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楊廷和和楊一清來說,徐謙現在的作為就是逼宮。
莫說是楊一清,便是楊廷和,若是在其他的事上可以退讓,但是在奪權這件事上,是萬萬不肯退后一步的。
他的眼眸瞇著,并不吭聲,冷眼看著楊一清和徐謙爭吵。
“廷議?懸而不決的事才廷議,至于荒謬的事,召開廷議做什么?”
雖然明知就算是廷議,也絕不可能通過這個章程,但是為了杜絕以后隔三差五提這樣的章程出來,楊一清認為,便是廷議討論都沒有必要。
徐謙卻是冷笑,他當然清楚,自己能走這戶部尚書并不是來自于內閣大臣們的恩典,而是這些人需要自己擦屁股,在他們眼里,自己更像是一塊抹布,有用的時候用一用,沒用的時候就是眼中釘肉中刺。
徐謙并不怕得罪他們,因為事實上,雙方早已到了勢同水火的地步,徐謙正色道:“如何荒謬,難道現在戶部還不夠荒謬嗎?戶部的規章制度一日不改,遲早,這社稷就要死在這種荒謬上頭,現如今我主掌戶部,算是臨危受命,所以這個章程若是不能通過,一切的責任,都和徐某無關。”
“好一個推卸責任。”楊一清笑的更冷了,道:“可惜,現在還輪不到你說了算。”
徐謙平淡的道:“不是徐某說了算,也不是你一人說了算,朝廷自有自己的規矩,所以才要廷議討論。”
楊一清正要反駁,楊廷和卻是微微一笑,道:“廷議也無妨,明日廷議吧,事情就這么說了,徐部堂滿意了嗎?”
徐謙微微一笑,道:“滿意談不上,這是朝廷的規矩。莫非有生員省試,也有滿意不滿意之說嗎?規矩如此,只是一切都依著規矩辦而已。”
楊一清頜首點頭,態度冷淡,道:“不過老夫丑話說到前頭,你這章程,就算是廷議討論。也斷不會有多少人附議,你明白嗎?”
徐謙正色道:“至少也要讓下官心服口服才是。”
留下這句話,徐謙告辭出去。
內閣里頭的火藥味顯然還沒有散去,楊一清拍案而起,怒道:“楊公何必答應他,你難道不明白。這徐謙素來詭計多端,他既然非要廷議,想來這廷議必定有問題,是了,楊公有沒有想過,廷議若是雙方僵持不下,最后是要天子裁決的。多半徐謙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廷議是對一些大事進行討論,可是一旦雙方懸而不決,激烈爭執之后依舊沒有結果,那么按照規矩,就該報入宮中,讓天子來做這個決定,而傻子都知道,天子和徐謙關系莫逆。想來這徐謙,要的就是制造出廷議爭執未果的局面,最后再請天子出面,得到一個有利自己的裁決。
楊一清眼中冒火:“一旦天子準允,那么這徐謙就當真名為尚書,卻是事實閣臣了,就算不入閣。權柄之大,也讓人難以想象,這絕對不是鬧著玩的事,一旦如此。楊一清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楊廷和卻是心平氣和的道:“你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可是他是戶部尚書,非要召開廷議,商討這份章程,莫非攔得住嗎?你不要忘了,他已經不再是那個侍讀學士,也不再是那個巡撫,是那個總督了,他現在已經是戶部尚書,按理,戶部商戶要求召開廷議,這是理所當然的事,若是斷然否決,彈壓的越兇,反而給了他口實。為政,不可置氣,既然請了他去戶部,那就該忍受他這戶部尚書的挑釁。”
楊一清拉下臉來,楊廷和這語氣,頗有幾分教訓的意思,也只是因為他和楊廷和關系極好,否則多半以為楊廷和是要借機敲打自己了,不過也可看出,表面上楊廷和心平氣和,只怕這個時候也很是惱火,否則不會說出這番話出來。
楊廷和繼續道:“你的擔憂,老夫也知道,不過你也不必憂心,他討論他的章程,我們為何不討論我們的章程?這次廷議,既是徐謙的機會,其實,也是內閣的機會。”
楊一清一頭霧水,道:“楊公此話何解?”
楊廷和正色道:“立即擬定出一個章程,可以借鑒一些徐謙的觀點,不過要為我所用,比如稅局,這就可以借用,只是這稅局,要獨立開去,就如刑部和大理寺一般,你明白了嗎?”
