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原野戰軍實力受損,但胡衛東個人倒是又升官了,由于原十五集團軍的政委、同時更是中原局書記的張浩上調中央負責建國后的各項準備工作(注1),不再兼任中原局書記一職。張浩離任后,赤色黨中央本意是讓胡衛東接任張浩的中原局書記一職,但考慮到他實在太過年輕,因此暫時加上了“代理”二字,同時任命其為中原野戰軍的政委而不是司令員,司令員則由原十五集團軍的副總司令粟裕升任。
由于赤色黨一向都是“黨指揮槍”,因此,雖然指揮官的位子沒了,但黨內地位大幅提高的胡衛東絕對是升官了沒錯,而且權力也沒有絲毫縮水,畢竟在赤色黨的體制內,即使是政委身份,也一樣要參與、甚至是主導軍事指揮,譬如當年的太祖。
因此胡衛東對此自然不會有什么不滿,可是政委的工作,他實在是干不來啊!但是中央卻以彭老總與林總等人的例子告訴胡衛東政委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難做,尤其是到了野戰軍一級,當政委的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就行了,具體工作完全可以交給手下來干嘛!
胡衛東這才同意擔任中原野戰軍的政委,但他同時提出必須讓現在新38師的政委、自己當初起兵時的搭檔毛澤覃升任中原野戰軍的副政委,實際負責野戰軍的政治工作,中央討論后同意了。
在組建五大野戰軍的同時,原來的各大邊區也紛紛改名為解放區,而赤色黨的軍隊也正式更名為“解放軍”,很明顯隨著赤色黨的武裝力量進一步增強,如今即便是雙線作戰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了,只要老蔣沉不住氣先動手,赤色黨解放全中國的日子也就到了。就算老蔣沉得住氣。干掉鬼子之后他一樣跑不了,何況由于海外捐款流向赤色黨的比例越來越高,重慶政府現在的財政狀況日益窘迫。卻出于對赤色黨武裝的恐懼而根本不敢裁掉一點軍隊,以不到當年三分之一的軍費來養兩三倍數量的龐大軍隊,只要時間稍長,不出問題才怪了
雖然中原局書記一職暫時還只是代理。但是現在的胡衛東在中原解放區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言九鼎了,這無疑令其更能發揮出穿越者的遠見卓識和他本身的杰出才能。不過就眼下來說,他的心思還都集中于新近占領的上海。其中最受胡衛東重視的,莫過于上海領先于全國的造船工業
當初占領了擁有萬噸級船塢的青島就已經讓胡衛東欣喜若狂,而上海的江南造船所卻擁有更大的兩萬噸級船塢,當中福國際引進的美國設備與技師進駐后,江南造船所不但可以再次建造出萬噸、乃至排水量更大的民船,甚至上萬噸的大型軍艦也同樣不在話下。
按照胡衛東戰前的預測,上海的光復難度不小。因此他當時選擇了青島作為未來中國的頭號造船與造艦基地,并且花費巨資開始在青島建造3個萬噸級、2個3萬噸級和2個7萬噸級的現代化船塢(民國時期中國在工程建設方面缺的只是高水平設計師,只要能從國外引進到一些,建設一些大工程并不難,與工廠相比。建筑工程的精細程度差遠了)。不過,船塢建造費時費力,哪怕是相對較小的萬噸級船塢,用上最先進的管理方法,工人師傅也拿出了少活二十年的精神拼命苦干,完工也至少需要半年多的時間,再加上日軍飛機不斷的襲擾,九個月內能夠建成就該謝天謝地了。至于那些規模更大的船塢,需要的時間則還要長得多,兩三年都未必能夠建得好
所以當時胡衛東根本就沒指望過中國能在二戰勝利之前就將國內的造船業發展起來,畢竟有船塢這個沒法快速建成的硬件條件限制著,再怎么從國外引進技術、設備和人才,也依然是來不及的。可沒想到上海的光復竟然來得這么早,這實在是令胡衛東欣喜若狂,而且上海的造船廠可不僅僅只有江南造船所一家,論整體規模的話,由昔日上海第一大造船廠耶松船廠等多家企業陸續兼并合股形成的英聯船廠才是上海最大的造船企業。
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聯船廠)是一些主要是英國背景的外資與中資企業為了減小內耗而合并形成的中國境內最大的造船業龍頭企業,合并后共占地30萬平方米,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楊樹浦1號、2號船塢,董家渡船塢及和豐船塢)。有了這么好的基礎,只要注入其相對缺乏的中高級技術人才和一些先進的加工設備(比如焊機),三五個月之后這里就可以同時開造四艘排水量萬噸級的民船或者八千噸以內的軍艦,這比現在僅有一座萬噸級船塢的青島造船廠無疑要強太多了,但問題是,這家造船廠卻是外國人的資產
注1:這事與胡衛東也有一定關系,他考慮到歷史上解放戰爭后期勝利來得太快,以致于建國時的準備工作嚴重不足,很多政策法規的出臺并未經過仔細斟酌,因而產生了不少負面影響。就拿推廣簡體字來說,當時因為普及教育的需要,時間十分緊迫,以致于很多簡化方案都明顯欠妥,字體是簡化了,但因為漢字的造字規則沒有被嚴格遵循,很多簡體字只是讀音相同就直接選用了,結果不但對文化傳統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和破壞,同時接受簡體字教育的人在識字較多之后因為沒有規律可循,深入學習的難度反倒比繁體字還大,結果簡化字只對早期的初級掃盲幫助較大,對于中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來說,花在識字上的時間反倒比繁體字更多(現在的簡體字是多次修正過的,情況已經好了很多,但因為都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問題依然沒能完全解決。),這對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因此早在1938年的時候,胡衛東就已經上書中央,希望能夠未雨綢繆,提前開始準備工作。中央采納了胡衛東的建議,便將已經是政治局常委的張浩調入中央全權負責此事,張浩性格沉靜、心思縝密、立場堅定、處事公平,又與胡衛東長期搭檔,再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