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寶葫蘆

第四百四十一章 富不過三代

第四百四十一章富不過三代

過分地溺愛孩子,不僅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吧)(吧小說)因為溺愛而造成的事故,其實并不少見,甚至有些還是讓人不敢想象的人間悲劇。

55歲阜新老教師兩天沒上班,家人才知他被害。殺害他的竟是他從小寵愛的獨子。老伴去世后,老教師與兒子生活在一起,28歲的兒子過著“啃”老的生活,因兒子再次向老爸要錢不成后,將老爸掐死在家中。

2009年3月10日8時許,魯軍來到哥哥魯貴清家中,發現門鎖著,“當時我從窗戶向里看時,發現哥哥躺在西屋的地上。怎么叫門他也不開,去了幾家也沒找到他的兒子魯小龍。”魯軍說。魯軍感覺事情不好,在敲門不開又找不到侄子的情況下,魯軍大約在當日10時許向警方報案。

經法醫鑒定,魯貴清系被扼頸后機械性窒息死亡,且魯貴清被害的時間是當年3月8日上午,足足死在家中兩天沒人發現。

在調查中,警方發現,魯貴清之子魯小龍經常因瑣事毆打魯貴清,當親屬發現魯貴清死后,魯小龍不知去向。于是,警方將魯小龍列為犯罪嫌疑人。

同年3月18日夜里,在外面躲了10天的魯小龍偷偷地回到家中,一個小時后被偵查員抓獲。魯小龍到案后,對殺死父親的事實供認不諱。魯小龍交代,3月8日9時許,起床后沒事可干的魯小龍向父親魯貴清要錢。“爸,給我點錢!”“前天不是剛給你200元嗎,怎么還要”正在收拾家中東西的魯貴清說。

“管你要點錢怎么這么難呢每次都說用不著的。”說著,魯小龍就對父親拳打腳踢,之后他倆從東臥室廝打到廚房,用木bāng打父親的頭部,又將父親摁倒在地,用手掐父親的脖子,看到父親沒氣了,他將父親拖到西屋,用舊衣服蓋上,將門鎖上逃跑了。

至今仍然沒有結婚的魯小龍沒啥正經事可干,靠著老爸的工資活著。村里人說,魯小龍有時撿點廢品,經常因為向父親要錢不成而毆打其父。兩年前,魯小龍的母親因病去世了,家中獨子的魯小龍就與父親一起生活。

27歲得子的魯貴清對于魯小龍非常溺愛,用同村村民的話說:“那真是拿著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老魯家對孩子那真是老慣著了。”

村民們說,魯貴清在學校上班,是個掙工資的人,平時手里經常有現錢,魯小龍打小就比別人家的孩子零花錢多,兒子要說要啥,那魯貴清跑到城里都去給買。可是后來,魯小龍的母親有病了,這住院可得花很多錢呀,于是給魯小龍的錢就少了,過慣了伸手要錢的魯小龍哪受得了沒錢的日子呀,到后來,魯貴清挨打是經常的了。

經過審判,法庭經合議后認為,被告人魯小龍因瑣事,故意剝奪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為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法庭認為,魯小龍系初犯,又是家庭內部矛盾引發,判魯小龍犯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即使父輩這一代能夠賺下足夠的錢讓后一代揮霍,那樣就真的能使他們幸福嗎?看看現在的那些富二代和官二代,他們的品行又如何呢?他們又是不是真的和他們父母所想那樣的發展呢?恐怕并沒有,或者說大部分都沒有。

在我國歷史開國皇帝中,朱元璋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出身最為卑微,階級成分至少屬于三代貧農,做過和尚,要過飯。但朱元璋的個人能力在我國歷史皇帝當中卻是數一數二的,例如軍事才能,歷史上除了李世民,恐怕很難有第二皇帝比得過朱元璋了。

