴隸。”

“我之前想著,大家出身都不好,都有過被奴役的經歷,起碼會有些同理心。”

“大家好不容易翻身,應該是想著如何帶著百姓過上好日子,而不是想著怎么盤剝壓榨這些沒享受幾年太平時光的百姓。”

“如果我們也變得和昔日吐蕃貴族那般喜歡盤剝百姓,欺壓百姓,那我們在隴右的治理又怎么能長遠?”

劉繼隆苦口婆心說著,高進達不得不硬著頭皮作揖道:“節帥,此事是我等失察。”

他話音落下,崔恕、張昶、李驥等人紛紛作揖,而劉繼隆卻搖搖頭道:“這也不能全怪你們。”

“我們收復隴右全境,為了能夠好好治理各地州縣,因此從軍隊之中挑選了不少脫離文盲范疇的兵卒和將領在地方擔任官吏。”

“盡管他們都接受了半年乃至三年的掃盲教育,但在思想上卻沒有跟上現實的腳步。”

“他們覺得以前受難,現在當官作吏了,就可以好好享受了,這種思想在安逸的環境下不斷滋長,也將成為我們治理隴右的隱患。”

“面對這種風氣,我們必須強力整頓,要用實際行動告訴隊伍里有這種思想的那些人,貪腐違紀是底線,一旦踩了底線,就不要怪我不講情面。”

“我再次重申一遍,河州、岷州及往后諸州貪腐的官吏連同其家屬,一同遷徙河西!”

劉繼隆再次開口重復了自己的決定,而他這一開口,便是數百人要被遷離河西。

倘若剩下的十個州也是如此情況,那隴右便要向河西遷徙上千口人。

要知道,自從唐廷更換封敖、白敏中和劉潼以來,隴右從境外遷入的百姓還不足兩千。

如今卻要遷走上千人,劉繼隆心里也極為不舍。

只是不舍歸不舍,他更清楚遏制不住這股歪風邪氣的后果是什么。

隴右軍能打勝仗,全賴民心與開明的制度。

倘若吏治腐敗,那就會影響到軍隊,到最后說不定真的有人敢喝兵血,貪墨上陣弟兄的軍餉。

要是真的走到那一步,那時候犧牲的就不是一千人,而是成千上萬人。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物理消除這些人只是開始,真正應該做的,是要用思想武裝整個隊伍。

關于這點,劉繼隆已經在準備,但現在還沒有成功。

“我這么做,你們有什么意見嗎?”

劉繼隆詢問眼前眾人,眾人欲言又止,卻最后還是閉上了嘴。

見氣氛如此僵硬,劉繼隆只能自己打圓場笑道:“說嘛。”

“你們如果都不說,那我的身邊就沒有人敢說真話了,到時候我怎么知道你們是怎么想的,怎么解決問題?”

李商隱幾人有些適應不了劉繼隆這么快的轉變。

前一秒還狠辣遷走一百多人,后一秒就笑呵呵的讓他們提意見。

他們不知道劉繼隆是真的讓他們提意見,還是打著試探的心思來甄別他們。

換做以前,他們肯定會有什么說什么,但隨著隴右吏治的事情被揭開,他們的心思也越來越雜了。

“節帥,我就是覺得……沒有必要把他們的家人也遷去河西!”

憋了半天,最后還是與劉繼隆最相熟的張昶先開口。

在他開口后,高進達幾人也如開閘放水般,提出了各自的建議。

“自上次的事情發生過后,衙門內人人自危,眼下秋糧在即,許多官吏都擔心做得不對,就被戴上貪墨的帽子,被趕出隴右。”

“這樣下去,大家都不敢做事了。”

高進達說出自己觀察下的擔心,崔恕也附和道:“節帥,軍中也有這種擔心。”

劉繼隆見狀點頭,目光看向李商隱:“義山你覺得呢?”

“下官……”李商隱躊躇片刻,最后才道:

“下官覺得,確實沒有必要牽連家人,畢竟我們遷入人口也不容易……”

四人說完,劉繼隆皺眉嘆氣道:

“正因為遷入人口不易,所以我才不能讓他們胡搞亂搞。”

“如果只是處理他們個人,那如何能夠威懾其余蠢蠢欲動的人?”

他這話說罷,高進達等人欲言又止,卻最后還是閉上了嘴。

瞧見他們這般模樣,劉繼隆深吸一口氣道:“我知道了,你們是擔心我矯枉過正。”

“這樣吧,我會親自寫一篇文章,好好解釋我這么做的原因。”

“這篇文章,你們在之后拓印到各州縣衙門及軍營的黑板報上,我相信大部分弟兄看后,都能理解我的用心。”

劉繼隆和顏悅色的與他們交流,這讓他們四人放松不少。

他們最擔心劉繼隆因為這件事情,一桿子把許多人都打死,并開始猜忌起他們。

好在劉繼隆的氣量依舊,不僅猜到了他們所想,還愿意做出解釋。

見此情況,他們也都不再多說什么,只是想看看,劉繼隆會寫出什么文章來回應隴右全體。

劉繼隆也沒有讓他們等太久,當天回去后,翌日便寫好了文章,并讓人貼在了狄道城內的都護府、州衙、縣衙及軍營黑板報上。

上午街道停電,耽擱了更新,不好意思,二更估計一點半前寫好←→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