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展露獠牙中_勛陽布衣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第269章展露獠牙中
第269章展露獠牙中←→:
虞允文有些累,喝了翰林醫官遞過來的藥,繼續說道:
“且不說本官以名譽擔保,免去武人的罪責。”
“只說如今正值剿滅方臘逆賊的關鍵之機,還需要武人出死力,便不能太過嚴苛。若是武人心有怨言,眼下的營地能保住?”
“武人有過錯不假,但也在北岸血戰過,保住了大部分士兵,搶運了很多軍械和物資。雖然大部分財貨被當場下發,但作為軍功賞格和傷亡撫恤,總沒有便宜了永樂偽朝。”
虞大人開始下結論,有幾個文官還是不忿。
虞允文將面前文官的表情收在眼底,在心里嗤笑兩聲,口中卻是安撫道:
“武人有功。諸位身為文官,也有保證糧草、安排防守的功勞,本官自然不會厚此薄彼。”
“剩下的糧草需要點算清楚,軍械需要安排修理,賞格和撫恤需要驗看,發回朝堂的各項公文也要抓緊動筆,有勞諸位了。”
“本官這兩日便把武人和諸位的功勞寫成奏報,到時會找諸位來確認。諸位若是沒有其他意見,還請繼續各自的職事。”
哪還有什么不滿?帳內的文官忙不迭地行禮,告辭離去了,有幾位文官壓根兒掩飾不住臉上的興奮。
軍中的文官在虞允文這里聽到三個意思:
第一,功勞不僅武人有,文官也會分潤一部分,前提是文官打理好自己的職事,不要在為武人脫罪的事情上糾纏;
第二,如今需要武人出大力,虞大人待武人寬仁也是迫不得已,但虞大人還是最重視士大夫的;
第三,功勞分配好后,虞大人會讓大家先看看,不必擔心虞大人故意漏下誰。
軍中文官離去之后,虞允文身心俱疲,靠在椅背上休息。
虞允文歷經宦海,如今已成為宰執的熱門人選,哪里不明白那些文官的心思?
什么武人不該被饒恕,國朝法度不可廢,基本是借口。說白了,就是在虞允文帳下聽命的文官,看不得出了大失誤的武人不僅沒事,還能得到戰功和撫恤罷了。
把功勞分潤給文官一部分,虞允文也是無奈之舉,他知道武人不會有大意見:能夠順利免去之前的罪責,還能得到一部分戰功,對所有武人來說都是大好事。
“真累啊,文武沒一個省心的。維持幾萬人的攤子便如此艱難,古時那些名將動輒帶兵十萬,帶兵百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虞允文心力交瘁之下,第一次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但他很快將自己的頹喪壓了下去,在心里提醒自己:
正因為有乖張、兇殘、弄權的武人,才有不堪回首的唐末亂世。大周立國,之所以文華璀璨、繁榮富庶,全賴士大夫之功。士大夫才是天下太平的衛道者,士大夫不會輸給任何人!
虞允文絕對接受不了自己比不上武人,他也確實超過很多武人。
和狄青之類的名將一比,虞允文在戰陣上的造詣顯然不夠看,很可能終其一生也難以望狄青項背。但虞允文不會承認這一點,大周的士大夫階層不會承認這一點。
某種程度上,狄青將軍的悲劇便源于此。
炎黃子民生存、繁衍、拼殺了幾千年,從沒有哪個階層,像大周的士大夫階層一般優秀。更沒有哪個階層實現了對社會資源、上升渠道和億萬人心的超強控制,以至于沒有絲毫制衡。
鄺醫官為虞允文涂上祖傳的藥膏,然后輕輕地,用祖傳的手法按摩著虞允文的太陽穴。
虞允文很快感覺頭腦清涼了些,他想到曾讓鄺醫官去為張天壘診治,于是詢問張天壘的病情。
“虞大人放心,張將軍只是勞累過度,出了幾身汗再被濕潤的江風吹拂,因而感染風寒。病情來得急,但幸好體格強健,兩日內一準大好。”