楊一清頓時如迷糊灌頂,一下子開悟了。
妙啊。
徐謙的章程里頭,最重要的就是稅局,稅局負責制定稅制,負責收稅,楊廷和說效仿大理寺和刑部,其實就是將戶部和稅局分開,戶部的要求是將稅局置于戶部之下,以便協調,可是內閣這邊,可以效仿這個刑部和大理寺的體例,把稅局獨立于戶部之外,于是乎,戶部依舊還是管庫房的,而稅局地地位和大理寺等同,品級比戶部低一些,但是權利大,可以直接讓內閣直接管理。
這么做,不但解決了當下的問題,增加了歲入,而且可以一腳把徐謙踢開,讓內閣自己來干,沒有了稅局的戶部,就好像悲劇的刑部一樣,只怕將來的地位,連刑部都不如。
想當年秦漢之時,主掌刑獄的廷尉可謂風頭無邊,便是三公見了,都得繞著道走,親王犯法,廷尉署理,官員犯法,亦是廷尉處理,至于各州的百姓的刑獄,統統都在廷尉管轄范圍之內。
只是可惜,廷尉到了明朝,職責卻是一分為三,一個是大理寺,一個是刑部,一個是都察院,刑部原本掌著司法,在六部之中本來不低,可正是因為這樣的分權,使得刑部的地位很是尷尬,甚至連工部都不如。
戶部若是這個時候,另設了一個稅局,怕是也要落地鳳凰不如雞了。
楊一清精神一振,道:“楊公如此一說,我倒是覺得可行,只是明日廷議,徐謙為首的一批人肯定要竭力反對,又當如何?”
楊廷和笑道:“那么……是他徐謙的人多,還是我們的人多?再者,廷議是你我支持,什么人應當參與,這是你我的事,到時候,支持徐謙的只有徐謙自己,他一個人反對,又有什么用?這不算懸而未決。”
楊一清不由笑起來,他算是明白意思了,這其實也是廷議的漏洞之一,表面上看好像很公允,各部還有各監寺的主官都可以要求討論一些大事,可是主持的卻是閣臣,閣臣若有偏向,其實廷議的結果,往往都會對內閣有利。
假若只是有一個人反對,而同意的卻是絕大多數,內閣可以直接拍板定案,自然不必去請天子裁決了。
楊一清道:“不錯,這還只是其一,這稅改是徐謙提出來的,到時必定阻力重重,咱們借著他的名義稅改,將稅局獨立出去,到時天下人紛紛反對,首先罵的也是他徐謙,這是一舉多得的妙策,如此說來,老夫今夜是不能睡了,得好好主持一下內閣的章程。”
楊廷和微笑,道:“要多注意自己的身子。”
楊一清哈哈笑道:“無妨。”
接著,楊廷和立即下文去了翰林院,抽調了不少侍讀和學士,參與章程的修訂,畢竟是剽竊別人的成果,所以并不擔心花費太多時間,一夜功夫,大致時間也是足夠。
楊廷和則是開始挑選入宮廷議的名單,讓人下了條子,徐謙在一些高官中,主要的黨羽是在刑部還有大理寺,除此之外,禮部也有一個,他完全可以借口此事和禮部、刑部無關,只邀吏部、工部的一些頭腦人物參與。
“徐部堂。”
如今以為貴為翰林學士的師兄謝正來訪。
徐謙從宮里出來之后,便沒有去部堂,直接回了家,緊接著,謝正就登門了。
謝正在翰林院,翰林院這個衙門人多嘴雜,而且又接觸高層,所以對許多的事都多少知道一些,現在他來拜訪,一方面是來見一見這個師弟,無論如何,這個師弟算是真正混出頭來了,而謝正在仕途其實并不太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怕是和他爹分不開關系。
他爹名望極大,而眼下朝中的閣臣們自然不希望讓人想起那個遠在浙江的人,哪個做閣臣的,愿意在別人光環之下,所以對謝正,大多都是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們既不會為難你,但是也絕不會刻意提拔。
謝正的人生,本來就是悲劇,只是徐謙的發跡,卻讓謝正突然意識到,自己未必就是悲劇,自己的老爺子雖然坐享空名,卻沒有一點能提攜他的權利,可是他還有一個師弟,這個師弟,現如今也是半只腳踏入內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