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國色

第六百二十四章 禁運

從李鷹那回來后,李重九即回到乾陽殿處理政務。水印測試水印測試

中書省那邊,當值的虞世南,張玄素二人一并前來。

“蔣善合奏請徐圓朗,徐義愁父子不死,讓二人為民即可。”李重九看了奏折,不由皺眉道,“朕當初下旨可是要徐家父子二人人頭,他竟然違抗朕的意思。”

虞世南道:“陛下,事出有因,當初蔣善合入城詐降……”

虞世南將徐世績,王薄,蔣善合定計的事情經過說了一遍。李重九這才了然道:“原來還有這番波折,如果不是如此,也不能這么快拿下兗州,蔣善合為此許諾徐圓朗父子不死,雖是自作主張,但也算是情有可原。”

張玄素道:“陛下,聽聞徐圓朗被擒后,整日整夜在牢卒面前大罵陛下不守信義,鮮廉寡恥。”

李重九聽了道:“竟有此事?”

張玄素道:“陛下,徐圓朗這是尋死之道,此人不可以放過。”

“可是蔣將軍已是答允了他,如此我們不是背信嗎?”虞世南反對道。

張玄素道:“是蔣善合答允的,陛下卻沒有給他這大權,收回來就是,到時候給蔣善合一些補償就是。”

虞世南道:“可是此事事關國體,傳揚出去。”

李重九道:“你們不用再爭議了,此事朕已有主張。朕現在關心的是,這兩個月來對關中禁運之事,作得如何了?”

張玄素道:“回稟陛下,正要向你稟告。洛陽至關中的水道,陸道都已是設卡,由士卒把守,嚴查過往商販。按照陛下之前交代。但凡涉及糧鹽,一律苛以十倍重稅。”

李重九道:“此事不容易辦,我們雖設關卡,但也有逐利之人。走私至關中。對于這樣人的要從重處置。”

張玄素道:“陛下,此事微臣會令將士嚴加監督。”

李重九道:“張愛卿辦事。朕就放心多了,那么禁運兩個月來,關中糧價可有波動。”

張玄素道:“回稟陛下,今年關中氣候還不錯。風調雨順雖說不上,但怎么還算是正常的年景。”

“正常年景,去年呢?”李重九關心地問道。

“也是不錯。”

張玄素說到這里笑了笑道:“不過就算是不錯又如何,正常年景內,關中糧米也是不能自足的。從大隋開國以來關中糧米,都要靠江淮之米輸至關中,每年最少都要百萬石之數。以往輸糧時。都是糧船直抵洛陽后,一路經三門峽北上,一路則是走陸路經潼關道后,再經渭水以船運至長安。現在黃河水道一卡。黃河上哪里有糧船往西。”

李重九聽了問道:“不是說三門峽難以行船嗎?”

張玄素道:“陛下說的不錯,以往黃河經三門峽,逆水行船困難極大。故而歷代都在沿河北岸的山巖上,鑿了石環或者孔洞,再在孔洞插上橫木,鋪上木板作為拉纖棧道,讓纖夫拉船逆流而上。但即便如此三門峽仍不時船毀人亡之事。到了大業七年時,底柱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黃河大水,還淹沒了下游三十幾郡,故而三門峽水路更加難行,但總是有貪圖僥幸的人,從此行船。”

李重九道:“水路不暢,看來只有陸路一途了。”

張玄素道:“正是,眼下陛下攻下洛陽,又下了禁令,無論江淮商船,還是陸上商幫無法西入關中。故而盡管關中的夏糧已是要豐收之勢,但糧價卻反而上漲了。”

李重九道:“豐年尚且如此,災年看李淵如何熬得過去。朕就算不攻打長安,堵住洛陽,數年之內也可以逼得李淵糧盡。當然除非李淵遷都,不過如此他也失去了關隴門閥的了,死得更快,那么李唐現在可有應對之法?”

張玄素道:“據我們從李唐朝堂上傳來的消息,李淵對于長安糧價上浮的事已十分重視,現在早已在未雨綢繆,甚至將其要事,列為在今年攻打蕭銑之上。”

李重九聽到這里微微一笑,現在李唐趙國都遇到難題,李淵面對是關中糧米不足的危機,而李重九卻是永濟渠淤塞,令洛陽與幽京船運通行困難。但是李重九已命周博,何稠主導此事,預計今年內可以疏通永濟渠。

而李唐呢?雖是今年內,糧草豐收,但關中之地大災小災不少,李淵不可能年年都這么好運氣。去年,今年或許讓李淵撐過了,若明年關中大饑,李淵自顧不暇,趙國的機會就到了。

所以現在對于李重九而言,需要是的時間。

“李淵倒是個有遠見的人,”李重九當下問道,“那李唐朝廷上下可商議了什么應對之策?朕就不信他們會坐以待斃。”

張玄素道:“李唐上下倒是拿出了兩個辦法?”

