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當國

第九百三十六章 寧夏哱家

第九百三十六章寧夏哱家

以王通定北侯、錦衣衛都指揮使,又是萬歷皇帝第一號心腹親信的身份地位,到底什么事情需要他親自去辦。()

自七月起,分駐在陜西的錦衣衛就多次密報,說寧夏副總兵哱承恩有不軌之心,幾乎是同時,寧夏巡撫黨馨也是密奏京師,說副總兵哱承恩橫行不法,與套寇多有勾結。

寧夏是大明九邊之一,和最西邊的甘肅鎮相鄰,在河套地帶的邊緣,所謂的套寇,就是說在河套一帶活動的蒙古部落。

自從正統年起,大明在西邊的勢力就逐漸的從河套中撤出,而且處于守御的態勢,在那里活動的是蒙古各個部落。

哱承恩,這個“哱”姓不是漢人姓氏,而是蒙族,最熟悉邊事的肯定是邊地的漢人和草原上的民族。

蒙族在蒙元時候占據中華,明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之后,也有不少的蒙族留下,而且蒙族和大明的交流很順暢,并不像是其他民族那樣完全不相通,很多漢化或者說親善大明的部族和酋長經常有投靠,在大明做官,這其中軍界和邊鎮最多。

蒙人比漢人多了幾分野蠻,在戰場上這野蠻往往就是勇悍和戰力的代表,而且他們本就是草原上出身,在邊鎮作戰,更有熟悉地利的便捷,所以蒙古豪酋在大明做官,往往能做到很高的位置。

哱承恩在寧夏鎮的勢力極大,盡管是副將,可總兵卻做不了什么,事事要問訊于他,原因很簡單,巡撫和總兵手下的親兵家丁加起來不過一千五百于,而哱承恩手下足足兩千三百余,都是能征善戰的精銳。

這僅僅是在哱承恩屬下的,還有依附于哱家的大小西北土豪,這些土豪漢蒙都有,這些人動員起來,也是一股可觀的力量。

況且這邊草原上的各個部落,自然愿意和蒙人打交道,不愿意和漢將往來,寧夏總兵張唯忠在寧夏鎮說話沒有聲音,外人只知道哱將軍,不知道張大帥。

有這樣的勢力,哱家在草原上本就有自家的部落,更是專有邊貿之利,西邊的花馬池等地的池鹽也有近三分之二在哱家的控制之下,等于是他家將寧夏的鹽政也把持住了,更向陜西內陸輸入池鹽,獲利極大。

手中有兵,又有財源,交游廣闊,這等驕橫也是難免了,哱承恩今年才不過三十五歲,他能到這樣的地位,卻不是因為他如何勇悍,而是因為他的父親哱拜。

哱拜是嘉靖三十三年的時候投靠大明,依靠戰功一步步到了游擊將軍的位置上,在五十六歲的時候以副總兵的官銜致仕,然后將官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哱承恩。

寧夏和甘肅算是大明的西方邊疆,各族雜處,規矩就不如東邊那些邊鎮,對蒙族的將領往往很是優容寬待。

哱拜雖說已經告老,可他是寧夏土著,又在軍中效力多年,寧夏鎮大大小小的軍將都是他的晚輩,就連總兵張唯忠在他面前也抬不起頭來,要客客氣氣。

這么各方面疊加,哱家在寧夏鎮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獨霸,他一個副總兵獨霸,寧夏總兵、寧夏巡撫向那里放,沒有油水,還要被人欺壓,自然矛盾重重,可想而知,上疏密奏中不會有什么好話講。

如果僅僅是巡撫和總兵甚至是監軍宦官的怨言,朝廷上下不會有人當回事,文武相制,大平衡,這正是朝廷想要看到的局面。

而且陜西三邊總督那邊卻是沒有什么壞話,哱家驕橫歸驕橫,給各處的孝敬也不曾少了,該打點的都打點。

這樣的事情充其量說是官場腌臜,閑談一笑罷了,驚動一個錦衣衛都指揮使去,那卻是萬萬不必,對錦衣衛來說,就算是從京里派個千戶去都是多余。

不過王通收到的消息并不是這樣……

萬事都有聯系,有因有果,王通打下了歸化城之后,草原上的勢力格局,甚至草原上各個民族的心態都是大有變化了。

寧夏鎮面對的方向正是河套一帶,在俺答部獨霸草原的時候,寧夏鎮防御的主要敵人就是俺答麾下各支力量。

俺答部在草原上獨大,實際上同為蒙古部落的其他各部未必愿意,自成一家多么快活,何必在別人屋檐下,為俺答一家賣命呢?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哱拜和哱承恩在寧夏鎮這邊的草原上都是如魚得水,有各種各樣的協助,有幾個頗有規模的大部落都是和哱家si下結盟。

