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賊

77 戰起

鄧舍的軍令很快就傳到了泰安。

軍令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給趙過。

命他在接令的當日起,即整合佟生養、高延世、胡忠諸部騎兵,以及傅友德部步卒,分從各地開拔,限期兩日內,必須在西渡口會師。西渡口是蒲水上的一個渡口,在金鄉和魚臺之間。李和尚部,現就在此處。

并及李和尚、楊萬虎兩軍,也一并交給他直接指揮。

計有騎兵近八千人,步卒近九千人。騎、步相加,一萬七八千人。全都是益都現有的精銳,戰斗力可稱翹楚。是此戰的主力。

第二部分,給慶千興。

命他在接令的當日起,除留下足夠的部隊鎮守濟州、兗州等地外,也和趙過一樣,即率精銳南下,到潭口站附近駐扎。潭口站在西渡口的后邊,相距二十來里。鄧舍之所以讓他駐扎在這里,是打算將之當后備隊使用。

慶千興所部俱為步卒,留下駐守的營頭后,可供調往前線的大約有兩千人。兩千人,看似不多,但在關鍵的時刻足以決定戰場的走向。

第三個部分,給鄧承志。

自趙過深入濟寧后,鄧承志就成為了泰安的最高指揮。——泰安雖為后方,且算是前線的大本營,但留守的軍隊并不多,幾千人而已。

他的任務有兩個,一方面負責往前線運送物資,糧餉、軍器,補充前線的消耗;另一方面,負責守御汶上、看住東平路。東平路在濟寧路的北邊,如今還在元軍的控制下,有部分察罕的軍馬駐扎。不可不防。

統計益都方面,在此戰中,可投入戰場的部隊,總計將近兩萬人。

……

而敵人方面,一部分是王保保的本部。

他從巨野突圍后,一個是自城里帶出來的部隊,主要為原本的河南軍;一個是沿途收攏的潰卒,有一千來人;以及后來又從曹州等地召來的一些軍隊,約兩千多人,雜七雜八合在一處,這部分約有萬余人。

另一部分是臨汾援軍。號稱十萬,實際上也至多一萬來人。

兩支部隊加起來共有兩萬多人,大概兩萬五千上下,不到三萬。

他們現在分別所在的位置是這樣的:單州有六千來人,由王保保親自統率;成武有三千多人,由兩員偏將統帶。臨汾援軍還在路上,不過已經入了曹州,最多一天,就能與王保保會合。

另外,在他們會合后,臨汾援軍也不會全部駐扎在單州,按照察罕的軍令,會分出一部分繼續向東南,屯駐在單州與豐縣間的羊角莊。羊角莊在單州側后,相距三十里。之所以會在這里放一支部隊,為的是警戒從金陵來的吳軍。

固然,如王保保、趙恒分析,吳軍要想從南邊來,必須得先過徐州、渡過黃河。徐州現如今在張士誠的手中,料來這支吳軍欲想過境肯定不易。

可是事無絕對。察罕帖木兒當世梟雄,征戰至今,學會了兩個字,——“謹慎”。諸葛一生唯謹慎。他是決計不會把后路的安危放在別人手中的。即使盟友也不行,更別說是張士誠了。所以,雖然明知即將到來的單州決戰定然激烈,卻也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的兵力,專門用來守住后路。

雖然如此,雖然分兵是不得已,但是察罕的這番布置,看似簡單,實際上卻還是很巧妙的。

成武、單州、羊角莊三地:成武在單州西北,羊角莊在單州東南,一字排開,形成了一條直線。主力云集單州,成武、羊角莊分為側翼。從單州出發,至成武四五十里,至羊角莊三十里,都可以朝發夕至。不管哪里吃緊,援軍隨時都可以到達。相互呼應,形成了一個十分穩固的陣型。

攻,則單州突出;守,則三地合力。

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要想破局,殊為不易。

從中也可看出,盡管經歷了巨野之敗,要說元軍理應處在下風,可是察罕帖木兒卻并沒有因此而沮喪,更沒有就此把戰場主動權交出的打算。不愧是深得兵法之妙,知道戰場上最重要的是什么。

……

反過來,再看益都將要擺出的陣型。

如上所言,就簡單了許多。

只分成了兩個部分。前為趙過,后為慶千興。

若把元軍的三地陣型比作弓,那么益都的兩地陣型就是箭矢。

弓者,可放可收;箭矢者,一去不回。

這并不是因為鄧舍不如察罕穩重,也不是鄧舍不如察罕謹慎。

沒辦法。首先,他是進攻的一方,必須要把拳頭捏在一處,以此來集中最大的力量;其次,從后勤的角度來看,戰事拖延至今,其實也早已出乎了他的預計,益都將近空虛,經不起太長時間的消耗了,所以,正如羅貫中所言:“只宜速戰速決。”只能爭取一戰告捷,一擊破敵。

