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風流

第三百七十六章:南疆明珠

距離諒山不遠的南寧府,乃是除省會桂林之下的大府。

桂林位于廣西西北,而南寧卻處西陲,表面上,這里并不起眼,可是卻因駐扎著都指揮使衙門,盤踞重兵,又是重要的商道,一直都是整個朝廷于南錘的定海神針。

而現在,有了一個極有意思的現象。南寧府這邊,一匹絲綢不過二兩七錢銀子,可是三百多里開外的諒山,一匹絲綢卻已到了四兩五錢的高價,南寧府一斤豬肉不過二十錢,到了諒山卻高達五十錢,一個瓷器在這兒不過區區一兩銀子,到了那兒便是三兩四兩。

至于酒水、書畫等奢侈品或是生活所需,價格都在一倍左右。

短短幾天的路程,價格翻番。

此時,南寧震動、桂林震動,甚至遠在廣州的商賈亦是震撼不已。

各種消息如插了翅膀一下瘋狂的傳播,而在這個時代消息靈通的無非是兩種人,一種是商賈,一種是讀書人,讀書人要做到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而對商賈們來說,消息就意味著財富。

而現在,財富來了。

對于那諒山,其實各地的商賈早有耳聞,不過并非是什么商賈都愿意去那里做買賣,畢竟那兒是貨物的中轉中心,確實有許多走貨的商人,將瓷器、絲綢、茶葉這些名貴的商品運去諒山,再兜售給真臘等地的商賈,以此獲得暴利,再將犀角、香料還有諒山產的布匹、鐵器、木具運回來,從事這一類的商賈確實從中牟取到了暴利。

而這種商賈,通俗來說叫做走商,他們不負責生產,從事的是高買低賣的買賣。

至于其他的商賈卻是沒興趣去諒山的,諒山雖然有利潤,可是利潤還沒有大到大家鋌而走險的地步,畢竟那里素來以訛傳訛。很不太平,一般的商賈之家自己有自己經營的范圍,一般情況也就感慨一些一群發了橫財的家伙,有那么點羨慕,卻也只是如此。

現如今卻是大大不同了,這已經不再是一成兩成的利潤,而是一倍兩倍。這諒山頓時在別人繪聲繪色之下簡直就成了遍布黃金的地方,只要你肯屈尊彎腰,就有大把大把的銀子放入囊中。

一開始是各府都有人在私下打聽,商賈固然是最有膽魄的一個人群,可是同時,他們也是最謹慎慎微的。可是當有人吃了第一個螃蟹,南寧府的陳記米行命人押了幾十車的酒水和大米過去之后,所有人都轟動了。

因為十幾天之后,陳記這邊居然直接封了兩個鋪子,對外宣稱,暫時無米銷售,旋即在南寧府大肆收購食材。所有的伙計下鄉的下鄉,采買的采買,緊接著用不了幾天,陳記又派出了一支隊伍,騾馬數十,大車揚塵,浩浩蕩蕩。

陳記的東家向來隱匿不出的這位南寧府的首富之一,竟是親自押著貨物。心急火燎的去了。

不只是如此,陳家的幾個鋪子居然開始兜售,這陳家在南寧的買賣向來不錯,幾代的經營,人所共知,可是現在居然連祖業都不要,直接走人。

南寧府的人先是目瞪口呆。緊接著便是無數人蜂擁而起。

陳家如此,無非是諒山的利益是南寧的數倍,到了現在,還等什么?坐等喪失先機?人家陳家都不在乎。我等還在等什么?

于是無數的商賈涌入,這一次的商賈已經不再是走商為主,其中許多都是想來諒山做買賣的。

陳家之所以賣了在南寧的祖業,其實就是想要攢錢買地,而買地的目的就是建鋪子,就是在諒山做買賣。在南寧做買賣,一錢的東西轉手一錢二分賣出去,可是在這里,一錢的東西請人從其他地方運來,算上沿途的損耗,至多也就一錢五分,卻可以三錢、四錢兜售出去。

整個諒山,什么都是緊缺,最可笑的就是,吸引的人越多就越是緊缺。

一開始是突然多了十萬人,而這十萬人擁有極強的消費能力,幾乎是個無底洞,而無數人涌入,四處拿著銀子到處招攬人,四處購地,如雨后春筍一般開起一個個鋪子,在郊野之處建了酒廠、磚窯、木場、窯場,還沒有將這十萬安南豪族和士紳們滿足,卻突然發現原來自己帶著伙計帶著子弟來到這里也是要衣食住行的,原本是十萬人的缺口,你使出吃奶的勁滿足了八萬,可是這些滿足他們需求的也是人,這數萬商賈、伙計、匠人的進入也要消費,最后這缺口依舊還在十萬上下。

