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晴月
知道孟青青同意以認干媽的方式和于菲公開母女身份,并且心甘情愿沒有一絲一毫的委屈認同這種方式,于菲和樂華章也都放心下來。
本來如果孟子俊的身體好好的,能夠把女兒照顧到成年以后,僅僅認認干媽,讓她們母女在人前能夠名正言順的稱呼也就罷了,但是以孟子俊現在的狀況,他已經力不從心了,他得做好萬一有一天自己走了,女兒得去和媽媽生活在一起的準備。
樂華章知道孟子俊的病情,所以他也知道不僅僅是認干媽,以后還可能會收養,思來想去,他決定還是把實情告訴了于菲,于菲聽了以后,終于明白孟子俊為什么會積極主張讓她認回女兒的事情。
想起樂華章曾經過:孟子俊……是一個老實人,也是一個可憐人!他這一生,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磨難呢?命運對他太苛刻了。
選了一個周六的下午,于菲和樂華章邀請孟青青去他們家吃飯,也算是正式認孟青青為干女兒。
本來也邀請了孟子俊,但是他覺得自己去不合適,如果是真的干親,他是必須去的,但是事實上不是干媽,是親媽,外人不知道,可是他們幾個當事人可是知道的。這樣的場合,孟子俊的身份是尷尬而又多余的,所以孟子俊就識趣地找了一個理由沒有進去。
對于孟青青這次上門,樂華章提前和老媽解釋了一下,了孟子俊目前的身體狀況,了孟青青的懂事和只有孟子俊這么一個親人的狀況。
程惠芬有一兒一女,大女兒樂華麗有一個兒子,現在已經上了高中,兒子樂華章也有個兒子奇,所以現在兒子和兒媳婦想認一個干女兒,老太太還是很高興的。因為人就是這樣,缺什么就稀罕什么。老太太有兩個孫子,現在能夠認一個孫女填補缺憾,當然高興。
特別是知道孟青青是兒子最得意的學生,在兒子和兒媳婦的嘴里各種好。所以老太太也認可了這份干親。歡歡喜喜的迎接孟青青的到來,婆媳倆一起做了一大桌菜。
樂華章家所在的是一個教師區,里面大多數是教育系統的職工,所以人員比較單一,區里面的綠化弄得很好。鮮花盛開,綠樹成蔭。住在這里很舒適。而且也算是城中心,生活學習和購物出行很方便。
孟青青從老家來到這里一年多的時間,個子長高了,皮膚也白凈細嫩了許多,濃密的頭發長長了,扎成馬尾,今天她特意穿著一件粉紅色的中長款大衣,里面是嫩黃色的高領毛衣,整個人散發出青春的朝氣和活力。和一年前的那個土土的,丑丑的丫頭判若兩人,現在的孟青青看上去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城里孩子,完全沒有一當初的鄉土氣息。
孟子俊把女兒送到區門口,樂華章出來接孟青青,孟子俊就走了。
孟青青隨樂老師進入家里時,奇歡快的叫著,“青青姐姐,青青姐姐來了。”
孟青青對坐在客廳里面的老太太和于菲分別打招呼,“奶奶好。媽媽好!”
程惠芬見孟青青長得清清爽爽,陽光明媚,就像是早上晨光中的一朵鮮嫩的花。喜歡得拉住孟青青的手道:“好,好孫女。我也有孫女了,多好!”
老太太和自己的奶奶年紀差不多,而且都是很慈善可親的老太太,孟青青看見程惠芬,就想起了自己的奶奶,于是就:“奶奶。你就像是我的親奶奶一樣的好。以后,我就把你當做是我的親奶奶。”
程惠芬聽了更是高興得合不攏嘴,“好好,嘴真甜,你以后就是我的親孫女。”
于菲和樂華章見老太太很喜歡孟青青,相互對看了一眼,總算是放下心來。
吃飯的時候,孟青青自然而然的幫著拿碗添飯,照顧大家,老太太更是高興的:“看,有一個閨女就是好,會關心體貼人。”但是想起孟青青的家庭情況,唯一的一個親人爸爸病得嚴重,命在旦夕,她又替這個孩子很是揪心。
老太太、于菲和樂華章都一個勁兒的往孟青青的碗里夾菜,害得奇在一旁很是失落,他嘆息一聲,“哎!別人家是重男輕女,寵的,在咱們家卻是重女輕男,寵大的,以后我在這個家里的地位可就一落千丈咯!”
話雖如此,他卻是笑得很開心的樣子。
孟青青趕緊夾了一塊雞腿到奇的碗里,“怎么會呢?奇永遠是爸爸媽媽和奶奶還有姐姐的心肝寶貝,是這個家的太陽,家里所有人都是圍繞著你轉的行星。”
“對對對,就像姐姐的,你就是咱們家永遠的太陽。你的地位怎么可能一落千丈呢!”老太太著夾了一塊孫子最愛吃的糖醋魚給他。
樂華章道:“你是男子漢,這肚量都沒有嗎?還和姐姐吃醋了呢!”
大家都笑起來。
雖然樂老師家里只有一百二十多平米,三居室,但是一家人完完整整有爸爸有媽媽有奶奶,奇是幸福的,他因為生活在這樣幸福的家庭里,所以他也是健康陽光快樂的一個孩子。有這樣一個弟弟,孟青青心里也暖暖的。這樣的家庭,真好!
奇撇撇嘴,用清亮的聲音道:“我才沒有吃醋,大家都喜歡青青姐姐,我也喜歡。”
來吃這頓飯,就意味著以后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叫自己的媽媽,孟青青再也不用背著人叫媽媽,當著人叫阿姨這樣的繞口了,也可以向周圍的人坦然這是我的媽媽了。
同時,也就意味著孟青青要叫樂老師為干爸爸,但是這個“爸爸”,孟青青卻是怎么也叫不出口。因為爸爸在她的心目中是獨一無二的,除了自己的爸爸,她沒有辦法對其他人叫爸爸,她叫不出口,而且樂老師在她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可親可敬的老師,老師就是老師,和爸爸怎么能夠等同呢?而且如果在學校里突然改稱呼樂老師為“爸爸”,別是自己和樂老師都無法適應,恐怕同學們更是議論紛紛,好奇心爆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