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邊說,那虎目卻是在朝臣身上逡巡,淡淡道:“藩王們入京,朕高興,見到了這些宗室的兄弟、子侄,看到他們的樣子,朕便顧念到了許多宗室之情,就不免唏噓。”
“還有朱允文,朕的侄兒,允文乃是朕的皇兄嫡親血脈,這個小子,是朕看著長大的……”
說到這里,所有人都肅靜了,都在豎著耳朵,大家在等,天子打算如何定性這個前天子,或者說,想要摸清天子的態度。
也有一些人蠢蠢欲動,這些人大多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總是認為,自己應當堅持公義,假若天子對建文稍有不公,那么唯有仗義死節,苦苦勸諫了。
至于那些藩王,心思卻又有不同。
建文在的時候,他們深受其害,許多藩王,沒少吃苦頭,當時不知多少人拿下了大獄,被小吏凌辱,痛不欲生,更有人為此失了爵位,一度成為布衣,生活困頓,飽受白眼。
這些人,即便是暫時沒有受害的,也大多成日生活在恐懼之中,就如一柄利劍懸在自己的頭上,不知什么時候,利劍斬落下來。遙想當年,他們本是逍遙快活,誰知突然一下子,在那金壁輝煌的王府里,傳來一個個消息,今個兒哪個藩王獲罪。哪個藩王畏罪自殺,哪個宗室已經下獄,他們茶不思飯不想,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輪到自己。他們就像是案板上的魚肉,只能引頸受戮,任人宰割。
他們可是鳳子龍孫,天潢貴胄,在那時,卻是想做普通百姓而不可得。那種山雨欲來的滋味,不堪回首。
其實現在,天子是否給予朱允文優渥,對他們來說,都沒有影響。當今天子,不可能將君位禪讓出去,既然如此,朱允文絕不可能再來一次削藩。
可是藩王們,自然有他們的心思。
他們認為,朱允文削藩的根源就在于,沒有遵從太祖的祖宗之法,因為按照太祖皇帝預先的安排。他們的日子,其實是很不錯的。偏偏這朱允文,聽信了‘奸佞’之詞。對他們喊打喊殺。既然如此,那么這個祖宗之法,就必須再一次確定起來。正是因為不確定性,使得藩王們有一種緊迫的心思,那便是,朱允文必須付出足夠的代價,讓后世的人知道,你要削藩,很好,你要違反祖宗,那也可以,但是,你必須付出代價,朱允文就是你們的榜樣。
朱允文必須獲罪,不只是獲罪,最好還是梟首示眾,一個死了的朱允文,才能給后世更多的警示。
仇恨的心理,再加上對于未來的擔憂,使得這些藩王宗室們一邊聆聽著天子的話,一面卯足了勁頭,決心促成一樁大事。
無論是大臣還是宗室,此時此刻都變得無比嚴肅了。
反倒是朱允文,滿是淡然之色,恰如得道高僧,對于身邊的人,視而不見。
朱棣撫案,觀察著每一個人,他的語速很慢很慢,說到看著長大的時候,朱棣的目光恰好落在了郝風樓身上。
郝風樓滿是恬然之色,對于外界的事,似乎并沒有太多的關心。
朱棣不禁有些惱怒,那些個歪瓜裂棗的宗室,多半是指望不上了,郝風樓這個家伙,出的餿主意,現在看來,這朱允文的處置,確實很棘手。偏偏這家伙,還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最后這個難題,多半還得自己去解決。
朱棣繼續道:“如今他已還朝,只是朕不曾想,朕這侄兒,已是看破紅塵,一心皈依了佛門,不過朝廷,自然有朝廷的法度,回來了固然是好,可是理應如何安排,卻還需諸卿暢所欲言。”
“陛下……”朱棣話音落下,立即有人按捺不住了。
