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錦衣衛

為什么蒙古可以征服幾乎整個舊大陸?

此文由經略幽燕我童貫發表:

南遷也不算錯.

關鍵的錯就在于南遷的還去找南宋想討點便宜,結果被人灰頭土臉的趕回來.

斷送了自己最后一點希望.

其實南宋最開始雖然也認為蒙古人應該警惕,但是主流意見一直都是主張以金為藩籬拖時間的.

金人自己挑動戰爭,就真是自做孽不可活了.

不是南宋不給臉,而真是金人給臉不要臉,那就別怪人家落井下石燒你全家X你媽媽了.

宣宗和南宋西夏進攻是失策,但充其量是加速死亡而已。

南遷則中都必失,也就意味著失去恢復與東北聯系重新兵源補充的可能性(留在中都的話蒲鮮萬奴不可能鬧那么大),對金來說,只要失去中都,就意味著亡國——接下來河北河東成為戰場,加上山東大范圍民變,兵源和補給的補充完全依靠河南陜西除非RP逆天,否則穩死的

如果說攻宋夏斷送最后的希望,那就是因為他用自己已經很有限的野戰力量去打錯誤的戰爭,也就失去了奪回中都的可能。

但是既然已經丟了,那以金軍當時的野戰能力收復中都老實說本來就是沒啥可能的……

至于宋聯不聯蒙對金來說其實是很無所謂的事情

哪怕金國睦鄰友好,臨安所謂“主張以金為藩籬拖時間的”的主流派長期得勢,只要金軍老給蒙古踩,那宋軍自然要來摘桃子

而如果能維持住戰線,那宋軍自然還繼續看風頭

這根本不是“不是南宋不給臉,而真是金人給臉不要臉”,站在金立場來說,“以金為藩籬拖時間的”不給臉的程度其實和聯蒙攻金也沒啥兩樣

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覺得那些問題不是因為首都南遷引起的,而正是因為有這些問題,才南遷的。

河北河東成為戰場,在南遷之前已經發生;山東大范圍民變也同樣是在之前,

至于遼東,只要金軍在野戰之中無法占上風,則蒙古軍就能自由選擇集中攻打的目標,而遼東的喪失和契丹人大規模叛亂有關,和是否遷都也沒直接關系,只要金作戰失利威望下降,契丹人的叛亂是預期的。

倒是金在南遷之后,收縮了防線和兵力,據關守河,在此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有了一條比較穩固的防線,從這一點來看,南遷還是比較成功的。

fy0109發表時間:200841014:40:27編輯引用回復留言舉報表揚74樓

此文由slowmorningbear發表:

此文由經略幽燕我童貫發表:

南遷也不算錯.

關鍵的錯就在于南遷的還去找南宋想討點便宜,結果被人灰頭土臉的趕回來.

斷送了自己最后一點希望.

其實南宋最開始雖然也認為蒙古人應該警惕,但是主流意見一直都是主張以金為藩籬拖時間的.

金人自己挑動戰爭,就真是自做孽不可活了.

不是南宋不給臉,而真是金人給臉不要臉,那就別怪人家落井下石燒你全家X你媽媽了.

宣宗和南宋西夏進攻是失策,但充其量是加速死亡而已。

南遷則中都必失,也就意味著失去恢復與東北聯系重新兵源補充的可能性(留在中都的話蒲鮮萬奴不可能鬧那么大),對金來說,只要失去中都,就意味著亡國——接下來河北河東成為戰場,加上山東大范圍民變,兵源和補給的補充完全依靠河南陜西除非RP逆天,否則穩死的

如果說攻宋夏斷送最后的希望,那就是因為他用自己已經很有限的野戰力量去打錯誤的戰爭,也就失去了奪回中都的可能。

但是既然已經丟了,那以金軍當時的野戰能力收復中都老實說本來就是沒啥可能的……

至于宋聯不聯蒙對金來說其實是很無所謂的事情

哪怕金國睦鄰友好,臨安所謂“主張以金為藩籬拖時間的”的主流派長期得勢,只要金軍老給蒙古踩,那宋軍自然要來摘桃子

而如果能維持住戰線,那宋軍自然還繼續看風頭

這根本不是“不是南宋不給臉,而真是金人給臉不要臉”,站在金立場來說,“以金為藩籬拖時間的”不給臉的程度其實和聯蒙攻金也沒啥兩樣

繼續補充一些不同看法,

金南遷之后對宋進攻,我覺得不止是“充其量是加速死亡而已”。

而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首先,導致金自身損失慘重,史料有記載:“宋人堅壁不出,野無所掠,軍士疲乏,餓死相望”,“宣宗南伐,士馬損耗十不存一”,“國家精銳幾喪盡”,將領中完顏阿鄰戰死蜀口,黃摑阿魯被宋俘虜。

其次,當時對于河北河東地區有個很好的機會,就是鐵木真帶了大隊人馬去打中亞了,留下木華黎所率的蒙軍主力才2萬多,加上汪古部騎兵還有依附蒙古的地方武裝。這時候是金唯一占優,有希望恢復時期,當時的情況是單靠那些地方上的封建九公就讓木華黎所部從東跑到西,很多地區呈拉鋸狀,如果當時金人能集中對付蒙古人,至少可以收復相當一部分地區,偏偏“樞密武騎盡于南”,結果是2頭落空,不得不說是個很大的錯誤

slowmorningbear發表時間:200841015:05:14編輯引用回復留言舉報表揚75樓

此文由fy0109發表:

