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第39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_我的姑母是馬皇后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第39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第39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皇帝如此隆重的接一尊大鼎入宮,這個消息不出意外的,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和討論。

這鼎到底是什么東西,成為了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最關注的無疑是達官顯貴,紛紛行動起來打聽消息。

朱元璋壓根就沒隱瞞,很快他們就從運輸大鼎的士兵那里,得到了確切消息。

徐大將軍打敗元軍,意外從地下挖出來的。

得知鼎的來歷,李善長和宋濂二人馬上就猜到了真相。

這大概率是殷商禮器。

尤其是李善長,得知船靠岸后皇帝第一時間就召見了馬鈺,更加確定了自己的猜測。

同時他心中也非常的憤怒。

以前遇到類似的事情,皇帝肯定會第一時間找他過去商議。

這次,從頭到尾都沒有告訴他。

到現在他這個丞相還被蒙在鼓里。

寧愿相信一個來歷不明的乞丐,也不愿意相信我是嗎?

好好好,朱元璋你不要后悔。

內心發了一番狠之后,李善長終于還是冷靜下來,開始認真思考這件事情。

皇帝大概率要用這座鼎做文章,而且他也大致能猜到一些。

一起打拼那么多年,他們相互之間都很了解。

現在的朱元璋,迫切的想要證明大明是天下正統。

在這種情況下,他會拿殷商禮器做什么,就不難猜了。

只是,就算這鼎是商王祭天的禮器又能如何?

現在又有多少人肯認這個東西?

朱元璋和馬皇后的才智,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

可他們還是這么做了。

是糊涂了,還是另有打算?

這讓他很疑惑,也是最讓他生氣的地方。

他感覺自己正在失去對一切的把控。

而且這一切,都是那個小乞丐帶來的。

不行,必須要采取行動了,不可坐以待斃。

只是,到底要如何做呢。

對別人他有很多辦法,最直接的就是派人將其暗殺了。

這是對付敵人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

可馬鈺是馬皇后認定的從侄,他是絕不愿意輕易得罪馬皇后的。

這也就意味著,很多過激的手段不能用。

一時間他也有些拿不定主意。

就在李善長糾結的時候,外界關于大鼎的傳聞越來越多。

大多數人都不了解內情,即便知道了大鼎是在安陽挖出來的,依然一腦門的漿糊。

不就是挖坑的時候挖出來一尊大鼎嗎?值得皇帝如此重視?

不可能,這鼎肯定有秘密。

可到底是什么秘密呢?

這次任憑他們再怎么打聽,都無法獲得進一步的消息了。

畢竟,運送大鼎的人也同樣不知道內情。

倒是有人將鼎的樣式,規格之類的給透露了出來。

盤龍紋、饕餮紋、重達千斤,除此之外再無別的線索。

不過這三個線索也已經足夠讓人浮想聯翩了。

這種紋飾,這種規格,十有八九是王鼎。

只是到底是哪個王的王鼎呢?

世界上并不缺聰明人,很快就有人查到,那里很可能是殷商故都所在。

也就是說,這鼎可能和殷商王室有關。

然后爭議就來了。

有人認為,如果這真的是殷商王室祭天的大鼎,那皇帝如此重視是理所應當的。

而且這大鼎早不出晚不出,偏偏在大明建立的第一年出。

這代表啥?

代表大明天命所歸。

但也有人不以為然,且不說這鼎到底是不是殷商王室所有,就算是的又能代表啥?

商王朝都哪輩子的事情了?

再說他們的天命早就轉移給周王朝了,而且我們現在推行的也是周禮。

殷商禮器能代表什么?

經常在網上吃瓜的朋友都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一面倒的認同,或者是一面倒的反對,話題性大多都無法持久。

只有那種對立特別嚴重的話題,才容易破圈,且經久不衰。

目前的情況就是如此。

贊成的和不贊成的,開始了互相爭辯。

一方說,華夏那么多朝代,祭天的禮器數不勝數。

按照你們的邏輯,那是不是隨便挖出一個朝代祭天的鼎,都能代表天命啊?

