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楊譚林的心事
“阿公,你的眉頭怎么皺得這么緊啊?”蝶翅玩了一天之后回到家,習慣性的先去和阿公阿奶打招呼,讓他們知道自己回來了,也和他們說說話,告訴他們自己這一天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她很喜歡玩了一天回到家之后依偎在楊譚林或者阿奶的懷里訴說一天的經歷,那讓她有備受寵愛的感覺,而楊譚林夫妻也很喜歡,覺得這樣的孫女又貼心又可愛。每次她出門玩了回來,楊家的人都會看到這兩老一小坐在院子里嘰嘰咕咕的溫馨場面。
“阿公在思考一個問題!”楊譚林雖然滿腹的心事,但還是給了寶貝孫女一個大大的笑容,然后看到了蝶翅頭上的絹花,順口贊了一句:“蝶翅頭上的花真漂亮,是自己看中了買的嗎?”
“嗯!”蝶翅重重的點了點頭,在楊家所有人的關心和寵愛下,她覺得自己越來越小了,就像一個普通的小孩子一樣,很是顯耀的道:“我在志峰媽的鋪子里買的,買了兩對,一對紅色的,一對粉紅色的,我和嬌嬌一人一對。阿公,我戴起來是不是更好看了?”
“那是當然!”楊譚林理所當然的回答著:“我們蝶翅長得好,人長得漂亮,戴什么都很好看!”
蝶翅給了楊譚林一個甜甜的笑容,她就知道會是這樣的答案,楊家的人都是些偏心眼,楊譚林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家蝶翅最聰明”,阿奶經常說的則是“我家蝶翅最聽話”,阿德總是一副自豪的模樣“我家蝶翅最乖巧”,楊雪素則總是虛偽的道“我家蝶翅只是比別人懂事了點”,而阿鵬則唯恐天下不知的嚷嚷“我阿妹最好看”,反正只要扯上了蝶翅,楊家的人就會偏心偏的讓人好笑又好氣。而蝶翅總能夠從他們的話語中感受到那種毫不掩飾的,火熱的親情,這才是一家人啊!
“阿公在思考什么問題啊?”蝶翅乖巧的站起來,用她沒有多少力氣的小拳頭為楊譚林捶背,楊譚林最喜歡這樣,每次蝶翅這樣乖巧的以他捶背來討好他,總是能夠讓楊譚林渾身的煩惱和疲憊消失得無影無蹤。
“阿公今天收到一封信!”楊譚林一邊感受著孫女的小拳頭帶來的溫馨感覺,一邊有些感慨的道:“蝶翅啊,記得阿公和你說過,阿公有一個弟弟,比阿公小五歲,小的時候和阿公關系很好,后來阿公的阿爸阿媽不在了,他娶了媳婦成了家之后就發生了一點矛盾,然后他就帶著他的媳婦和分家分到的所有東西離開了喜州,離開了大理,去了拓東城,然后就失去了聯系。”
“記得!”蝶翅點點頭,楊譚林每次說起那個素未謀面的叔公就是一臉的感慨和內疚,總覺得是因為自己當年的脾氣不夠好,太過于暴躁,才讓親兄弟之間起了齷齪,讓弟弟不顧一切的背井離鄉,失去了音信,不過……蝶翅心里忍不住的撇了撇嘴,她可一點都不認為錯就在楊譚林身上。
這件事情阿奶曾經淡淡的提過,楊譚林的父親也是喜州排得上名的馬鍋頭,但楊家還不是喜州最富有的人家之一,只能算是過的還不錯。在楊譚林十二歲那年,楊父在趕馬的路上染病,回到家纏綿病床了半年去世了,留下了父母妻兒。白家人可沒有寡婦不得改嫁守節的說法,第二年,楊母就改嫁了,因為小兒子楊譚樹才七歲,身體又不大好,楊母始終是放心不下,征求了楊家和她要改嫁的趙家人的意見之后,就帶著小兒子一起改嫁去了,說好了,孩子還是楊家的,等他長大了,身體好了之后就回來,楊家為此每年都要送一些糧食到楊母改嫁的趙家,算是楊譚樹的口糧。
楊譚林成年后,在年邁的爺爺奶奶的主持下娶了阿奶,夫妻兩個都是既能吃苦又很能干的人,楊譚林走馬幫,在父親生前那些朋友的照顧和提點下很快就成了一個合格的馬鍋頭,阿奶精明能干,用家里的積蓄和自己的嫁妝在葉榆城開了一家小小的茶葉店,兩個老人也很支持,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條,不讓他們掛心……全家齊心合力,不到三年,本來是能算是過得還可以的楊家就成了喜州小有名氣的富裕人家,再過了一年,楊母讓人將楊譚林叫了過去,說是自己身體不大好了,也不知道能夠熬多久,要楊譚林將親弟弟帶回家,好好地照顧他,讓他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楊母雖然改嫁,但與楊譚林并沒有疏遠,也是經常能夠見到了,對母親和弟弟的感情也都還好,自然順從的聽了母親的話,將弟弟接了回來。楊譚樹因為自幼身體不大好,楊父在世的時候就有意的讓他多讀書,讀書人嘛,就算是身體不大好也能夠有一個好出路,楊父去世后,楊母也就貫徹了楊父的意志,讓楊譚樹一直讀書,所以,每年除了糧食以外,楊家還要負擔起楊譚樹讀私塾的費用,這對沒了頂梁柱的楊家曾經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但楊家爺爺咬緊牙關硬是挺了下來。大兒子已經成家,媳婦還是遠近聞名的能干人,二兒子有了大兒子的照顧,也能夠好好的長大,在趙家生的小兒子也有親爹照顧,楊母沒有了牽掛不下的事情,當年就去了。
