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團結河(四)
第二百九十二章團結河(四)
孤獨麥客:、、、、、、、、、
戈什金滿頭大汗地坐到了一棵大樹下,幾個年輕后生端茶的端茶,扇扇子的扇扇子,忙得不亦樂乎。但這也只讓戈什金稍微舒服了那么一點點,頭上的汗珠依然涌個不停,這天氣實在太熱了啊,巴西這鬼高原,也真是太悶了啊。
當然戈什金現在年紀也不小了。在東岸奮斗了這么多年,原本虎虎生威的漢子現在已經是一個滿頭華發的老頭,曾經銳利的雙眼也變得渾濁了起來,可見任你如何英雄了得,也抵不住歲月悄無聲息的侵蝕。
按理來說這么一把年紀的戈什金不該再出門奔波勞累,不過誰讓他在俄僑中聲望極高呢?幾乎每個來到東岸的俄羅斯人可能不知道東岸主席是誰,但沒人不知道戈什金是誰。因此,在很多時候,移民部和國家開拓總局的官員們還是會請戈什金出來活動活動,幫他們做一些統戰工作。
這次托克里米亞人在亞速城下大敗俄羅斯人的福,東岸人又廉價收購了超過一萬五千名俄羅斯戰俘。這些人目前大部分還統一關押在哈吉縣租借地,但亦有相當一部分通過租賃的威尼斯、葡萄牙及聯合省的商船運來了東岸。
據統計,這部分人的數量在四千人上下的樣子,分別在交河、順化、昌順、鎮海、鹽城等港口上岸。毫無疑問,這批人是極為搶手的,以至于一到地頭就被當地的國營農場、林場、石場、煤礦、磚窯場、建筑隊等急需大量勞動力——最好是相對廉價的勞動力——的單位給一搶而空,瓜分了個干干凈凈。
交通部下轄的交建一局就分到了大概一千人的名額,是此次撈到人數最多的一個單位。而他們也不含糊,秉承上級精神,組建了一支人數在兩千人上下的超大型建筑隊伍,到團結河流域幫助設立新的定居點、修建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這其實是一種交換,即國家將廉價得來的戰俘低價出售給交建一局,讓他們與這些俄羅斯人簽訂為期七年的勞務工作合同,然后交建一局出面承攬下載團結河流域的一系列低利潤、高風險的基建業務。七年后,團結河流域的基礎設施肯定已經大大改善了,而這些俄羅斯勞務工也到了可以正式申請東岸國籍的時候,雖然屆時他們還能剩下幾個就很難說了。
這些俄羅斯人基本上也都清楚了接下來的命運。東岸人給予他們的待遇和以前差不多,還算馬馬虎虎,包吃住且一個月發兩元五角錢的工資,看起來比在俄羅斯還賺得多。但要考慮到,他們工作環境的惡劣及勞動強度的巨大,因此必要的安撫其實是少不了的。這不,在派了一部分宗教人士來做了些心理和靈魂方面的撫慰后,戈什金這位俄裔移民群體中的傳奇人物也被搬了出來,不遠千里來到了一片荒蕪的團結河流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服這些俄羅斯人,讓他們收拾心情,好好干活,為自己的未來闖出一篇天地。
戈什金的招數其實還是那老幾樣,無非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東岸夢的成功之道。他先講了講在俄羅斯當木匠時家里勉強糊口的狀況,指出了貪官污吏的橫行及領主老爺們的殘暴,這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鳴。隨后,他又重點突出了自己被強制征兵上戰場,參加沙俄的對外戰爭以至于家庭生活陷入絕境的現實,這對于以戰俘為主的俄羅斯勞務工們來說簡直就是撓到了心底最癢的部分,一下子讓大部分人都對他建立了好感。
不得不說,戈什金的口才是極好的,人格魅力也相當不錯。同時他也很擅長分析實際情況,知道這些苦哈哈的戰俘們心里想的事什么,因此專挑他們喜歡聽的說,說話九真一假,讓人無從分辨,但情緒卻一下子調動了起來,這勞動效率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戈什金大概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走訪完了包括房山鄉在內的全部六個建筑工地,把她這把老骨頭累得夠嗆。不過也沒辦法,他的家族已經在東岸扎根了,他也沒法再回到俄羅斯去,因此緊緊抱住東岸老爺們的大腿,與政府進行深度合作,才是他和他的家族得以在東岸立足的根本。
關于這一點,戈什金比任何人都清楚,因此真的是隨叫隨到,非常賣力。
無獨有偶,就在戈什金為東岸老爺們的統戰工作忙得滿頭大汗之時,一群來自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代理人們也才剛剛結束了在團結河流域的考察,然后順著葡萄牙人開辟出來的道路在巴伊亞將軍區出海,并在圣薩爾瓦多集會討論。
