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退也無用。
魚夫箭步上前,閃電般的出手擰住游鰱的雙手,只聽一陣脆響,接著便是雙足,又是一聲喀拉,游鰱便滿臉冷汗渾身無力的癱軟在了地上。
魚夫收回手,站在那里面無表情的道:“你四肢筋已毀,以后力氣便同一般女子了。要怨就怨你自己的心太大了,有龍九背叛在前,皇上能留你一條命已經開了天恩了。”
“此后,你好自為之。”
前腳皇上的表妹容妃沒了,后腳寵妃在求見過皇后,沒幾天就莫名傷了手腳起不了身。滿宮的妃嬪嚇的夜不能寢,就怕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
一個月后,傳出張婕妤有身孕的消息,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張婕妤已經命不久矣。沒見懷了身孕的柔妃,莫名摔了一跤,連命都沒了嗎?
蘇昭媛進宮以來,只侍寢過倆三回,便再也沒有見過皇上。若不是滿宮的妃嬪,差不多都是這個待遇,便要被打入失寵的行列了。
人過的不如意的時候,便會去找原因。而蘇昭媛覺得,她過的不好的原因,是因為從前的皇貴妃,如今的皇后所導致的。
不過眼見,連身為皇上表妹的傅容妃都不敵敗落,丟了一條性命。又見寵妃憐妃似得罪皇后,而受了傷,她哪敢輕易有所舉動。
現在得知張婕妤有孕,頓時覺得機會來了。若是這一回,張婕妤也同良妃似的,莫名喪命或落胎。那么就算不是皇后干的,眾人也都覺得是皇后所為。
只是蘇昭媛聯絡了家里,就等著出事的那一天,卻一直等到了張婕妤快要生產了,也不見皇后動手。急的她差點自己動手,好不容易被身邊人給勸下了。
說不定,皇后是想在生產的時候下手呢?
元歌算著差不多了,便示意張婕妤該生了。等過了倆天,下邊來回稟,張婕妤已經發動了,便神色淡然的點了點頭。
柳嬤嬤不知其中內情,還怕自家主子心里不舒坦,在一邊道:“主子,張婕妤家世不顯,就算是生了個皇子,也算不得什么。”
“張婕妤也一直向著您,正好以后可以當做咱們皇子殿下的助力。而且啊,聽說張婕妤那肚子圓圓的,又是愛吃辣,定只是個皇女罷了。”
看著柳嬤嬤絮絮叨叨的模樣,元歌心中忍笑,面上依然是一派冷漠,只是沉著臉點點頭。
等到來報,張婕妤已經生了,元歌才乘著鳳輦,慢悠悠的到了張婕妤住的地方。
張婕妤‘生’的時候,整個人都嚇的直流汗。就怕哪里出了什么差錯,被人給看出來了。雖然知道有皇后安排,皇上默許,還是抖個不停。
直到一切塵埃落定,才松了一口氣。
她躺在床上,隔著道簾子,聽見皇后對她道:“你為皇上誕下皇女,本宮也記你一功。你也是宮里的老人了,如今又貴為皇女生母,本宮便做主升你為昭儀。”
“謝皇后娘娘大恩大德。”張婕妤倚著床頭,半伏下身恭敬的說道。在場的人都覺得這謝恩詞有些怪,但是只有她同皇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張婕妤知道,若不是有皇后娘娘,今天生下皇女的人,就不會是她了。
在二皇女的百日宴上,啟元帝也定下了這個便宜女兒的名字,越譽姽。所有人都說,皇上也是喜歡二皇女的,唯有張婕妤清楚,這個名字所代表的含義。
蘇昭媛更是傻了眼,說好了皇后要害人呢?張婕妤不僅順利的,產下了二皇女,如今都已經成了正三品的昭儀了啊。
那樣家世不顯的女人,如今竟然是上九嬪之首,而她不過是個昭媛。同是正三品,可張昭儀偏偏要比她貴重幾分。
蘇昭媛氣的牙根都快咬斷了,又狠不下去手,去做那毒辣的事。她只能告訴自己,這回皇后沒動手,是因為張昭儀是她的人。
下一回,再有妃嬪有孕,恐怕就是和良妃一個下場了。但是她等啊等啊,一直等到了大皇子殿下,在八歲那年被封為太子儲君,也沒能等到再有妃嬪孕。
就是皇后,自生了龍鳳雙胎后,也再也沒有動靜。這一下,所有人都開始嘀咕起來了。要是只有皇后能生,還能說是皇后弄的鬼。可是皇后沒有再有孕,滿宮里那么多妃嬪,別說生下來了,連個有消息的都沒有。
該不會,該不會是皇上不對吧?
猜來猜去想來想去,所有人都冒出了這么個猜想。更有人想起,幾年前那場刺殺,是不是讓皇上身體傷了元氣,難以讓女子有孕。
也說不定是傷到哪了?
第無數次被人猜,不行了的啟元帝,這一回不僅不能辯解,還讓莫御醫配合的放一些,似是而非的話出去。這樣一來,在心底各中盤算的,頓時消停了許多。
皇上已經有了太子,不能生了也不算啥,只是他們的野心沒了實施的機會而已。
宮中只有三個孩子,太子儲君不必說,自然是頭一等的。接著便是一母同胞,同樣是皇后所出的大公主。因著孩子少,張婕妤所出的二皇女,也是被人看重。
只是漸漸長大,二皇女卻發覺,自己同大姐姐的區別來。大姐姐已經受封,有了公主了封號,而自己還是被人叫做二皇女。
在一些場合上,二皇女更是察覺出,旁人對自己同大公主的不同。
久而久之,小小的孩童里心,便生出了不滿和氣憤。大家都是父皇的女兒,憑什么她就要低人一等,就憑她是皇后所出?
已經升到正二品淑妃的張如宛,很快便察覺到了,養在膝下女孩的小心思。勸了幾次,見沒有效果后,直接讓她跪下了。
張淑妃指著紙上的字,問:“你可識得此字?”
二皇女滿臉倔犟的道:“女字邊半字危,念作姽,正是女兒的名字。”
“呵。”張淑妃冷笑:“你的名取自姽婳,本意是女子體態嫻靜美好之意,但于你卻是另一個意思。今日,我便將其中深意說于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