此外朱元璋治理天下的成績也是斐然,總的來說朱元璋稱得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但感到遺憾的朱元璋的子孫確實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毛主席也說過:“《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富二代的名聲近來很響。在大眾,是痛恨他們的張揚,輕裘肥馬(寶馬車),十步殺一人(斑馬線上撞人)。在富一代或者富二代,則是犯愁如何接班,能不能接班。

富二代的接班問題,是個古老的難題。自古以來,中國富商的事業,總是傳不下來,二世、三世即斬。因此,中國罕有像歐洲甚至日本那樣七八百年的企業。資本主義,總也長不起來,老是萌芽。近代以后,海外的華人企業,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在上個世紀70年代,海外中國學者就已經探討過。

從晚清到民國成長起來受過良好西式教育的一代企業家,他們中有些人已經開始探索一條不同于傳統的企業傳承之路,但是隨著他們1956年因政治原因退出歷史舞臺,這一代人基本上被格式化了。因此,改革開放后先富起來的一代,依然要再一次面對傳承的難題,而且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汲取。

同時,先富一代人出身參差不齊,很多人是出身草根,沒有受過多少教育,而且忙于打拼,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因此,富二代的教育狀況,有相當比例的人情況堪憂。惹人痛恨的飆車一族,也許還不算最糟的,吸毒嗑藥者,也不在少數。很多富一代,對于子女沒有什么要求,只希望下一代不再像他們那樣吃苦奮斗,能享福就享福,自以為已經掙夠了可以讓后代享福一輩子的錢。至于事業的傳遞,并不在他們的考慮之中。

所以,富二代之中,有相當比例的人,似乎注定要成為敗家子,重演多少父輩創業、子代敗家、崽賣爺田的悲劇。對于這樣的富二代,即使有關部門或者某些社會團體急來抱佛腳似的強化培訓,估計效果也不大。

當然,富二代中,也有比較出息的。受過良好的教育,出國讀名牌大學。而且有些人也有志接班,把父輩事業發揚光大。但是,他們又碰到另外的難題。有些人雖然受的教育不錯,但志向卻不在企業經營,也許熱愛藝術或者別的什么。有些有志于家族事業的,由于受過新式企業管理,對于父輩老一套的經營方式不以為然,但回國后卻水土不服,完全不能適應中國的社會和政治法律環境,不知道如何施展拳腳。

同時,目前中國的生育制度,獨生子女的條件,給富一代的傳承問題,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課題,使得他們在選擇接班人的時候,面臨更大的難局。

同樣地,代表身份地位固化的群體,最明顯的是被稱為權二代的官員子弟。借助父輩勢力經商的故事,還在延續,但另一種官宦世襲的苗頭卻已經出現。在很多地方,一定級別的官員子女,無論所上的大學優劣,甚至在國內上不了大學,花錢送出國,拿了不知什么來頭的國外文憑,回國之后,進入仕途,在父輩的蔭庇下,就會官運亨通。

在歷史上,官僚世襲,或者變相世襲,是歷史最糟的一種制度。比貴族封建制還要糟。貴族世襲制,至少貴族還會對自己所有的土地和人民負有責任。而世襲官僚制,土地和人民是國家的,官職和特權是自己的。就像托克維爾所說的大革命前的法國貴族那樣,既享有特權,又不負責任。顯然,這樣的權二代,最為人們所痛恨。

都說富不過三代,沒有永遠的朝代,即使今天賺到再多的錢財,若是子女兒孫不爭氣的話,那也會有揮霍一空的地步。到了那個時候,恐怕就是由于上一輩人的寵愛,弄得后輩們都驕縱桀驁,又沒有多大本事,豈不是讓他們坐吃山空,然后就毫無保障了嗎?

