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文圣

第14章 社稷文種——金黍

第14章社稷文種——金黍!第14章社稷文種——金黍!←→:sjwx

江行舟看著考題,笑了笑。

大周圣朝的童生考試,比前世的高考還難。沒曾想,自己穿至此間,依然要靠這考試來晉升地位,改變命運。

他忽然想起,穿越前在農博館見過一塊甲骨拓片,正刻著黍字。

跟眼前考題的黍字,一模一樣。

江行舟沉靜心思,提筆在考題一的試卷上,快速疾寫:

“此解,錯也!”

“[黍]:可拆解分為三部——禾、入、水。

義:禾屬,黏者也。

形:[禾],垂穗疊粒,千粟墜枝之狀。——此字初文始見于商代甲骨文,‘黍’字像禾穗下垂的形狀,旁邊有水滴,表示與雨水灌溉有關。「入」部,意為祭器盛黍。

聲:雨,省聲符,天水灌孕糯谷。

三者合一為黍,形從禾而穗散,聲隨氽而酒香,義取稷而養民。

黍的用途有二,

一曰祭天:《周禮·春官》:“以黃鐘之宮,累黍定尺”,以黍粒為度量基準。西周亡后,周大夫箕子見故都殷墟長滿黍稷,悲而作詩。后世,皆以黍,祭祀稷神廟。

二曰釀酒:《詩經·大雅》:秬一卣。秬,黑黍也。,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黍酒用于祭祀降神。

文道之意:禾穗實低垂,以喻‘文心謙卑’。

文道規則:入器之黍,可化為「文氣」。

故,[黍]字訣文術,并非道家自然文術,而是農家補給文術。

釋放[黍]文術結出黍谷,食之,可迅速補充一定數量的才氣。”

江行舟飛快的在試卷上,寫下自己的答案。

“有典故為佐證——《周禮·天官》記載:‘太宰以九谷養萬民,黍為首’。

黍,養育萬民也,生機勃勃也!

冢墳,死氣沉沉也!

豈能將黍之形,惡意曲解為[冢]之墳形?”

江行舟在考卷上,重重的落下最后一行字。

在考卷上寫完之后。

他還需要施展[黍]字訣文術,凝結黍谷。

江行舟雙指在虛空一揮,飛快寫了一個黍字訣。

“黍!”

江行舟一聲輕喝,半空中出現一個黍字,然后它迅速坍縮成一粒黃玉色種子,落在他的案頭。

緊接著,這粒黍谷種子在案頭,生根,發芽,長苗,開花,結穗。

呼吸之間,

案頭這一株的黍苗,已迎風長至三尺高大,結出一串金燦燦的黍穗,每一粒都如黃豆大,穗頭沉甸甸地垂下。

這串用文術釋放出的金色黍穗就這樣孤傲的長在案頭,金色光芒綻放,璀璨奪目!

這道金光太過強烈,居然溢出了甲字七號考舍,彌漫數十丈,把周圍的五六間甲字號考舍,全部籠罩進金光去。

“金色黍谷?”

江行舟驚喜的,喃喃自語,指尖剛觸到黍穗,竟然聞到濃濃的黍米成熟香氣。

他的青銅簡牘,立刻浮現一串數據:

[江行舟,施展文術凝結——「社稷文種金黍」×1,三尺,五谷文術達到完美無瑕境界!

功效:食此黍米,可快速補充才氣。三十縷才氣/一瞬。]

江行舟將這一串金光璀璨的黍米,連同考卷,一起放入考袋中,密封起來。

這是要上繳,給眾位主副考官評定文術等級。

陸家世子陸鳴,飛速在考卷上書寫,“《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農乃登黍,天子乃以彘嘗黍」。....”

隨后,他施展[黍]字訣文術。

很快,一長串顆粒飽滿黍穗谷,散發著一團大約一尺的乳色光暈,垂落在案上。

“不錯!

