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柔性控制(下)_天啟風云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361柔性控制(下)
361柔性控制(下)←→:
袁可立請求取消海禁讓民間資本進入是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就是讓大量的人到海上來獲取利益,海上不比陸地能夠隨便進出,到海上撈好處需要準備很多東西,至少需要一條不會讓人沉到海底喂魚的船。只要有人開始用自己的錢造船或者賣或者自己用,讓人知道在海上可以獲得陸地上沒有的利益后,慢慢地就會有不同的人來幫忙。有了錢和人的不斷進入,就算不能夠立即產生什么技術,至少也能夠積累一些經驗,經驗多了就會量變產生質變形成技術。
讓民間的人和資本進入可以讓朝廷在這一方面減少投入,同時也能夠增加一些利益和培養一些人才,在其中積累出來的經驗和形成的技術也可以用在海防上,屬于無本萬利的買賣。資金、技術、人才這三樣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取消海禁這三樣都能慢慢變出來,這種誘惑力沒有人能夠抵抗得住。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袁可立心動了,他看到取消禁海令的好處認為沒有人能夠經受住誘惑,所以才下決心請求取消禁海令。
但天啟能經受誘惑,他看到取消禁海令的好處但他也知道隨意取消一項制度的壞處,治理天下不能夠一人一套只管幾年就過,圣人還說過‘治國以不擾民為上’的話,變來變去老百姓會無所適從。一項制度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更別說禁海令已經存在了兩百多年,其間權衡過利弊得失的智者恐怕不是一個兩個。站在一個歷史的高度看問題,實行二百年的東西要徹底改變甚至取締,花二十年的時間去做都顯得太倉促,更別說想個三五天一拍腦袋就決定。
首先要考證當時為什么要實行禁海令,當時是怎么看其利弊得失的,后來有所松動后因為一些事情又開始嚴厲,這其中又是怎么考慮的沒有人知道。所以要讓有眼光會思考的人把制定政策還有放松又抓緊這兩次過程好好分析一下,把兩次的優點缺點還有可能產生的收益和可能產生的危害都列出來,然后逐條商議看能不能克服弊端擴大益處。
馮思琴的建議是維持現狀但把皇帝的特權擴大化,這樣一來既不用推翻祖制又能夠靈活處理實際問題,就像當年的明成祖一樣允許鄭和以皇家的名義組建船隊出海,平民百姓還得在禁海令的約束下老老實實種地。現在把這種皇帝的特權放開使其常態化和平民化,一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人和資金,二是不用考慮朝中大臣的意見免得掣肘,第三就是一旦出了事可以立即叫停,皇帝的專用權利普施出來是天恩,收回去是理所當然沒人能說嘴。
見馮思琴說得有道理,天啟說:“你說這些都可以用鐵鎖連環來解決,禁海令的事就是不允許私人下海但允許其以公司的名義下海,這些私人或集體的公司必須掛靠在大鐵公司的名下方便管理和控制,看起來相當于用大鐵公司這鐵鏈子把眾多小公司連起來所以也解釋得通。但是另外兩個問題就是大炮小型化和連環戰船的問題又怎么說?難道也用大鐵公司去連環嗎?”
馮思琴說:“連環是肯定要連環的,但軍備上的東西肯定不能允許私人或者民間來搞,所以必須要皇上信任的人或者組織來管理控制。不過用大鐵公司來聯系不合適,因為造新炮新船都是沒底的事不一定能成,大鐵公司的股東眾多多是求平安財的人,如南北商會還有朝中大臣包括鄭老貴妃和福王等人,他們不愿意把錢拿去打水漂。”
天啟點頭說:“是啊,當年朕要徐光啟研究推廣玉米、土豆、蕃薯等新型高產農作物,結果那些大臣說起來一個個興高采烈,真讓大家出錢投資了都閉著嘴不說話,都說沒底的事不想冒風險。這世上好多東西都是風險與利益共存,有高風險才有高利益,真到了沒風險的投入又能有高回報的時候,誰會傻到通知你去?所以朕才成立常青樹公司自己投資獨自賺錢,大家看著眼紅也只有干看著。”
馮思琴笑道:“聽說后來有人想在常青樹公司里入股,皇上有沒有允許呢?”