——,羅貫中諫言應該速戰速決,因為他不了解益都的虛實,故此,只看到了若是時日一久,可能會造成吳軍被迫的撤退,卻不知道海東的后勤實際上也早已吃力。

不過,反過來,從另一面來說,這卻也恰恰證明了鄧舍偽裝得好。

……

軍令一下,各地齊動。

最先開拔的是慶千興部。

他在濟州,距離泰安最近,因此頭一個得到了軍令。他完全遵照了“接令當日即出發”的命令,上午才看到的軍令,下午就帶著部隊出了城。

早先,慶千興從海東來的時候,帶了三千麗卒,算是嫡系;在打下濟州、兗州等地后,鄧舍又從蒙陰等地調了一兩千人的地方戍衛軍,補充給他,加上收編的降軍、俘虜,他現在共有六千人上下。

但是,沒有經過整頓的降軍、俘虜肯定是沒有什么戰斗力,不能帶去前線的;地方戍衛軍是二線部隊,戰斗力也不強,用來守城足夠,若用之野戰,純粹就是炮灰,也不能帶去前線。而三千麗卒嫡系,雖然都是老卒,能打硬仗,可歷經多次戰場,傷亡不小,尚且需得留下一些做守城的骨干,扣來扣去,他能帶走的人馬還確實如鄧舍的命令,只有兩千人。

兩千人全是麗卒,皆穿皮甲,帶著黑色的肩章,刀槍如林,旗幟如云,列著整齊的隊伍,絡繹出城。

與中國人相比,高麗人的個頭較低。當年,鄧舍打高麗的時候,曾經見過一種金花高帽,很多的高麗軍將校都戴過,差不多有三尺高。據說,就是因為“其國人侏儒,特加高帽……裝其容”。入了海東后,鄧舍嫌這種帽子太難看,“欲蓋彌彰”,更襯得麗卒矮小,因而下令取締。

個子雖低,殺氣十足。

兩千人都是百戰余生的老卒,轉戰南韓、遼東,先協助燕軍平定了南韓,又繼而在遼陽、遼西與納哈出、世家寶有過血拼,許多人都是面無全面、體無完膚,鉛子、箭頭、刀劍、槍戈留下的傷痕處處可見。觀其氣勢,論其斗志,幾乎已經和海東五衙的精卒不相上下。

——也難怪慶千興多次向鄧舍提出,請為麗卒專為一衙。

高麗人尚白。各級的軍官或騎高頭大馬,或隨軍步行,很多都在鎧甲外套了有白色的袍子、抑或外白內紅的披風,在士卒的隊列中極其顯眼。

慶千興駐馬城外,看著部隊從前走過。

按照海東軍法,每一個營頭走到他的面前,掌旗官都會把營旗高高舉起,軍官大聲下令行注目禮。注目禮,就是在行軍的過程中,轉頭向主將的方向看,同時把握著槍、戈等武器的手放在胸前。

慶千興在麗卒中的威望很高,除了注目禮之外,經過的營頭里,時不時還會有呼聲響起。有時喊的是:“將軍大人!”有時喊的是:“戰無不勝!”鄧舍提倡麗卒學說漢話,復雜的對話,大部分尚不會,但類似這樣簡短的句子,卻都早會。皆是用漢話說出的。

氣勢如虹,呼聲震動屋瓦。

一個裨將面現自傲之色,說道:“將軍,看看咱們高麗人的好兒郎!都是久經沙場的勇士。便算是與李和尚、楊萬虎部相比,怕也是半點不差!”

不久前,慶千興與李和尚、楊萬虎相互配合,攻打過兗州。李、楊兩人俱皆海東貴將,手下士卒也都是五衙主力,對麗卒頗有點看不上的意思。慶千興麾下的高麗諸將因此而甚為窩火,但又不敢當面挑戰,無不憋了一肚子氣。這裨將此時話里的意思,鋒芒分明便是隱指此事。

慶千興瞥了他一眼,說道:“到底是不是比他們強,戰場上打了仗再說!”

“將軍,說起打仗,這一回,咱們或策應、或主攻,先后連下泗水、曲阜、鄒縣、兗州、濟州諸城。自從蒙陰一路而來,勢如破竹!論功勞,或許不如趙左丞,但是比之楊萬虎、李和尚,可不早就遠勝了么?”

