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兵之霸途

第六百四十七章 穎川書院

啃書閣

熱門分類:

一級煙槍王本章:

劉易知道是時候表明自己的來意了。站起來對荀儉、荀緄分別施了一禮,抱拳道:“兩位家主,你們都是飽學之士,對于世道時局的變化自然心里有數,劉某不敢說穎川將來會如何的混亂,但畢竟穎川之地,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若天下真的大亂,穎川怕也會首當其次,這些,不用劉某說,想必各位的心里都明白。此次劉某到荀家來拜訪,其實就是想請文若兄到洞庭湖去幫忙,相信在洞庭湖,文若兄必定能夠一展其心中抱負。還望兩位家主能允許文若兄隨劉某前去,當然,如果荀家信得過我劉易,覺得我劉易有能力可以給荀家一個安全穩定的地方安居,相信劉易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給你們荀家發展,那么,我劉易也誠心請你們荀家可以去洞庭湖新洲新城安頓,對于你們荀家,我劉易必會給予極大的關顧與方便。你們看,劉某的提議如何?”

劉易的目的很明確,表明自己的目標其實只是荀文若,向他們荀家遞出橄欖枝,邀請他們搬遷到洞庭湖新洲去也只是附帶的。當然,劉易也給予了荀家足夠的尊重,并沒有直說要他們荀家投效自己,反而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舉家搬到洞庭湖新洲去,荀彧早向他們提起過,只不過,他們對劉易并不相識相熟,單憑荀彧的一面之詞,荀儉也好,荀緄也好,他們都不可能貿然的將整個家族都押在劉易的身上。可是,現在劉易親自登門向他們發出邀請。這樣一來,他們還真的要好好考量一翻了。

和劉易見面,見到了劉易的本人,通過一翻接觸。觀一可見全貌。他們都得出,劉易,不似是那些奸惡之徒,其相貌非凡,有禮謙恭,談吐真誠,的確當得上少年英雄這個詞。加上,劉易一到。便救治了荀緄的孫兒,這讓荀家上下都對劉易有一種感激之情,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有了一點動心。

不過。舉家搬遷的事,事關重大,關系到整個家族今后的命運,荀儉和荀緄都不敢輕易答應。

荀儉和荀緄交頭在一起私語一翻之后,荀儉道:“請問太子太傅。如果我們荀家搬到洞庭湖新洲之后,我們荀家又將如何?怎么謀生?怎么發展?又從何發展?”

這個又不太好答,因為荀儉這問,其中包含了許多意思。

劉易稍為想了想。先答其中的一個意思道:“如果你們到了洞庭湖新洲,荀家依然是旬家。并不是我劉易的附屬家族,你們在洞庭湖所做的一切。都是由你們荀家自由作主決定的。當然,作為一個新建起來的小城,百廢待興,許多物資或者不是那么充裕,自然及不上洛陽京城或者你們這許昌大郡城那么的繁榮,不過,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唯一要注意的,新城歸新城,在新城安頓的人或家族,都不會做出有損新城發展的事,除此之外,一切,你們都是自由的。”

劉易說了后,再繼續答道:“至于你們荀家謀生的問題,我想也不會是什么的問題,你們荀家在許昌是怎么做的,做什么,到了新城之后,也依然可以做。比如說,你們若要經商,做什么的商品,我們可以給予你們方便,可以助你們把生意都做到長江兩岸的城鎮去。想必你們都知道劉某原來便是護荊州長江都尉吧?我手下有一支水師船隊,可以保證你們的商品能安全的在各大城鎮流通。至于土地的問題,洞庭湖新洲附近,還有不少荒地,稍加開墾便是良田,我們那里現在暫時是這樣,不管是個人或者家族,只要能耕作多少田地便可以得到多少田地,都可以把田地暫劃歸為其所有,不過,以后不準把田地丟荒,不然,得要收歸新城官府所有,另外安排民眾去耕作。”

“嗯,這些我們都明白的。不過,還請太子太傅原諒,我們荀家家大業大,不敢亂動,暫時還不宜搬到別處,再說了,時局的確在變化,但是以后如何,誰也說不準。我們想,不如先讓文若隨太子太傅前去,當然,我們也派些人一起前去察看察看,如果你們哪里的確適合我們安頓發展,我們再搬過去投靠太子太傅,你看如何?”荀儉不好拒絕劉易的好意,讓荀緄代為說出來。