這種事,就好像撿錢一樣,非要眼疾手快不可,現在全天下的讀書人,可都在議論此事呢,幾乎可以想見,今日的朝覲,立即會成為所有人津津樂道的話題,甚至可能,會彪炳青史。這可是出風頭的大好時機,誰若是率先發言,就少不得會成為一段佳話,立即萬眾矚目。
拔得頭籌的,乃是御史周章。
周章早就有所準備了,心里早有腹稿,也知道建文皇帝,深受讀書人的愛戴,在這種情況之下,自己要迎合輿論,就免不了要暢所欲言。
他搖頭晃腦,道:“長孫殿下與陛下乃是叔侄,陛下當年,起兵靖難,所為的,便是清君側,此后奸臣已除,而長孫卻是無影無蹤。那時候天下頗多猜測,都說長孫殿下為奸臣所害,陛下為此,也曾憂心不已,微臣還記得,陛下三番命人尋訪,所為的,便是一敘叔侄之情,陛下宅心仁厚,與長孫既有君臣之義,又有宗室之情,如今長孫殿下還朝,陛下得償所愿,而滿朝上下,亦是歡欣鼓舞。長孫殿下遁入空門,卻依舊是天潢貴胄,貴不可言。陛下寬厚,微臣斗膽以為,陛下應敕其為親王,擇選一富庶之地,令其就藩,如此,陛下恩澤,必定宇內稱頌。”
這家伙……倒是準備充分,連朱允文的稱呼都準備好了,他當然不能稱建文為天子,可是建文呢,又沒有封爵,至于直呼其名,就顯得不夠尊重,索性稱其為長孫殿下,沿用的,乃是建文為天子時的稱呼。
至于他的一席話,其實無非就是戴各種高帽,什么陛下寬厚,什么陛下為長孫殿下的失蹤而憂心如焚,總而言之,把帽子戴足了,最后懇請天子,給朱允文一個優渥的待遇。不但要做親王,還要遴選一個好的藩地,你仿佛你選個差點的,都差那么點意思,不好意思自稱自己寬厚似地。
在這方面,大臣和讀書人的區別就出來了,讀書人愛妄想,甚至有人,還想迫著朱棣禪讓君位,可是大臣即便天真,卻也知道這絕無可能,與其在這方面力爭,觸怒天顏,倒不如退而求其次。
朱棣聽了這周章的話,臉上似笑非笑,卻是不肯搭腔。
封為親王?命其就藩?
你當老子是傻子么?建文有如此號召力,一旦將他分封出去,賜予他土地,讓他自行建王府衛隊,受到藩地的供養,這豈不是放虎歸山,到時候這朱允文若是振臂一呼,不知多少人凝聚在他的身邊,即便朱允文沒有這心思,他身邊的那些人,還有那些對朝廷歷來不滿的一群家伙,肯善罷甘休?
朱棣絕不是一個天真的人,從來就不曾天真過,這種事,他是萬萬不可能點頭的。
可是人家說的,卻也有道理,自己都說了,侄子還朝,自己是很高興的,叔侄之情,彌足珍貴,況且朱允文確實是近支宗室,封個親王,簡直他娘的是理所當然,自己假若當真是寬厚,當然理應如此。
朱棣沒有任何反駁的理由,所以他索性不做聲,屏息待。
時間分分秒秒的過去,殿中在沉默,誰也沒有發出聲音,天子所表現出來的,那耐人尋味的意味,卻是使人有點兒焦躁。
最后,那些個藩王們終于有人按捺不住了。
其實藩王之中,許多人的脾氣很沖,只是許多人,但凡是有點兒智商的,往往是不急于開口,反而是作壁上觀,如寧王、晉王人等,反正炮灰這種事,他們是不做的。至于其他荒誕的,即便再胡鬧,在這場合,卻也不敢隨意造次,他們搜腸刮肚,在想著怎么樣反駁,偏偏肚中墨水有限,一時急得不如何是好。
倒是這時候,終于有人跳出來了。
跳出來的乃是肅王朱瑛,朱瑛的智商,當然是有限的很,不過他有個優勢,就是慣愛舞文弄墨,又成日被人吹捧,不免有那么股子傲視士林的心思。
此時正是他表現的大好時機,少不得要咬文嚼字,好生教訓一下,那不知天高地厚的御史。
御史肅王出班,緊接著就是一陣狂笑:“哈哈……哈哈……”
這一笑,當真是聲振屋瓦,那余音在殿中環繞,余響不斷。
大家俱都奇怪的看他,無數人冒出一個念頭——這廝……有病么,沒事你笑什么?
第一章送到,填坑好辛苦啊,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