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

第一百五十章 西 征(上)

書名:

胡衛東認為,現在的紅軍雖然已經不弱,但想要完成如此艱巨的目標,卻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孤軍作戰的話,至少需要200萬正規紅軍(指的是維持數量必須達到200萬以上,戰損補充的另算。)才能轉入戰略反攻,因此日軍入侵后,紅軍必然被迫一邊抵抗一邊發展隊伍。雖然胡衛東相信紅軍即使頂著鬼子的反復掃蕩,一樣可以不斷將隊伍發展壯大,但如果有人在正面戰場將日軍主力引走,為紅軍爭取2-3年的時間將主要力量用于發展隊伍,抗戰的勝利必然會大大提前,人員與經濟損失也無疑會大為減少。

而張浩自己也認為赤色黨現在尚未作好奪取政權的準備,首先干部數量就嚴重不足,如果過早將攤子鋪大,必然會有大量投機分子滲透進來,造成難以預料的危險。而如果能夠逼蔣抗日,那么被國民黨囚禁的幾萬革命者就可以釋放了,這對于加強黨的干部隊伍無疑將會起到巨大幫助。

此外,張浩電報里還轉述了胡衛東的一個建議,“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暫時先只和南京政府談判,同時則加緊攻略甘寧青,將馬家軍徹底拿下,如果條件合適還可以出兵新疆、甚至是,進一步擴大我們的縱深,同時還能打通國際通道,并藉此對南京政府施加壓力。”

新疆的軍閥盛世才其實是托庇于蘇聯才能在當地站穩腳跟的。新疆甚至還駐有一支對外偽稱是白俄的蘇軍部隊。因此入疆作戰搞不好就會引起蘇軍插手,但張浩卻認為蘇聯方面一直宣稱他們對外的擴張都只是為了保證蘇維埃的安全,那么在道理上,同樣是無產階級政黨的赤色黨控制新疆總比盛世才這個軍閥對蘇聯的安全更有利,除非蘇聯人不怕在國際共運中眾叛親離,否則是斷然不敢直接出兵阻止中國紅軍入疆的。

而且現在蘇聯還有求于赤色黨,因為蘇聯想要赤色黨與南京政府停戰和談,而赤色黨自身則完全沒這必要,因此與老蔣和談赤色黨可以說是吃了虧的,完全可以拿這個作為交換條件。要求蘇聯向赤色黨提供援助,而如果不打通國際通道,就算蘇聯人愿意援助,也沒法運到根據地......

同時。對于老蔣,張浩同樣認為,目前處于優勢地位的紅軍可以提出各種條件,其中張浩最重視的是打開通路,改變中原根據地目前只能通過地下黨艱難地引進一些不太顯眼、容易蒙混過關的小型設備的現狀,而可以安全并快速地引進各種根據地急需的大型設備......

看完張浩發來的電報后,太祖終于下決心壓下了內部的反對意見,派出以周公為首的代表團前往西安展開談判,同時命令初戰告捷的西路軍繼續擴大戰果,爭取將馬家軍徹底打垮。

然而。由于情報不足,包括太祖與西路軍的政委陳昌浩和總指揮徐帥在內,幾乎所有人都低估了馬家軍的實力、尤其是他們可怕的動員力。在馬家軍控制的甘寧青地區,如果連民團也算上,征兵比例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五丁一兵甚至三丁一兵,也即是每三到五個男人當中就有一個要接受軍事訓練,因此地廣人稀的甘寧青地區在三馬進行總動員后,竟然刷地一下冒出了不下二十萬人的大量武裝民團,而且這些人在宗教極端思想的洗腦和馬氏兄弟殘酷的軍令下,個個悍不畏死。一不斷地消耗著西路軍的彈藥和兵力。尤其令西路軍指戰員們郁悶的是,敵人基本只裝備了打一槍就得重裝子彈的老式步槍、甚至是冷兵器,因此他們根本無法從敵人身上獲得彈藥的補充,縱然出征前西路軍已經從紅三軍團那里獲得了二十萬子彈的補充,也經不起這樣的連續消耗。馬家軍沒有好武器不要緊,因為他們的主力是以馬刀作為主要武器的騎兵。而西路軍若是子彈打光,難得要和馬家軍的騎兵拼刺刀嗎?

本來如果西路軍早點向中央求援,問題還不太大,偏偏由于當初張國燾另立中央的錯誤,陳昌浩擔心中央找由頭清算舊賬,因此一直不愿向陜北求救,又因為心結的存在,西路軍與中央的電報聯系中又出現了不少誤會,就連紅軍之中一等一的帥才徐向前也被束縛住了手腳而出現失誤,結果連續打了好幾次敗仗,剩余的一萬五千多人也被包括民團在內的馬家軍十萬余人團團包圍,形勢萬分危急。好在這時的紅軍總體實力遠比歷史上強大得多,而且胡衛東在出國前對此早有預料,特別留話讓張浩將胡璉的裝甲旅調到豫陜邊,然后找機會將他們派去對付馬家軍......

雖然裝甲旅人數不多,但裝甲部隊天生就是騎兵的克星,馬家軍又沒什么反坦克武器,縱有再多的兵力也毫無用處,由于渭南平原一直到河西走廊一帶地勢都很平坦,裝甲旅大可以長驅直入一直殺到蘭州,可惜那時張學良對紅軍心存戒備,不肯同意紅三方面軍裝甲旅過境,直到西安事變爆發后他急于向紅軍求助,才答應讓紅軍派兵進入渭南,結果張浩就正好利用這個機會,立即將紅45軍和裝甲旅都派了過去,其后紅45軍留下幫助東北軍與十七路軍抵御中央軍,而裝甲旅則更不停留,直接殺入了甘肅境內......

注1:在歐戰爆發之前,共產國際之中也有不少國家的黨派不買蘇聯的帳,只是中國由于革命的主力是農民階層,被這些工人黨看不起,蘇聯才能一手遮天干預中國事務,不過歐戰爆發后,為了團結起來對抗法西斯勢力,之前不服蘇聯的西歐黨派終于也被迫聚攏到蘇聯大旗下了,此后的蘇聯才算是真正完全把持了國際共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