死了的人死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楊譚林傷心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振作起來,楊家是興旺起來了,比楊父在的時候日子還要好過,楊譚樹讀書也漸漸有了出息。可這個時候,楊家老兩口的身體漸漸的就不是很好了——苦了一輩子,又經歷過白發人送黑發的的痛苦,楊家老兩口比同齡的人衰老的更快了一些,他們和楊譚林合計,早點讓楊譚樹娶妻生子,趁老兩口還在的時候主持著分了家,讓他們也能夠安安心心的離開。
楊譚林那個時候已經是二十歲的人了,兩位老人都已經是滿花甲的人,雖然他們的年紀在大理這種長壽的人比比皆是的地方是能算是半個老頭老太太,但是他們的身體比周圍那些七十歲的也都有所不如。白家男子大多數都要到十七八歲才會結婚,到了二十歲結婚的也有,但十五歲結婚的男子還是比較少的,雖然楊譚樹的年紀還小,才十五歲出頭,但老人都這樣說了,楊譚林想想自己也是十五歲就結了婚的,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好,聽從了長輩的建議,讓楊家二老出面,為弟弟張羅了一門婚事,而他們夫妻倆把婚事辦得體體面面,比楊譚林當年強得多。
弟媳婦娶進門三個月之后,兩兄弟就在兩位老人家的主持下分了家。兒子死的時候楊家是什么樣子,而現在又是什么狀況,這些年來大孫子和孫媳婦的辛勞兩個老人也是看在眼里的,所以,兩個老人將家里的財產分成了三分,楊譚林占了其中的兩份,而楊譚樹占了其中的一份,這一份已經有兒子不在的時候所有的家產那么多,同時兩位老人還由楊譚林贍養,而楊譚樹只要經常過來盡孝心楊家二老也就覺得心滿意足了。
這樣的分法楊譚林沒有什么意見,他是從苦日子過來的,對相依為命的二老更孝敬和重視,他知道兩位老人是考慮到弟弟是個讀書人,不像自己進項多,阿奶雖然有意見但出于孝順的原因,也沒有多說什么,全部都依從了老人。可就這樣在二老看來大孫子已經很吃虧的分法二孫子夫妻卻相當的不滿意,認為兩個老人太偏心(可不就是偏心了嗎),明明是兄弟兩個,卻不把家產平分,讓老大占了大頭,不公平。楊譚樹自恃是讀書人,雖然不滿,臉色也像鍋底一般黑,但勉強的保持了冷靜和風度,他的新婚妻子可不管那么多,當時就嚷嚷了起來,把楊家二老氣得話都說不出來,請來當公證人的街坊鄰居也都是知道楊家實情的,也都站在楊家二老一邊,說起了公道話。
到最后,還是按照二老最初的決定分了家,可兄弟兩人從此之后也就有了間隙,楊譚樹覺得是不是因為自己不是在身邊長大的,所以二老偏向老大,在分家不久之后,就以方便讀書的原因一家人搬到了葉榆城里居住,分給他們在喜州的房子就這樣空置起來不說,也很少回來看望兩位老人,就連逢年過節也極少回來。
這樣過了四年,在楊雪素三歲的時候兩位老人油枯燈盡先后去世,楊譚林忍著悲傷給兩位老人辦完后事,還沒有來得及整理兩位老人的遺物的時候,楊譚樹的媳婦卻提出分楊家二老遺留下的財產。
楊譚林當時就火了,什么叫做楊家二老的財產,楊家不是已經在兩位老人的主持下分了家了嗎?楊家所有的財產該分的也都已經分了,楊家二老除了一些衣物以外,什么都沒有留下,他們還要分什么。
結果,楊譚樹媳婦不陰不陽的說:當初分家分了三份,兄弟兩人各一份,二老養老的一份,現在兩個老人不在了,那些東西自然要拿出來分了,言下之意就是要楊譚林拿出一份“財產”來給他們,否則就是私吞弟弟應該的財產……楊譚樹雖然在一旁沒有說話,但他也沒有制止媳婦的言論,就那么默默的看著媳婦在楊家撒潑。
楊譚林氣極而笑,老虎不發威真當自己是病貓了!總覺得這個弟弟不容易,七八歲就寄人籬下的生活,現在又只會讀書,沒有什么手藝也不會做生意,分到的財產也不過是坐吃山空,他沒有經常回來看望二老他忍了,二老的喪事他一分錢不出也無所謂了,可現在呢?居然還想這樣那樣的。當著連連皺眉的親戚鄰居,楊譚林一點都不客氣的將自己當初的狀況說了一遍,然后更是一點都不客氣的將楊譚樹一家人“請”了出去。
楊譚樹視此事為恥辱,當時就賭咒發誓的說永遠不和楊譚林來往云云,后來更變賣所有的家產,離開了大理,據說是去拓東城去了。楊譚林當時年輕氣盛,又是在氣頭上,自然不在乎這個對自己連起碼的尊敬都沒有的弟弟,但是等到年紀漸長之后,卻開始慢慢的懷念起來,總覺得自己當年要是能夠忍一忍,和楊譚樹好好地談一談,絕對不可能像現在一樣。他也曾經多次的到拓東城,托人或者自己打聽楊譚樹的下落,可卻一無所獲,沒有想到的是,在失去了音信已經二十多年的現在,會收到弟弟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