“那行,荀伯父,我和文若同輩論交,你們以后便是我伯父了,我們洞庭湖的大門,永遠都會向你們荀家的每一個人徜開,什么時候你們想來,或者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派人通知我,我必然會掃席以待。”劉易沒有過多的請求糾纏,他們答應荀彧隨自己離去,這已經達到了劉易到荀家來的目的,至于荀家的人,搬不搬去洞庭湖,劉易也不強求。

對于劉易這個未來人來說,搬家什么的,根本便是小事一樁,可是對于這古時代的人來說,搬遷的確是一件關乎到整個家族命運的事。不管是誰,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輕易的放棄家業離開。這個,劉易也早已經有心理準備,想讓這些名門望族的人完全信任自己,把寶全押在自己的身上是不太現實的。他們要考察過洞庭湖新洲是否適合他們荀家安頓也在情理之中。

而讓荀彧隨劉易到洞庭湖去,也符合他們荀家不將雞蛋全放在一個籃子內的理念。所以,看到劉易這么有誠意,親自到荀家來請荀彧,在劉易的誠意之下,他們也不好再阻止荀彧投劉易。

這時,天色將黑,劉易便干脆在荀家過了一夜,天明之后,才和荀彧一起離開。隨荀彧離開荀家到洞庭湖去的,有他的娘子孩兒,以及一眾下人侍女,還有一些族人。算起來,也有差不多一百人上下。這些人,都是和荀彧有著血脈較緊密的宗族人員,算是荀彧最親近的一脈族人。

劉易帶著荀彧等一家人出了許昌城。先和城外的軍士匯合。然后派人進城采購一部份物資,劉易原來和大部隊分開之時,所帶的糧草只夠二、三百人十來天之用,現在足有一千多號人,不采購點物資糧食等物怕也難以回得到洞庭湖。

命人進城采購物資之時,許昌城郡守也探知了在城外駐扎了一夜的軍隊是何人之軍,他帶著一眾官員到了營地來拜見劉易。也算他識趣,并沒有和劉易起什么的爭執。也沒有提劉易被董卓發旨追捕之事。他領著城內的官員來見劉易,只是想弄明白劉易到許昌來的目的,他們也有點怕劉易會留在許昌不走以致引來董卓的大軍。得知劉易即將離去的時候,他又命人送了一部份軍糧前來。好送劉易快點離開許昌范圍。

對于這些一方官員的想法,劉易也是心知肚明的,這些也是劉易沒有答應荀儉要留在許昌的原因之一,只要劉易一旦有留在許昌不走的態度,怕這些官府的官員馬上便要翻臉不認人了。畢竟他們都有圣旨在手。也不怕劉易據城不走,他們起兵攻擊劉易,也算是出師有名的。

劉易也不想無故生事,和官府太守客客氣氣的告別。還有出城來相送的荀儉、荀緄等人告別。

荀彧在路上找到了劉易說話,他有點留戀的回首看了又看。然后才臉色一整,正正式式的對劉易拜首道:“劉易兄弟。不,主公。今后你便是我的主公了,我這一家大小,全交托給你了。”

“哈哈,文若,你是知道我的,什么主公不主公的?不管如何,咱們都是兄弟,以后,咱們攜手整治這萬里河山,振興大漢,今后,怕有你辛苦的時候,你、戲志才、賈詡等等,我從來都把你們當成是我的兄弟。咱們互相之間,也不用太過見外,我們大家,只要一門心思把洞庭湖新洲搞起來,以后大有可為。建功立業,名流千古也是大有可能滴。”

“嗯,什么的建功立業、名流千古的事,荀某并沒有去多想,我只是想看到大漢有一天會真正的強盛起來,一切奸賊奸佞,都授首歸天,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如此,便不枉我等的一翻努力了。”荀彧點頭,說完他又話題一轉道:“不過,我大伯父的建議,主公你為什么不同意?在許昌發展,也不是不可以啊。”