按照時間來算,這伙西印度公司的商人們還沒得到聯合省本土變天的消息。不過大家都不是普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消息來源,對聯合省內部暗流的涌動以及東岸政府插手的深入非常了解,雖然不確信共和派一定會獲勝,但也知道會占據上風,因此決定到東岸新開拓地區進行考察,看看有沒有機會,就成了他們共同的目標。
毋庸置疑,東岸人本土最好的投資機會其實往往不是在開發已久、富裕繁榮的老區,而是那些人跡罕至、蠻荒遍地的新區,團結河流域其實就是這么一個典型。為了吸引外國資本和人力,東岸人對這種欠開發的蠻荒地帶往往會給出非常不錯的條件,比如長達50或60年土地租賃權(租金幾乎就是意思意思的),比如一定程度的礦產開發權(只能賣給東岸企業),比如在融資上的便利等等。基本上,投資者只需準備好錢,然后辦妥外來勞務工的招募、入境事宜,就可以大刀闊斧地干起來了。而這,在沿海發達地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注重長期收益,能忍受短期虧損的外國投資者,開始將目光轉向東岸內陸地區,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投資項目。畢竟,當年第一批開拓內陸的企業——如意大利人抱團投資的森林開發公司——就賺得盆滿缽滿,珠玉在前,由不得大家不心動。
更別說,現在聯合省局勢動蕩,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率都不是很理想,淤積在國內的資本急需一個新的宣泄渠道。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進軍海外,在海外配置更多的資產就成了很多荷蘭商人考慮的事情。他們的首選投資目的地自然是一海之隔、工商業極為發達且同樣是新教國家的英格蘭了,但位于南方新大陸的強國華夏東岸共和國同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對這些已在東岸國內有了一定積累的西印度公司代理人或股東們就更是如此了。
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由于東岸共和國的強勢崛起,英國對于荷蘭資本、人才的虹吸能力減弱了不少,很多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因為在東岸有許多生意的緣故——以東、西兩家印度公司為主——對東岸非常熟悉,同時對這個國家良好的經商環境非常贊嘆,久而久之之下決定在這里擴大投資也就很正常了。至于說如同大多數人那樣去英國投資,不好意思,我對那里還不太熟悉,那里的生活條件也沒這兒好,還是敬謝不敏吧。
東岸人自然也是樂意看到這一點的。荷蘭人、意大利人甚至葡萄牙人,帶著資金和人才來到東岸,給東岸的經濟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與此同時,他們還想方設法從人口稠密的意大利、德意志地區招募苦哈哈的勞動力,漂洋過海到東岸開發蠻荒地帶,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可以說,東岸內陸地區每一個定居點、每一條道路、每一家林場、每一座農場的底下,都有著外籍非國民勞務工的累累白骨。
這樣一種堪稱互惠互利的模式,無論東岸方面還是荷蘭人方面都十分滿意,因此這次開發團結河流域,東岸人第一時間想到了荷蘭人,于是便有了西印度公司代理人和股東們的這次集體考察行為。他們已經厭倦了國內的政治斗爭,對荷蘭省人在西印度公司董事會的發言權越來越大也感到不滿,因此開始有意識地轉移資產,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東岸共和國,以分散商業上的風險。
在圣薩爾瓦多的這次集會討論持續了整整三天。他們之所以花費了如此之久,并不是在爭論到底投不投資,而是在商議投資的細節問題。他們非常看好金礦資源豐富的團結河流域,認為這是一個持續吸引人口和資金的寶庫,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雖然東岸人并不打算允許外國投資者在當地開采黃金、鉆石、翡翠等貴礦,但投資其他行業也不錯啊。雖然收益率低點,但投資安全有保障,生意可以細水長流,當做“長期飯票”來經營也未嘗不可。
這個年代,找到一份能夠穩定地傳之子孫后代的產業,可并不容易。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zanghaihua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