又有一人說道:“可不是么?和咱們相比,此次濟寧之戰,楊萬虎、李和尚有什么功勞?軍馬比咱們多,裝備比咱們好,名聲比咱們大,可是拿得出手的戰績,到現在為止,卻也只不過一個攻兗州、一個攻嘉祥,一個強渡山陽湖而已。而且,攻兗州,也還有我軍;攻嘉祥,主力更是胡忠。平時看起來,一個個眼高過頂,……,呸!驕兵悍將罷了。”

“行了,都別說了。主公治軍,向來獎罰嚴明。有功必賞,有過必懲。立下功勞,等著戰后領賞就是。說這些沒用的話,有何用處?”

雖然慶千興也對楊萬虎、李和尚的“眼高過頂”有意見,但是他讀書多,知道降軍受到的待遇從來都是如此。楊萬虎、李和尚的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鄧舍的看法。只要鄧舍能表現出來公平,不對他們歧視就好。

沉默了片刻,有人轉開話題,說道:“看殿下的軍令,似乎是要與韃子決戰了。令我軍駐扎潭口站,應該是打算要把咱們當預備隊使用。俺聽說,此次來援單州的韃子都是察罕的精銳。‘鐵甲軍’、‘長槍軍’俱在其列。楊萬虎、李和尚號稱敢戰,讓他們先去打個先鋒也好。”

察罕帖木兒在成名之初,有過一個綽號叫“長槍侍郎”。“長槍軍”是他起家的本錢,嫡系中的嫡系,精銳里的精銳,其中最驍悍者有五千人,編為一個萬戶,號稱“長槍萬戶府”。此次派遣去單州的萬人援軍中,有千人來自此軍。

“鐵甲軍”,則是早年脫脫圍困高郵時,所部百萬大軍里,有一部喚作鐵甲軍,凡上陣,皆披掛重甲,執使銳器,勇猛善戰。察罕仿效之,也建立了這樣一個編制,穿鐵甲,用長斧,共三千人,也編為了一個萬戶,號“鐵甲萬戶府”。此次來援的援軍中,亦有千人是來自此軍。

這兩個營頭的戰斗力,猶勝“毛葫蘆軍”。

數千長槍斜往上舉,迎著陽光,隨著鼓聲所向無前,想想這種場面就叫人膽寒;而鐵甲、長斧,在不需要機動的時候,更是大規模野戰的利器,特別是在迎對騎兵的時候,更加能發揮出出色的戰斗力。前宋時,岳飛、劉锜、韓世忠采用這種戰術,用步卒使用長刀、長斧,都曾經戰勝過金軍的騎兵。岳飛更用此戰術,大敗過金軍的騎兵精銳“鐵塔兵”。

所謂“鐵塔兵”,就是“鐵浮屠”,即重甲騎兵,騎士身披重甲,頭戴“兩重鐵兜鍪”,戰馬也披掛重甲,人在馬上,猶如鐵塔。逢戰,每向前一步,便在后邊設置拒馬,“示不后顧”,使不能后退。沖鋒時,猶如鐵墻。

這樣的騎兵,精銳程度可想而知,號為常勝軍。但是卻也最終慘敗在長刀、長斧的戰術下。固然,能戰勝這等的強敵,首先士卒要有足夠的勇敢,不過裝備的優勢卻也是顯然可見的。尤其,察罕帖木兒的鐵甲軍,和前宋的長刀、大斧軍相較,在鎧甲的厚重程度上猶且勝之。

當這樣一支部隊出現在戰場上,黑壓壓一片,厚重的盔甲,厚重的大斧,推進起來,天地都為之變色,山川都為之顫抖,別的不說,只震懾力就非常的大了。

也是因此,適才說話的高麗偏將把“鐵甲軍”放在了“長槍軍”的前邊。

聽了他暗含幸災樂禍的話,慶千興臉上的表情沒有什么變化,也不知在想些什么。過了會兒,他舉頭望了下天空,像是自言自語,喃喃地說道:“都是勁敵,不可小覷啊。這即將來臨的戰事,也許會極其的慘烈呢。”

下午的陽光炙熱,曬得鎧甲發燙,映照在如林的槍、戈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一陣熱風吹來,卷動了他身后的大旗,啪啪作響。

高麗軍出城的已有一半,出了城的,順著城外道路,列出一兩里的長長隊伍,唱起嘹亮的軍歌,繼續向前走。沒有出城的,順著城內的街道,也列成了蜿蜒的長隊,有條不紊地繼續出,慶千興看著他們,一個個朝氣蓬勃,一個個昂首挺胸,忽然想道:“兩千個士卒,每一個出城的時候,俺都看到了。雖然是預備隊,但等到戰事結束,能有命回來的,又會有幾個?”

他不動聲色地朝東北方看了一眼,遠隔千里、萬里,瀚海的對岸,是他們的故鄉;轉目又朝南邊看了一眼,百十里外,是他們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