俺答部也不愿意和大明時時保持在作戰的狀態,他也勒束自己的部屬不要太靠近明朝的邊墻。

這實際上是給寧夏哱家和一些部落鉆空子的機會,大明畏懼俺答部不敢出塞,俺答部為了貿易和和議不靠近邊墻,結果寧夏邊墻外的肥沃河套地,就成了哱家的勢力范圍。

哱家從草原上向內陸輸入牲畜和草原上的特產,然后又將大明的貨物輸入到草原上,在其中大發其財,甚至連俺答部都要在這里采買。

邊境有警的時候,哱家往往可以第一時間得到草原上通報的消息,他們會派出兵馬虛應故事的出塞,對方也會很給面子的退走,甚至會讓一些不要緊的小部落被哱家殺掉吞并,成全哱家的軍功。

在這樣的情況下,哱家的勢力自然越來越大,哱家的位置也就越來越高。

而且哱家的近三千家丁親兵的確不是嚇唬人的,因為都是以蒙族居多,養他們的成本可比養活大明的漢人親兵要便宜許多,而且勇悍并不差。

哱拜和哱承恩都曾多次領著親衛和俺答部的騎兵野戰,互有死傷,雖說沒有大勝,但有首級帶回,而且不落下風,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在大明邊將中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甘肅、延綏、榆林、固原、大同幾個邊鎮,誰也不敢出去。

不過這一切的一切,在王通領兵打下歸化城之后完全改變了,俺答部糾集了幾萬騎兵和王通的大軍會戰,結果是被全殲的結局,歸化城也幾乎被洗了一遍,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那么不到一月的功夫稱霸萬里草原的勢力就這么灰飛煙滅了。

俺答部勢力灰飛煙滅,各個邊鎮在愕然之余都是做出了反應,寧夏鎮哱家的反應就是派兵出去圈地,在河套一帶占據了不少的地盤,在這段時間,哱家的勢力更盛,但mi月也就是持續到這時了。

歸化城商團的形成和壯大過程,就是歸化城商團武裝在歸化城以西廣大地域的燒殺搶掠的過程,哱家在草原上的勢力,在草原上的手下,都是大小蒙古部落,這些部落在歸化商團的眼中那就是一塊塊肥肉。

自己能打的下來的,就自己打下來了,自己打不下來的,就扣上一個“俺答殘余”的帽子,回歸化城請救兵來。

哱家的勢力在河套之地損失慘重,偏生還不能聲張,因為在俺答部存在的時代,這些部落都是被哱家當作“敵人”放養在草原上,如果拿這個損失去鬧,少不得一個勾通敵國的罪名扣上來。

歸化城的商團武裝不說,陜甘一帶的地方豪族和邊鎮將門的各個勢力都是出塞圈地,原來畏懼韃虜如虎,現在俺答部這最大的心病一去,其余的也可以倚多為勝了。

而且他們也熟悉地形,也知道如何才能發財,以往哱家專有的各項大利,一點點的被人奪去,鹽池被人占去,邊貿被人擠壓,你哱家在寧夏鎮勢大,在陜西又算得了什么,難道比得過秦王,難道比得過陜西總督,大家都要發財,你一個內附的軍將,還是靠邊站去吧!

哱家的場面一點點的崩壞,原來不少依附于哱家的部落,都去歸化城找個商行,要不然就在陜西找個更有勢力的投靠。

一直是一步步向上走的勢力,突然間到了這樣,哱家如何能忍受的了,自然心中生出種種怨氣。

若是只有他一家還罷了,偏生河套的各個部落,比如說最大的火落赤等部落,寧夏和甘肅的土豪軍將,都在俺答部被滅掉,歸化商團在草原上肆意擴張的風潮中受損,偏生他們都是沒辦法在這個風潮中得利的。

哱家不必說,火落赤手上沾了太多大明的血債,甚至開始歸化商隊行走草原的時候,他們還以為來了肥羊,要啃上幾口,但卻鬧的和歸化商團誓不兩立,而且火落赤也是過萬人的大部落,歸化商團和陜甘豪門都盯的緊。

寧夏和甘肅的土豪軍將,情況大多是和哱家差不多,都是借著大明和俺答之間的局勢上下其手,現在局面大變,他們熟悉當地和塞外的優勢一下子蕩然無存,自然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人人都有怨氣不滿,這寧夏哱家又是西北頭一等土豪,眾人自然就是以他為首,形成了一個滿腹怨忿的集團。

這個集團仇視歸化商團,仇視陜甘高門富貴,甚至是仇恨漢人,仇恨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