天啟說:“有啊,朕說了愿意投資的朕都歡迎,不過推廣新品種農作物的事就算了,因為現在常青樹公司對這項目已經有了自己的推廣渠道和合作對象,像朕從博學院還有民間中招收的那些人還有你哥哥,現在都在替朕做這些事所以這項目不缺人也不缺錢。朕告訴他們還有兩個項目需要大量投資,一是倪元璐在搞的新型大炮,二是徐光啟他們博學院準備搞的水稻雜交增產項目,誰知道這些人一聽這兩項都還沒譜,又遲疑著不肯松開錢袋子了。”
馮思琴說:“這也是臣妾要說的第二個建議,大鐵公司不適合就用常青樹公司來連環,因為大炮小型化和連環戰船都是沒有必然把握的事,農作物推廣這事已經證明常青樹公司比大鐵公司更適合。無論是兵部的武庫清吏司還是軍務院軍備處,他們都是聽從朝廷的命令做事而沒有主動做事的動力,這種狀況必須要改變不然像現在這樣想使力但沒處使的情況還會更多。”
天啟想了想說:“常青樹公司是朕的私人公司,軍備方面的事關系大明的國家命脈不可能引進民間資本和民間人才,但無論是軍備處還是武庫清吏司等都是朝廷的部門,常青樹公司不可能把這幾部門都收納進來,也不可能讓其加盟掛靠管理約束。”
馮思琴說:“臣妾家里以前也需要一些做得好的繡活,就是繡些花鳥魚蟲之類的東西拿到外地去賣,必須要各家的人手工織銹出來。那些織繡的事都是各家的女眷,不可能把她們都集中到一起,于是我家就先讓她們自己繡個樣品出來,然后挑選繡得好的人定花樣定規格讓她們在家里繡,我家只在一定的時間派人去收就可以。軍備上的事皇上也可以這樣要求,就是先定個規格出來但不一定給誰做,誰有能力誰就接任務最后給報酬。”
天啟問:“你的意思是臨時選聘而不是長久招用?這倒可以考慮一下,倪元璐替朕做事時朕也給他多發一份錢,不過這樣一來就不能選定一家而得讓幾家競爭。”
馮思琴說:“是啊,原來選定一家做被選定的人沒有積極性,因為是新生事物做好做不好都沒有獎勵和懲罰,其中lang費材料的事絕對大有人在。如此一來又lang費了時間又lang費了人力財力,其它沒被選上的部門心中還老大不高興,為什么不讓大家競爭一下呢?就像民間說的那樣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不就知道了。像皇上在農作物研究和推廣方面直接選用徐光啟,臣妾在這里沒有貶低徐光啟大人的意思,但皇上你就敢保證沒有人比徐大人更厲害?”
天啟想了想說:“你的意思朕懂了,選擇一個人的同時也意味著放棄了其他人,如果這種選擇不能讓其他人信服那這種選擇就有問題,至少會讓其他有能力的人心灰意冷不再對朕報希望。想古代有很多有治國理論的大賢都隱居山野,恐怕都感到受到冷遇了吧?”
馮思琴說:“何止是古代,現在那些自以為懷才不遇的人何嘗又不是對朝廷心生不滿呢?無論是真有才還是自以為有才,皇上都應該給他們一個機會。先跟軍務院商議好然后通過常青樹公司出面在內部招標,就說朝廷準備生產一些裝備但是沒有確定由誰來做,讓幾個部門自己提出來要多少時間和多少錢,皇上在其中選一家做就是。”
天啟說:“你家當年選人做繡品總要先讓人做個樣品出來,看誰的手藝好風格合意就選誰,但是大炮連環船這些新事物誰都沒做過朕拿什么來比較選擇?總不能在其中找一家價格最便宜的吧?”
馮思琴說:“當然不能用價格來比較,先讓他們拿出一個方案出來,然后讓軍隊里的人加上圣學院和博學院中的專家來評判誰最合適。圣學院有軍政部博學院有軍工部里面的人都有經驗和學識,軍隊里的將領更是直接使用這些裝備的人,由他們來評判要公平一些不會出現以權謀私的事,事關自身安危誰也不會開玩笑。”
天啟想了想說:“那就這樣吧,用常青樹公司來招標,說好大致的時間和準備花在上面的錢,再說一個讓人心動的獎勵數字,如此一來誰都會爭著來做不會再懶心懶腸做事。朕還想了一件事,就是在個軍隊里征求意見,問他們在打仗時需要什么樣的裝備,把他們的要求放出來讓搞軍備的人去看去琢磨,真做出來了朕再賣給軍隊。”
天啟跟馮思琴只是隨便這么一商量,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招標想法一出來,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不是說朝廷里的大臣們在反對,而是大家都知道皇帝說話算數,只要做出了讓皇上滿意的東西賞賜自不會少,徐光啟松江侯的例子在那里擺著,誰都想做第二個徐光啟。: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