勛陽布衣_第254章戰地行商下影書
:yingsx第254章戰地行商下第254章戰地行商下←→:
從前朝中后期開始,江南便成為全天下財富的集中之地。
就本朝而言,雖然京畿道的百姓生活最富足,四川路物產最豐饒,荊湖兩路出產稻米最多,但只有江南的財富深不可測。
雖然江南東路被打爛了大半,連市舶司所在的明州港都被洗劫,但大部分的士紳豪商都清楚:現在看起來越爛,重建時的利益就越大。
江南重建、重歸繁華的過程中,各行各業的利益會重新分配,關鍵行業的話語權會重新分割……巨大利益在眼前,江南商人當然要把看著礙眼的家伙掃清。
李響在塵埃落定前,根本沒想到“江南重建”這種宏大的命題,他只是覺得本地商人回來搶食了。
憑什么讓老子走人?老子還沒賺夠呢!
李響開始思考,憑借明月莊、武人和本地大戶的聯合,能夠擋住強大的江南工商群體多久?
也許是十天,也許是半個月,最多不超過一個月,這便是李響得出的讓人心塞的結論。
灰溜溜地離開江南市場?李響不甘心。
來都來了,當然要賺個夠本,明月莊永遠缺錢。
自己帶人南下打仗,雖說主要是為了救岳父,但也死了不少莊內子弟,有力地打擊了永樂偽朝的囂張氣焰。趁著本地商人不在家,幾千幾萬貫地賺點小錢,李響覺得自己不過分。
再說了,江南簡直是太富了,江南東路被打得稀爛都能有無窮無盡的市場容量,若是沒有戰事那還了得?
李響壓制不住貪念,不僅想“賴在”江南更久一點,還想永遠插一腳進去,光明正大地切下一塊兒蛋糕。
為了應對江南商人的威脅,李響對明月集的商戶連勸再拉,鼓動他們到江南發財。
只有明月集的商家過來還不夠,李響還在關乎士兵生死的藥材上下手,聯合向來勢弱的嶺南藥商、番部藥商和荊湖北路藥商,一起對抗其他地方的藥商。
聯合某些藥商這一舉措,在降低明月莊和江南作坊用藥價格的同時,還給李響提供了在江南發財的新思路:既然江南商人力量最強,那就盡可能發動五湖四海的大周商人趕到江南,大家一起趁打仗的時候渾水摸魚!
明月集大小商戶的船隊趕到了建康,負責采買藥材的衙門頻頻有新面孔登門,李響已經開始在暗地里鼓動各地商人來江南發財……
可以想見,隨著越來越多的商人趕到江南,戰事未息的江南一地肯定會更加熱鬧。
李響在江南發財的第三步,還沒有開始。
方維良朝劉成棟拱手,肅容道:“老寨主不必太過擔心,莊主大人行事有分寸。”
“比如到各個都頭、營指揮的作坊礦窯里賣命的饑民,苦是很苦,但相比其他地方勉強領粥度日的饑民而言,已是足夠幸運。”
“太湖以西大部分的作坊礦窯,平日里都注重撒石灰,也不讓勞作的饑民吃生水。饑民在這樣的地方勞作,有衣鞋穿,可以吃個半飽,不容易染上疫情。最近一些時日,好些饑民爭著到作坊勞作呢。”
劉成棟又想起了他自己當年家破人亡,被迫帶人進山落草時的窘境,擺擺手說道:“心里有數就好。咱們手里現在不缺錢,可千萬不能干被人戳脊梁骨的事。”
“在江南掙的,屬于我名下的那部分,還請廖先生幫我買成米糧,總能讓幾百饑民多吃一口。”
廖士開點頭應下。
李響覺得自己這個老丈人,許是年老力疲的緣故,心腸越來越軟了。也有可能是年輕時砍人太多,到老了開始相信因果輪回那一套。
不管怎樣,劉成棟都是李響的岳父、岳丈、老泰山。
李響為了讓劉成棟心安,決定也捐出一些錢糧,“既然岳父大人如此說了,那小婿也捐出一千貫,折算成布匹、糧食和藥品,接濟北面被嚴加看管的原德清縣城的百姓。”
“那些百姓助岳丈大人守城,理應得此善報。”
李響這一捐非常巧妙,讓劉成棟心里的愧疚感消散好多。
劉成棟看向李響的目光越發柔和,越發滿意。
李響之后,熊大春、張清平、楊營東、張老頭、成吏員、王曉晨,這些名下有作坊并且在江南賺到錢的人,或多或少都捐了些,從幾十貫到幾百貫不等。
趁著在場的各位高興,成吏員錦上添花,提到了一件事,“大家知不知道,最先靠自己在江南賺到錢的,是哪一家?”