“兩個辦法?”虞世南笑道,“我還真沒料想到,若是真有辦法,當年武皇帝就不用遷都洛陽了。”

虞世南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李重九道:“說來聽聽,說不定也有可觀之處呢?以朕想來,關中良田已是開墾到極處,李唐眼下解決的辦法,莫過于是從他處籌糧。”

張玄素道:“陛下果真料事如神,李唐解決辦法之一,就是重修褒斜道,糧草從褒斜道經陸路至褒水通沔,由斜水道渭,再行漕船。”

要知道漢中通往關中的古道有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四條。褒斜道雖狹谷險段多而長,但與其它三道比較,路程較短也是漢中通往關中最主要額通道。

李重九笑道:“李淵莫非是想從川蜀運糧嗎?我聽說當年諸葛亮七出祁山,屢屢因糧盡而退兵,若是褒斜道真能運糧,李淵可真勝過諸葛武侯了。”

張玄素,虞世南聽李重九如此調侃,都露出笑意。

事實也是如此,眾所周知論天下各州論富庶楊一蜀二,相對于長安而言川蜀近,而江淮遠,如果能從川蜀運糧至關中,解決缺糧之事,當然是最好的。

不過美夢畢竟不是現實,蜀道之艱難,令人望而生畏。翻越秦嶺運糧至關中,在路途上就費了太多氣力了。

張玄素道:“正是,李唐朝廷上商議,是從商州鑿路,翻越秦嶺至川蜀的。不過此策在微臣看來不過杯水車薪,川蜀之糧如此就算運至關中,其糧米除了王公大臣外,也沒有幾個百姓吃得起的。”

“那第二個辦法呢?”李重九問道。

“李唐朝野上下,商議的第二個辦法,就是在河東一帶屯田,引黃河之水灌溉,若是成功可開良田數千頃,可收得幾十萬石以上。”

李重九聞言皺眉道:“河東屯田,這可行嗎?”

虞世南上前一步道:“陛下此事早有先例,當年兩漢時,漕運因砥柱之限,糧船多損,故而有大臣建議,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也就是今日汾陰、蒲坂之地。大臣有言屯田得谷后,從渭上至關中,可省千里漕運之勞。但結果天子發卒數萬人作渠田,卻顆粒無收。”

“引渠灌溉之事哪有這么容易,陛下大可放心,李淵若要在此屯田,不過是重蹈覆轍。”

張玄素道:“不過眼下李淵確實很重視河東之糧,為了確保河東糧草豐產,李淵日前派陜州總管于筠,屯兵靈州,以備突厥打草谷。李淵還下令在靈州黃河設水師,到江南召募船匠至造船,設六城水運匣總督糧船之事。”

虞世南道:“李淵雖在河東囤糧,比從褒斜道運糧容易,但河東之糧一要供關中,還要供給靈州,河西兵馬之用,哪里會有余力。”

張玄素,虞世南都是認為河東良田有限,要真能以河東良田供給關中,那么歷朝歷代,也不用想辦法從江淮運糧了。

從兩漢以來關中人口,一直在天下之重,從漢,魏,隋一直都是遷高訾富人,豪杰充實關中。但關中人口眾多,但田土從秦漢以來,因受到長期的嚴重干旱以及水澇,八百里秦川糧產卻不見怎么增長。

現在人口增多,糧食減少已構成關中困局,李唐定都關中,雖有其利,但也見其弊。這也就是為何終唐一朝,從高宗至武則天,到了后來的玄宗,一直都想遷都洛陽的緣故,可是除了武則天外,其他人遷都的打算,都在關隴門閥的大力反對下,而沒有成功。

到了玄宗時,唐玄宗啟用裴耀卿為相,裴耀卿提議采用轉搬法,先罷了陜西陸運,置倉河口,使江南漕舟運至河口者;輸粟入倉返回江南。朝廷再雇舟入洛陽。之后在三門峽東西各設糧倉,動洛陽來的漕舟輸入東倉,而以陸運的方式輸入西倉,再以舟漕的方式輸入長安,從而避過三門之水險。

裴耀卿的辦法,就是逐級轉運,由專門之人負責陸運,漕運,這才稍稍緩解。

而現在洛陽就控制在李重九手中,李唐就算想出這逐級轉運的辦法,也沒有用。事實上秦漢時立都關中,算是正確,到了隋唐之時,立都關中已是十分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