這么一算,天命也太不值錢了。

另一方就說,儒家歷來崇尚三代圣王之治,殷商亦為三代之一。

你們否認殷商天命,就是背棄儒家思想,就是數典忘祖。

原本只是單純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慢慢的就開始上情緒了。

必須得證明我是對的他是錯的。

于是雙方開始旁征博引、論經據點,自己說不過就開始拉親友入場。

參與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并且開始從官僚、讀書人中間,向著百姓群體傳播。

眾所周知,高人在民間,腦洞最大的也是廣大百姓。

畢竟吹牛皮又不犯法。

這事兒傳著傳著就變樣了。

只聽一人說,這尊大鼎出世時光芒萬丈,紫云千里。

又聽那人說,大將軍徐達攻打彰德府,發現安陽城北紅霞四射映紅了半邊天。

就篤定此地有寶,連忙派人去挖。

因此才得到了這尊大鼎。

還有人說,是陛下夜里夢到有寶物自天而降落入殷商舊都,所以才派了徐大將軍親自攻打彰德府。

果然就挖到了這尊大鼎。

總之,各種各樣離奇的傳聞越來越多,鼎的來歷也越傳越玄乎。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這鼎肯定不凡。

隨著時間流逝,大明得寶鼎的消息也傳遍了四面八方。

而且越傳,玄奇色彩就越重,漸漸的已經沒人在意真相了。

大家更愿意相信,大明是得了寶鼎的。

各割據勢力聽到傳聞,一邊下令禁止傳播,一邊派人去打探具體情況。

然而他們不封鎖消息還好,這么一搞,大家反而更加愿意相信傳言是真的了。

畢竟,如果是假的,上面為啥這么緊張?

至此事情已經失去了控制。

然后不出意外的,民間加工出來的傳聞,開始影響到讀書人。

再通過讀書人,去影響到官僚階層。

而受到影響的官僚階層,都迫切的希望搞清楚,這鼎到底是怎么回事兒。

然而朱元璋卻表現的很矜持,不論誰問,都說傳聞是假的。

這就是從殷商故都挖出來的一尊普通銅鼎罷了。

啥?你問這鼎的具體來歷?

咱正找人研究著呢,等出結果了再告訴大家。

然后他還嚴厲斥責了那些臣子:“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就算有天命,那也是順應萬民之意。”

“天下苦戰亂久矣,萬民之所盼不過是天下一統,不使骨肉離散。”

“諸卿應當體察民情,齊心協力早日掃平不臣,還天下太平。”

“而不是將希望寄托于一尊來歷不明的大鼎之上。”

此舉自然得到了群臣的贊頌,陛下圣明,愛民如子,天命所歸。

好聽話不要錢似的往外蹦。

然后……謠言傳的更厲害了。

有人說,陛下請了很多人研究,至今沒有查清楚鼎的來歷。

這說明啥?說明鼎的來歷神秘啊。

如果真的只是殷商鼎,至于這么麻煩嗎。

另一人反駁道:

放屁,那是沒查清嗎?是鼎的來歷太大了。

事關重大,陛下也不敢輕易下結論。

否則,你以為陛下為何派御輦迎接,為何到現在都將大鼎藏在深宮大內不肯示人?

總之,鼎的來歷越傳越玄乎。

而且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越來越多的儒生加入了進來。

打著寶鼎的幌子,宣揚天命思想。

以儒生所代表的力量,他們一出手影響力就更大了。

寶鼎正式和天命畫上了等號。

現在就算朱元璋站出來,說出寶鼎的真相,也不會有人信了。

李善長在一旁看的是目瞪口呆,他沒想到事情竟然會往這個方向發展。

是的,殷商王鼎確實沒什么人認。

可一個來歷神秘的鼎,卻能引起無數人討論。

這絕非朱元璋和馬皇后能想出來的辦法,也不是他熟悉的任何一個人的手筆。

真相就只有一個,馬鈺。

李善長臉色陰沉:“老夫還是小看你了。”

不過也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向外公布了大本堂陪讀名單。

并且還強調,這只是臨時名單。

后續還會繼續挑選才俊入宮陪讀。

正如他所意料的那般,名單上的人家自然非常高興,紛紛上疏謝恩。

自家有適齡孩子,卻沒有入選的,也摩拳擦掌準備立功把孩子送入大本堂。

李善長得知自家老三入選,面上表現的毫不在意。

心中卻非常開心,更是松了口氣。

拱衛司的事情發生后,若說他心里沒有一點擔憂,那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朱元璋明顯開始疏遠他,更是讓他感到惶恐。

現在自家兒子入選大本堂陪讀,說明皇帝還是念舊情的,并不是真的要拿他如何。

這讓他忐忑的心放回了肚子。

隔天上早朝的時候,他一改近幾日的消沉,再次變得高調起來。

我,大明文官之首,復活了。

馬府,院內大棗樹下。

朱樉一邊吃著井鎮香瓜,一邊還不忘說話:

“老馬,沒看出來啊,你小子還有這么一手。”