即使如今擁有再大的權勢,今天大樹底下好乘涼,但是人總有老去的一天,畢竟樹倒猢猻散,人走茶涼,一旦大靠山倒下了,沒有了大樹的庇護,子孫們還能如同以前那般囂張嗎?而平日里就一向囂張慣了的他們,又能忍受別人的冷淡和差別對待嗎?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無論某一家族通過什么途徑發家致富,保持富裕狀態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被世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已經超過了300萬,調查顯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家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約10%的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優良品質,成為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人。對不少富有家族及企業來說,不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

清末名臣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有感于社會風氣奢靡不正,曾寫了《保富法》一書。他說,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家業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僅有一兩家。寫《曾國藩》小說的歷史學者唐浩明說,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大多數中興將帥家庭從兒女那一輩起便不努力,到子孫輩曾孫輩,嫖賭抽大煙、游手好閑幾乎成為通病,到最后潦倒淪落,將祖宗的臉面丟光;兒孫賢肖的家庭則不多。

“富不過三代”并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普遍面臨“窮孫子”問題。在美國,家族企業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三個詞“創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曾經有人列舉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別,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艱苦奮斗,第二、三代喜歡窮奢極玉,揮霍無度”。這種狀況的出現,在于第一代的創業者雖然大都備嘗艱辛,但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沒有理性地認識到過去的艱苦對自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正是過去艱苦磨煉的吃苦精神,對自己的艱難創業起到了積極的支撐作用,才使自己擁有財富。

反而,他們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對子女嬌生慣養,以為多給子女錢財,子女就會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創業艱難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揮霍浪費,最終導致家庭敗落。

中國人喜歡給予子女最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送他們出國學習、游玩,并不注重他們實際能力的培養。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國外的花費高得驚人。資料顯示,在海外的普通留學生一年生活費10萬元人民幣左右,但“闊少”留學生都超過100萬元,有些在美國留學的“闊少”一年花費甚至超過200萬元人民幣。

他們的生活讓美國鄰居看了傻眼。不少富商教育下一代的意識淡薄,使財富繼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財富的能力。有人這樣描述富二、三代人:錢是大把大把地花,酒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獨缺乏創業斗志,總是自命不凡但實際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業,很快將祖業虧空。

“富不過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企業治理不規范、財產移交不科學、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和不利環境等原因。

畢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富過三代甚至一直延續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經驗是什么呢?

做人是做事的基礎,無論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無論其興旺抑或持續興旺,其根本在于人。所以,凡有遠見卓識者,皆重視做人的教育。華人首富李嘉誠在談到子女教育時說,99%是教他們做人的道理,要讓他們知道苦難的生活。即使子女長大了,也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們如何做生意。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但最根本的是做人要有志氣。志氣、志向是人生進步和成功的發動機和助推器。做人要重視道德品質教育。道德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贏得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良好的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是對他人、對社會的仁愛之心。曾國藩在其遺囑中寫道:“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玉立立人、玉達達人數語。”

亞當斯密說:“一個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人,即使具有節儉天性,也是很難做到的。”曾國藩的家族何以數代不僅沒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俊?就在于他倡導了勤儉的良好家風。他曾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他強調節儉,說“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由儉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儉難于登天”。

西哲有言:“偉大源自苦難。”沒有吃過苦的人,好比是溫室的花朵,一旦面臨外界的凄風苦雨,就會萎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不英雄。蘇聯教育家馬爾庫沙說:“昂貴的玩具、闊氣的穿戴——這是通向嚴重后果的最初階梯。”有人調查過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奢門”。過去講“侯門多蕩子”,現在可是“奢門出敗子”。

俗話說:“嬌子不如殺子”,對子女的過分嬌養只會使他們喪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賴心理,最終害了他們。培養后代的理財能力,是為了使孩子懂得金錢來之不易,珍惜已有的財富。猶太人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父母當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就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鈔,告訴孩子“錢是怎么賺來的”等觀念,以此進行理財教育。

一個人的財富是自己生命時光的凝結,能主動捐出自己財富,是在善良心態的感召下的舉動。這種善良情感的萌生和鞏固,對后代的成長和成功是極有益處的。財富擁有者參與慈善活動雖然減少了日后的遺產,但對子孫后代只有好處,不會有害處。

先賢林則徐說得好,“子孫若如我,要錢干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李嘉誠、曾憲梓等人在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捐獻巨資就是很好的典范。上一代人的這種可貴的慈善之舉,不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其后代產生了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