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覺得那些問題不是因為首都南遷引起的,而正是因為有這些問題,才南遷的。

河北河東成為戰場,在南遷之前已經發生;山東大范圍民變也同樣是在之前,

至于遼東,只要金軍在野戰之中無法占上風,則蒙古軍就能自由選擇集中攻打的目標,而遼東的喪失和契丹人大規模叛亂有關,和是否遷都也沒直接關系,只要金作戰失利威望下降,契丹人的叛亂是預期的。

倒是金在南遷之后,收縮了防線和兵力,據關守河,在此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有了一條比較穩固的防線,從這一點來看,南遷還是比較成功的。

這個,據關守河的戰線只有比守中都長啊……

宣宗將幸南京,鎰曰:“鑾輅一動,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講和,聚兵積粟,固守京師,策之上也。南京四面受兵。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備御一面,以為后圖,策之次也。”不從。(《徒單鎰傳)

貞祐二年五月,判南京留守,與河南統軍使長壽、按察轉運使王質表請南遷,凡三奏,宣宗意乃決。百官士庶皆言其不可,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宣宗慰遣之,乃下詔遷都。明年,中都失守。(《仆散端傳)

契丹人的叛亂那是以往長期政策的結果,沒有太多辦法可想

能不能拖延無非是震懾和鎮壓

說到威望下降造成叛亂,我認為,再大的敗仗造成的威望下降,也比不過丟棄首都逃走吧……

而統治中心南移則鎮壓力量也自然下降,結果不止契丹人,連蒲鮮萬奴這個女真人都開自留地了

最后,為了這條戰線,雖然山東民變泰和末年就有,但是做大還是在蒙古軍興之后

及衛紹王之時,軍旅不息,宣宗立而南遷,死徙之余,所在為虛矣。戶口日耗,軍費日急,賦斂繁重,皆仰給于河南,民不堪命,率棄廬田,相繼亡去。及屢降詔招復業者,免其歲之租,然以國用乏竭,逃者之租皆令居者代出,以故多不敢還。興定元年十二月,宣宗欲懸賞募人捕亡戶,而復慮騷動,遂命依已降詔書,已免債逋,更招一月,違而不來者然后捕獲治罪,而以所遺地賜人。四年,省臣奏:“河南以歲饑而賦役不息,所亡戶令有司招之,至明年三月不復業者,論如律。”時河壖為疆,烽鞞屢警,故集慶軍節度使溫迪罕達言:“亳州戶舊六萬,自南遷以來,不勝調發,相繼逃去,所存者曾無十一,碭山下邑,野無居民矣!”(《金史middot;食貨志)

fy0109發表時間:200841015:59:01編輯引用回復留言舉報表揚76樓

此文由slowmorningbear發表:

此文由fy0109發表:

有一些不同看法,

我覺得那些問題不是因為首都南遷引起的,而正是因為有這些問題,才南遷的。

河北河東成為戰場,在南遷之前已經發生;山東大范圍民變也同樣是在之前,

至于遼東,只要金軍在野戰之中無法占上風,則蒙古軍就能自由選擇集中攻打的目標,而遼東的喪失和契丹人大規模叛亂有關,和是否遷都也沒直接關系,只要金作戰失利威望下降,契丹人的叛亂是預期的。

倒是金在南遷之后,收縮了防線和兵力,據關守河,在此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有了一條比較穩固的防線,從這一點來看,南遷還是比較成功的。

這個,據關守河的戰線只有比守中都長啊……

宣宗將幸南京,鎰曰:“鑾輅一動,北路皆不守矣。今已講和,聚兵積粟,固守京師,策之上也。南京四面受兵。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備御一面,以為后圖,策之次也。”不從。(《徒單鎰傳)

貞祐二年五月,判南京留守,與河南統軍使長壽、按察轉運使王質表請南遷,凡三奏,宣宗意乃決。百官士庶皆言其不可,太學生趙昉等四百人上書極論利害,宣宗慰遣之,乃下詔遷都。明年,中都失守。(《仆散端傳)

契丹人的叛亂那是以往長期政策的結果,沒有太多辦法可想

能不能拖延無非是震懾和鎮壓

說到威望下降造成叛亂,我認為,再大的敗仗造成的威望下降,也比不過丟棄首都逃走吧……

而統治中心南移則鎮壓力量也自然下降,結果不止契丹人,連蒲鮮萬奴這個女真人都開自留地了

守中都不能單考慮只守一個中都,如果周圍地區陷落或者讓對手來去自如,光剩一個孤立的中都,肯定也守不住的。南遷就是為了避免這一點。遷都之后畢竟有了一條穩定的防線了,雖說4面受敵,單除了蒙古人之外,也沒遭到其他面的攻擊。

當時朝中建議遷都的不止一個2個,并非是“百官士庶皆言其不可”,除了完顏弼仆散端等人之外,還有耿端義,李英趙秉文等。根本原因就是當原來的邊防線已經失效之后,中都太不安全,蒙軍能很快兵臨城下,一旦城破,國家首腦機關就會遭到嚴重打擊。即便是徒單鎰,也提到了去“遼東”作為第二方案的可能性。而且有多出史料記載中都乏糧(金史多人傳記有載),當時硬要堅持在燕京,糧食的問題短期內無法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