“只用一個破鼎,就將天下人玩弄于股掌之間。”

馬鈺也拿起一牙瓜邊啃邊說道:“這個功勞我還真不敢領。”

“我就是這么提了一嘴,真正能做成,靠的還是你爹十幾年打下的基礎。”

光靠民間自發傳播,速度不可能這么快,也不可能傳的這么廣。

更不可能如現在這般,話題始終向著對大明有利的方向發展。

這一切,都是靠朱元璋十幾年傾心打造的諜報系統。

親眼見證了朱元璋是如何操縱輿論的,馬鈺深深的感受到。

他能得天下真不是僥幸。

難怪原本的世界他能弄出錦衣衛。

并不是因為胡惟庸案才搞的,而是早就埋下的伏筆,只是因為胡惟庸案將其由暗轉明罷了。

要知道,現在話題可還沒進化到‘禹王鼎’階段,就已經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等將‘禹王鼎’這個概念拋出,那真的是不敢想。

朱樉左右看了看,壓低聲音說道:

“現在你知道我爹多陰險了吧,我告訴你,就你家至少得有十個密探。”

“你吃喝拉撒,他都一清二楚。”

馬鈺忍俊不禁,你可真是個帶孝子,朱元璋有你這個兒子,也算是報應了。

不過他還是提醒道:“這事兒大家心知肚明就行,以后不要再提。”

朱樉說道:“我又不傻,就是給你提個醒……”

然后他又說道:“你不是很討厭我爹嗎,怎么又愿意為他出謀劃策了?”

馬鈺頓時不樂意了:“放屁,我那是看在姑姑的面子上,才出了點主意。”

“要不然,哼。”

朱樉反而松了口氣,道:“那就好,我還以為你被他的小恩小惠給收買了。”

“我告訴你,我爹很奸詐的,你可不能上了他的當。”

馬鈺:……

他為什么要幫朱元璋出謀劃策?原因其實很簡單。

既然決定不尋死,既然決定在這個世界好好活下去。

既然想做事,想要給這個世界帶來點不一樣的東西。

那就必須要先取信于朱元璋。

很多人會認為,有才就可以為所欲為,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

只要我亮出才能,你朱元璋還不得把我當祖宗供起來。

然而現實并非如此,可靠與信任,遠比才能更加重要。

一個不被信任的人,越有能力死的就越快。

劉伯溫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不要說古人,就算是現代人也一樣。

同樣的話,信任的人說和不信任的人說,效果是不一樣的。

朱元璋憑什么要相信一個來歷不明的人?

馬鈺想做事情,就必須要先取信于他。

哪怕心里再不爽,表面也要如此。

朱元璋現在最渴望的,就是天下正統的名義。

別說什么他得國最正這種話,這是后人站在歷史角度給出的評價。

作為當事人,朱元璋不會有這種感覺。

當時的天下人也不會認為他得國最正。

在這種情況下,幫他加天命,無疑是最快的獲取信任的方式。

所以馬鈺才給黃河改道加天命,才想著用大鼎做文章。

如此,等將來朱元璋開始重視并信任他,再著手去搞改革。

將一些不利的制度廢掉,并推行一些真正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讓百姓多過幾天安生日子。

他沒想過當圣人,也不認為自己有這么高的操守。

可作為一個接受過太陽照耀的人,穿越到古代,就能心安理得的躺平享受一切。

那才是現代教育最大的悲哀,也是太陽的悲哀。

只是這些想法他不能告訴任何人,只能深深的藏在自己心里。

所以面對朱樉的問題,他只能拿馬皇后當擋箭牌。

他也知道,別人肯定不會相信,會認為他為榮華富貴彎腰低頭。

對此,只能借用《送東陽馬生序》里的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境。

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事實上,正如他猜想的那般,朱樉內心其實并不太相信他的話。

說什么為了姑姑,不過是嘴硬罷了。

不過朱樉也沒覺得他向現實服軟有什么問題。

畢竟自家爹可是皇帝,而且他現在又有了皇親的身份。

給自家出謀劃策,那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所以打了個哈哈之后,他也沒繼續談論此事,而是提高聲音夸張的道:

“哎呀,真是舒服啊。”

“尤其是想到那些家伙,要在大本堂接受宋老頭的荼毒,我心里就更爽了。”

馬鈺收回發散的思維,搖搖頭說道:

“你也別閑著,我給你安排的有課程,按時完成。”

朱樉頓時不樂意了:“咋,你不會是也想逼我讀書吧?別怪我翻臉啊。”: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