這串黍谷,成色極佳!

排名前三,定然是毫無問題!”

陸鳴不由滿意一笑,考卷糊名,和這串乳色黍穗一起封入考袋內,準備上繳給監考官。

就在此時,

他的臉色猛然一變,驟然朝考舍外看去。

也不知是是旁邊哪一間甲子號考舍,爆發出一陣極其璀璨的金光,竟然滿溢到了他的考舍!

“這...這怎么可能?

誰...釋放出金光如此強烈的黍字訣文術?

是曹府曹安?...還是韓家韓玉圭那小子,隱藏了實力,準備一鳴驚人?”

可惜,不能出考舍,他也不知是哪位蒙生的考卷,誕生如此異象。

與此同時。

縣學院一排排考舍,倒霉的蒙生,更是隨處可見。

“咔!”

某丙字考舍內,一名寒門稚子的筆桿突然爆裂。

他按考題上的“冢形”去拆文解字,并施展文術凝出的黍穗,竟帶著一股濃濃的墓土黑腥氣。

這名稚氣的蒙生驚呆了,淚流滿面。

“完了...怎么會這樣?!”

這串黑腥黍穗,一看就是腐朽發臭了的黍谷,吃了肯定中毒...別說用來補充才氣,吃了能不腹瀉渾身發黑都算是好了!

西側甲字號某考舍,突然爆出青黑光芒。

一位世家錦衣公子手持文筆,神情無比恐慌,汗水浸透襕衫。

他面前的考卷上,上面寫了“冢”字形——這正是學政蔡巣埋下的坑,導致他文術反噬。

案頭上,

「黍」字文術,化作的一株禾苗,穗頭凝著墨色露珠,彌漫著濃濃的青黑光芒,充斥著腐敗之氣——這是按錯誤的理解,催動文術的結果。

“該死,誤中陷阱了!”

“錯了!全錯了!”

“不該啊!”

“為什么要考黍這個字?”

北面考舍,陸陸續續響起許多慟哭聲。

一名垂髫書童趴在案頭,文術失敗之后,忍不住伏案慟哭。

“三歲寒窗苦讀,今歲縣考又敗了!”

一名老蒙生施展黍字文術凝結出的穗子,枯敗干裂,猶如遭遇烈火,竟然無風自燃。

他咽喉一口逆血上涌,在“冢形”二字在火焰里,扭曲成哭臉。

他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副無比詭異畫面,自己跪在龜裂的田埂上,捧著一串焦黑的黍穗哭泣,充滿了絕望。

很快,隔壁號舍,又傳來另外一名考生哀嚎聲——這倒霉蛋說文解字,對黍字胡亂解讀,試圖蒙混過關,結果被反噬的文火,燒的心痛如刀絞。

“哼!”

正在巡場的教諭鄭叔謙,手持一柄戒尺,面色冷漠的望著那些散發出黑氣,傳出哀嚎聲的考舍。

那些堅持正解的蒙生,自然是文氣大盛。

而答錯題的蒙生,釋放文術卻如遭雷殛,氣血逆攻——這正是大周科考,最殘酷的“文心問罪”。

這些蒙生修行文道,不辨別善、惡、真、假,連黍字是否[冢]形都區分不了。

這些蒙生,連童生考試第一題都過不去,注定了文道之路長不了。

遭受打擊,道行受挫暴跌,也無所謂了。

他們遲早是要被淘汰的。

鄭叔謙自然是并未理會。

這樣的案例,經常會在縣試考場發生。

江陰縣志記載:天授元年,縣試考了一個極其冷僻的‘秬’字訣。

秬,黑黍也!

那一場考試,把無數蒙生考內焦里嫩,考的懷疑人生,致使七成蒙生文心受損,從此一蹶不振。

但是,從那場縣試脫穎而出的蒙生,無不信心倍增魚躍龍門,文道修行一日千里。:sj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