物價飛漲到了一個地步便已停頓,不過需求依舊是巨大,這里有的是銀子,有的是財富,卻需要各種所需,對一切的需求都是極大,甚至于人力的需求也是如此。

由于物價高漲,商賈們從中大發橫財,與此同時,他們不得不擴大買賣的規模,大量招攬人力,只是現如今工錢隨著物價也已經高漲,畢竟人家在諒山也需要衣食住行,給你做工,若是連米飯都吃不起,誰肯為你出力?

更不必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不給好工錢,有的是人爭搶。即便是一個小小的酒保,如今也變得緊俏起來,一下子開了上百家酒肆,個個酒肆的買賣都是火爆,哪家酒肆都缺人手,而酒肆的東家生意興隆,也不在乎多拿出點銀子來犒勞下頭的酒保,若是吝嗇,人家第二日說不準就到對面做工去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諒山就像是膨脹的氣球,百業興旺,無數的人口像流水一般向這里聚集,商賈們趁機發財,而尋常的百姓也從中分了一杯羹,工錢暴漲。

越是如此,諒山對其他地方的吸引力便是越大,交趾那邊已成了亂世,而這諒山與交趾其他地方卻宛如天堂和地獄,于是不少人攜家帶口,蜂擁著要涌入關內來討生活,每日在諒山關外都是成群結隊的百姓,守衛關隘的侯府護衛,清早開了關門,便有密密麻麻的人蜂擁而來,想要闖入,隨即便是火銃自天響起,衛兵們不得不大喝:“一個個來,誰都不許放肆!”

有了火銃的震懾,大家才安靜一些,緊接著所有的人流,乖乖的由衛兵甄別。

若是將人全部放進來,諒山那邊只怕吃不消,不過侯府那邊只能采取最現實的方法,年過三十的不允許入關,有一技之長的經過甄別也可放進來,能讀會寫的也可高抬貴手,至于其他人卻只能攔住,否則這般下去,諒山一個縣城只怕吃不消。

不過其他的人也未必不給他們出入,有衛兵奉勸道:“祿州封地其他幾縣亦可以去,侯爺自會盡力保證封地的安全……”

每日這些關隘的衛兵從清早忙到入夜封關,足足六七個時辰,而每日放入關中的人卻也有數百上千,這種瘋狂的人口流入教人筋疲力竭,卻又毫無辦法,尤其是隨著戰火蔓延到了清化等地,交州城那邊也開始風聲鶴唳的時候,這人流更是數倍的增長。

一開始,許多人只奔著諒山去,漸漸的,連海防幾縣也已不在乎了,他們心知,其他府縣能不能留下性命是個未知數,可是在郝家的封地卻值得幾分信賴。

諒山關如此,廣西那邊也是如此,大量的逃戶幾乎是不要命的沖來,在廣西做工務農,可能一年下來連溫飽都混不到,可是在諒山卻能一家吃飽,這使得廣西那邊的百姓對諒山極為憧憬,因為有些已經到了諒山的人隔三差五會托人送一些碎銀回鄉,鄰人們一看,每月居然寄來二兩銀子,二兩銀子啊,大家在鄉中務農,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累得氣喘吁吁,一年下來也未必能有二兩銀子,可是那個家伙平時也不見有什么本事,平時甚至連話都說不利索,大字不識一筐,居然在諒山那邊,據說是在酒坊里做工,這每月就能寄來這么多銀子。

那些家族里有人去了諒山的人自是引來了鄰人的稱羨,以至于一些地方,女人們都慫恿著男人出去,家里的年輕人游手好閑,便有長者拿這個來說教。

這種情緒漸漸變得普遍起來,以至于到了后來,有人寄來一些吃食和成衣回鄉,那更是引來無數人的羨慕,瞧瞧這手工,這料子,果然是出息了。

于是乎,廣西這邊開始出現一種狀況,即鄉中的年輕人一起結伙,想盡辦法往諒山去,無奈這黃冊制度森嚴,縣里的人不能不管,可是真要管又怎么管得住,一個兩個,你還可以殺雞儆猴,可是人家是幾百上千,你真敢去拿了他的家眷治罪?廣西這邊,民風本就彪悍,一個不好就極有可能鬧出亂子。

第二章送到,懇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