鄺醫官嘴上回答著,手上功夫絲毫不見影響。
虞允文聞言,對張天壘的愧疚感減輕一些,同時覺得張天壘很知趣,懂得適可而止。
立下大功不張揚,不對戰功分配提任何意見,甚至一句話都不說,虞允文很欣賞張天壘的做法。
鄺醫官結束了對虞允文的診治,收拾東西準備離開,被虞允文叫住了。
頭腦清醒很多的虞大人,感念鄺醫官自汴京開始的悉心照料,鋪開筆墨,揮毫寫信。
鄺醫官大概能猜到信的內容,竭力掩飾著內心的激動。
虞允文用過私印,封好信口,把信交到鄺醫官手里,“有勞鄺醫官看顧本官這么久,本官無以為報。”
“聽聞令郎子承父業,兩次考取太醫院而不得。這里有封信,鄺醫官可以讓令郎交給太醫院的提舉大人,或許能幫襯一二。”
“若是令郎能學到鄺醫官的一半水準,到時本官向翰林醫學院推舉令郎,也未嘗不可。”
鄺醫官連連叉手行禮,狂喜著退出大帳,打算回去就把不爭氣的兒子打一頓,讓他好好學醫術。考取不了最尊貴的制科進士,子承父業,當個翰林醫官也不錯。
鄺醫官離去之后,虞允文躺倒在床上,緩慢而又詳細地分析著在北岸的那場大敗,以及兵敗之后為何能夠撤退大半軍士。
官軍明明在兵力、軍械和糧草上占據莫大優勢,卻在方臘軍的攻擊下,很快接近崩潰。
官軍大敗之后,居然能夠奮起余勇,在狹小陣地上承受著巨大的傷亡,死死擋住方臘軍精銳的輪番沖擊,保證了撤退行動有序進行。
虞允文每次想來,都有一種很可惜的感覺。若是一開始便采用了張天壘的三條計策,北岸臨時營地還會丟失?
軍將里有不少坑貨,虞允文承諾免去這些人的罪責,便是要鼓勵軍將效死力。
事后來看,張天壘的第一條建議直指人心,很快穩定了戰場形勢,這是成功撤退的前提條件。
傷殘軍士是個火藥桶,優先將這些人撤離,才能保證底層士兵的斗志。
從第二條建議來看,張天壘對底層軍士的心理相當了解,是真正在領兵細節上下過功夫的將領。
大頭兵最擔心身后事,憂心本就窮困的家庭沒了自己之后,生活陷入無助的境地。
虞允文從張天壘的第三條建議中,得到了一樣十分重要的收獲:什么軍法,什么恩義,都沒有銅錢、交子、細鹽、絹布、糧食好使!
虞允文對比之后,才發現自己的指揮是多么粗劣,張天壘的三條建議又是多么精妙。
張天壘的撤退三策環環相扣,互為補充,充分表現了良將的素質。為了鼓舞南岸守軍的斗志,不使北岸的戰敗影響到南岸,張天壘不惜讓人傳話說北岸大捷,更是體現了臨機應變的作風。
在虞允文的心里,張天壘已經是大周難得的良將。
作為站在當世頂端的士大夫,作為志在治國平天下的圣人子弟,虞允文不是讀書讀傻的掉書袋,而是崇尚實務的能臣、干臣、名臣。
虞允文從來不憚自我反思、自我總結、自我提高。也是靠著莫大的心胸、毅力和智慧,虞允文之類的名臣才得以一路過關斬將,登臨大周朝堂頂端,成為天下讀書人景仰的前輩先生。
休息一陣之后,虞允文在手記里寫道:敢戰之軍,非拼湊可得;敢戰之兵,需知曉其心意;敢戰之將,需任其施為。
手記也稱手札、日志,是大周讀書人隨身攜帶,用以隨時記下事件想法的書冊,與明月莊的日記本子作用相當。
放下狼毫筆,虞允文沒有為南岸的戰局擔憂。
南岸營地太小,如今聚集了兩萬出頭的大周軍,還有上百戰船隨時靠近江邊支援。方臘軍除非打殘襄州水軍,否則攻打南岸營地只是送死。
換上睡袍,戴好發帶和護須袋。虞允文朝北方看了一眼,光潔的牙齒在鯨油大蠟的亮光下顯得有些森冷:永樂偽朝的逆賊,以為國朝就這點能耐嗎?還剩不到兩天,便是爾等的滅頂之日!
錢塘江水涌動,東海之浪濤濤。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