張老頭終于盼來了自己的寶貴徒弟王曉晨,此時心情非常好,于是第一個猜道:“如今的江南,最緊俏的,咱們明月莊還能出產的,自然是藥品。”
“是不是,曽雯雯那個女娃?”
見成吏員搖頭,張老頭哼了一聲,低頭喝茶。
王曉晨見自己的師父又開始耍小孩子脾氣,只好安慰幾句。
接著張老頭,張清平猜道:“除了藥品,便數得著鐵器,尤其是農具緊俏了,畢竟江南的鐵優先供給軍用。”
“是雷家,對不對?”
成吏員又搖頭。
坐在上首的劉成棟心里高興,也來了興致,“糧食還有鹽醬醋茶,是韓招討使也不敢碰的。除此之外,麻布在江南也是緊俏貨。”
“是織麻的那兩家,對不對?”
成吏員還是搖頭,但是補充道:“老寨主說的那兩家,未到江南便把船上的麻布盤給了大軍,因此不能說是在江南掙的。”
李響心里也有一個答案,是一個女人。雖然她家作坊的出產不屬于眼下江南最緊俏的幾種貨,但也是必不可少的貨品。
方維良見莊主大人的眼神有波動,于是拱手問喝茶不語的莊主大人,“莊主以為是誰?”
李響的語氣竟也有些佩服,“生產最緊俏貨品的那幾家都不是,我只能想到吳小玲那位婦人了。”
“論頭腦,論手段,吳小玲是莊內公認的經商天才。”
“能在江南這種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第一個賺到錢的,很可能是獨闖四川路的吳小玲了。是也不是?”
成吏員抱拳道了一聲佩服,“明月莊開作坊的、開礦的、跑商隊的,都是莊主一手帶出來的。莊主一言中的,確實是吳東主。”
“莊主不妨再猜猜,吳東主用的什么法子,在千里之外就把錢掙了?”
這時劉成棟忍不住好奇,小聲問左下首的李響,“女婿,女婿?”
“咳咳,那個吳小玲,是不就那個死了丈夫,拉扯自己兒子還有情夫兒子的寡婦劉?”
李響額頭微微冒汗,心說岳父大人你也很八卦啊,小聲回答道:“不錯,就是那位婦人。”
“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劉成棟坐回身子,感嘆道。
李響哪能知道,吳小玲是如何賣出去貨品的?他直接搖頭道:“還真猜不出來,且說來聽聽。”
成吏員賣夠了關子,開始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吳小玲的法子,“說來也簡單,但就是很少人能想到,能做到。”
“吳小玲讓他的管事在各地尋找消息靈通的合作者,讓合作者專門往人多的地方跑。施粥點,衙門,作坊,礦場,窯廠……一來二去,很多人都知道了,有一類人手里有很便宜的鞋子和成衣。”
“吳小玲一開始只賣鞋子,每買十雙鞋子就送一件成衣,于是好些人大量買她的木底鞋。在下趕到廣德縣的時候,幾位莊里過來的東主都連說佩服呢,如今吳小玲作坊的成衣也不愁賣了。”
先是鼓動知名度,然后見縫插針,最后是連帶效應,吳小玲展露的幾手確實漂亮。找臉皮厚的地頭蛇合作確實不好聽,但很好用,很對李響的脾氣。
李響擊掌贊嘆,“一個帶著兩個娃娃的婦人,居然能靠自己想出一整套辦法,大才啊大才。咱們明月莊又出了一位榜樣,可喜可賀。”
成吏員、方維良、楊營東、熊大春等人點頭,微笑之余不斷贊嘆。
廖士開對明月莊的事情幾乎是一無所知,只好尷尬地附和兩聲,打算盡快找人打聽一下明月莊的基本情況。畢竟他是劉成棟的私人管事,總要了解一些東西。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