“那你說說,在許昌發展有何利弊?”劉易一邊策馬慢走,一邊和荀彧聊著。

“如今董卓把持朝政,盡管名義上是滿朝文武共同逼宮,都同意廢少帝立陳留王為帝的,可是,在天下各地官府的心目中,大家都明白其中的貓膩,對現在的朝廷,未必真的認同歸心。而這,便也是天下大亂的主要根由。本來,先帝在位的時候,政令便不甚通達,各地州府官員,已經有了擁兵自重的跡象,現在,相信這個朝廷的政令出了不司隸八關,天下群雄,誰還會遵從朝廷政令?許昌,中原腹地,兵家必爭之地,如今有我荀家支持,主公你大可以先一步進占許昌,占得這腹地,把少帝扶正歸位,以此,可令天下群雄歸心,若有不順服的,也可出師有名,直接出兵鎮壓便是。當然,最大的問題是面對董卓大軍來攻襲的問題,可是,某相信,只要主公你振臂一呼,多少都可以得到不少地方官員的附從,在短時間之內聚集得三幾萬兵馬,應該也可鎮守得住許昌一段時間,到時候,有一段時間的緩沖期,我們把兩個基地的兵馬調來,那時候,相信也有更多天下英雄來許昌,等那時候,便可以和董卓大軍決戰,一舉定江山,只要擊敗了董卓,便可以重整朝綱,建立新朝廷,以統治天下。”

劉易知道荀彧說的,都是一些比較現實的事,表面上,的確也可行,如果劉易真的據許昌,在短時間之內征集三幾萬人馬守城也不會是太大的問題。也相信,一些真正忠于漢室的官員,也的確會率軍前來,可是,荀彧不知道歷史的發展,并沒有真正的認識到天下群雄的野心。

如果說,在短時間之內。守住許昌,劉易也覺得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可問題是當守住了許昌,又或者是擊敗了董卓之后呢?那些率軍前來各地英雄。他們便甘心完全順服于新朝廷?特別是如果自己出兵去鎮壓一些不愿意順服于新朝廷的人,到那里候,他們難道就沒有一種自己劉易便是董卓,和董卓一樣,挾天子令諸候的嫌疑?天下群雄,怕現在都已經把這個時代當作是春秋戰國時代來看待了,漢室盈弱,不足以震攝他們。不管誰和漢室皇帝親近,怕都會被他們看作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會成為別人的眼中釘。

當然,成為別人的眼中釘劉易倒也不怕,怕就怕就算是成立了新朝廷。也難以做到政令暢通,當那些前來勤王的天下豪雄率軍離開之后,誰敢保證他們不會一樣的擁兵自重?誰敢保證他們便會真心的為了整治大漢而盡心盡力?反正,劉易覺得,如果如此匆忙的把少帝再扶正。成立一個新朝廷,這個朝廷,并不純粹,這是在走老路。天下紛爭依然,不知何時了。所以。劉易始終都認為,如今。還是著力發展本身,當有著足夠強大的力量之后,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一舉平靖天下,那時候,建立新朝廷,不管皇帝是誰,政令才可真正的得到通暢,大漢才有可能得到振興。

今時今日,劉易是只得兩個基地不錯,可是,當力量所達的時候,便會有三個基地、四個、五個,以至更多,那個時候,每一個地方的官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每一個官員,都是純粹的為了振興大漢而奮斗,那樣的大漢,才可以真正的得到振興。否則,這天下依然還是一個亂局。

劉易頷首而笑道:“文若,你有點急了,還記得當初我在張鈞府上,大家初次見面的時候所說的話么?那時候我便說過,欲要振興大漢,必須要先穩足,然后才求發展。現在,先不管朝廷如何,不管是誰做皇帝,不管是董卓把持朝政也好,或者是袁家也好,我們都要堅定不移的按原來的計劃進行。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什么的朝廷,也不是為了誰做皇帝的問題,而是能讓大漢的百姓真正的得到安居樂業,豐衣足食,老有所養,少有所學,讓天下百姓,不用再受兵災之禍,也不用再怕天災禍害。因為,那時候將會有一個高效的朝廷,致力于救援受災百姓,哪里有災難,朝廷的救援便會及時的出現在哪里。這樣的一個朝廷,容不下那些懷著私心、野心,魚肉百姓的官員。所以,這個朝廷,必須全要像文若你這樣懷著赤子之心的人來把持,來維護,到時候,成立憲法,整個大漢的人,人人都得遵守,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現在,我們還是不要再談據許昌建新朝廷的事了。我們還是回到洞庭湖開盡全力發展,靜觀天下紛亂,大浪淘沙之后,去能去其糟粕,存其精華。大亂之后才有大治,這個,是自然發展的規律,你我,現在都不可能阻止得了這大亂,唯有著眼于今后的大治。”

荀彧聽后,沉呤了良久,忽地滾下馬背,站在路中對劉易深深的躬下身子,眼內閃著智慧的光芒道:“今天聽主公一席話,讓荀某茅塞頓開,原來主公已經想到了今后的大治,是荀某的目光太短淺了。今后荀某必定會竭盡全力,扶助主公,死而后矣。”

“文若,快快請起,這不過是我胡亂之言,汝也更不可輕言死字。有些事,不僅僅你我便能成就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正直之士來共同努力。哈哈,走,我們現在便去穎川書院,看看你和戲志才一再提起有著鬼才之稱的小家伙郭嘉,然后把他也弄到我們洞庭湖去。相信我,今天僅只有一個小小一地的洞庭湖新洲,但是將來,你們可能便要管治一個郡城、州府,乃至一個朝廷九州。”這個時候,說話不用像早兩三年前那么的謹慎了,漢室朝廷在天下人的心目中,其地位已經一落千丈,誰都敢公然的議論大漢如何如何,朝廷如何如何了。所以,劉易也放肆一把,隱隱的把自己的野心說出來。

自然,劉易知道,荀彧的心里,始終都有一個漢室正統的想法存在,歷史上,他便一再反對曹操稱王。劉易和他說這些,便是想一步一步慢慢的削減他對漢室正統的觀念,讓他的心里只知道天下百姓,不再堅持漢室正統。

事實上,荀彧現在也并不再是歷史上的那個荀彧了,他和劉易共事了這么久,也早已經看清了如今大漢朝廷的本質。如今他覺得,追隨劉易,為天下百姓做一些踏踏實實的事兒,要比以前空談理想更有意義得多了。所以,他現在并沒有過多去想最后皇帝是誰的問題,他只想把事實做好,做得更完美。

他再次爬上馬背,開懷的笑道:“哈哈,主公說的不錯,的確是我太急了。而且,還真的懷著一點私心,想著主公如果在許昌發展,那么,敝人也不用帶著族人舟居勞頓,遠離故鄉。是我的錯,以后,絕不會再有如此的想法了。嗯,我差點忘了,主公還在大力建造水師船隊,到時候,這天下哪里是兵家必爭之地還不是由我們來說?我們的大軍,可以乘船,隨時都可以到達大江南北,直達遼東南海,這打天下的事,又何用急燥呢?走!我們拼一下馬力!”

荀彧一抽馬臀,他跨下的戰馬斯鳴一聲,奔馳而出。

午時才離開許昌,到傍晚的時候便入山,在一個谷地過了一夜。第二天傍晚時分,才在荀彧的引路之下,到了穎川書院。

水鏡先生司馬徽所創立的穎川書院,就在他的故鄉陽翟。

陽翟是一個山城,四周都是連綿的山嶺。小溪河流曲折縱橫,如果沒有荀彧引路,劉易怕要好幾天才有可能尋得到穎川書院。

穎川書院,就建在一座狀似龍抬頭的山腹之間,四周都是一片片的竹林,山腳下還有一小河順著山勢流過。相當清靜幽靜的所在。

劉易命典韋、許諸兩人領著軍士及荀彧的族人,在離穎川書院兩三里地的地方先安下營寨,自己則和荀彧以及非要跟看看看的皇后、丁夫人等女一起拾階而上,叩開穎川書院的大門。

劉易本不欲皇后、丁夫人她們跟著,因為劉易到穎川書院來,還有想見見水鏡先生女兒司馬如煙,看看有沒有機會把她弄上手。有她們幾女跟著,劉易還真的不方便下手。

不過,來到這么一個環境幽靜幽美的地方,她們一見便喜歡,也不可阻止她們跟著前來觀賞,只好任由她們跟著。再說,一路上,她們坐著馬車也受盡了顛簸之苦,讓她們活動活動筋骨也是好的。

劉易一行人的動靜也實在太大了,遠遠的早驚動了還在穎川書院求學的學子,劉易到了穎川書院的時候,早已經有人在等著,估計是想看看是誰弄出這么大的陣仗。

荀彧以前曾來穎川書院求學,但那也是多年前的事了,如今早已經物是人非,面對許多陌生的書院學子,他一個都不認識。本來他還想見一個認識的學子幫忙通報水鏡先生或者幫忙去叫郭嘉出來。

劉易見荀彧在打量著站在穎川書院門內的一眾學子沒有說話,自己便上前拱手道:“各位先生,鄙人劉易,今特來拜訪你們書院的水鏡先生,不知道可否幫忙引見一下?”

“劉易?這名字怎么聽著有點熟悉?不過,你們來得可不巧,咱先生游歷去了,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一個年約二十來歲的學子回禮答道。(。。)(.)

如果你對并對章節有什么建議或者評論,請后臺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