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繡

第706章送衣

書院的事終于穩定了下來,繡娘的事情也讓其它人有了警醒,這份錢雖然不多確實不是來混日子的地方,大家也都各自有了更多的想法,有的也愿意多叫一點東西了。

而相爺則有了新的靈感,繼續從別的地方去尋找年老的師傅來教書,隨時可以替換這些不愿意出力教真本事的人,他們有了危機感,也賣力多了,學生們也少了很多怨言,本來么,窮人家的孩子不下地干活跑來這里不是為了躲清閑的,就是來學本事好賺錢的,你不教就是錯的,別跟我說那么規矩。

老百姓可不認賬,分分鐘捏了鐵拳來湊你的。

巧蘭白日只干半天,其余時間都是自由的,她每日會抽一點點時間出來跟繡娘們聊天,也會觀看他們展示繡技便與學習,其余時候就是和家人在一起,努力跟栓子培養感情,好親近一下,再就是教兒子念蒙學書做益智類的游戲。

這些小游戲很有意思,栓子沒學個啥出來,倒是秀雅和琪哥反應很快,是那種智商很高的孩子,反應十分敏捷的。

巧蘭很高興每天都和孩子們玩一會,把自己會的都教給兩個孩子,還給他們講故事,一些中外名著的故事,讓兩個人聽得事津津有味的,特別愿意賴著她。

他的生活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和悠閑了,平時沒事就扎上幾針繡個團扇,因為在學習蜀繡和顧繡京繡等秘技,三個老繡娘對她確實不錯,把很多秘技都告訴了他,讓她勤加練習。

她打算就用團扇來練習了,繡一套貓戲圖,在繡其他的東西各自來表現極大繡品的出色的地方,便于自己觀察和學習。

他已經繡好了一個團扇了,拿給三個繡娘看,得到了贊賞,非常形象生動,活靈活現,尤其是眼神表現得特別靈動。

大概是這幅圖給了他們信心,三人開始教一些比較難的東西給巧蘭一個人了,說學生們現在領悟不了,學了也沒用。

巧蘭的日子充實平淡卻很幸福,栓子走路還是有點搖擺,但說話已經利索了,和巧蘭也親近了起來。

傳虎又開始忙碌了,跟縣太爺商議過后,他又買下了農莊附近的千畝荒地,拿來種苜蓿草,擴大農莊的范圍了。

回來后一直在安排把茶園的春茶允出一部分來和西洋貨還有其他東西拿出來運去京城出售,聽說那邊鋪子已經差不多了,句傳威寫信來說已經有點樣子了,蓋了三層樓,弄得特別好。

將軍還支援了他一部分銀錢呢,另外傳威送了一些皮貨過來,這是將軍送給他的,品相比他們從西北拿來的還要好得多,傳威瞧這很不錯,就一塊帶回來給巧蘭他們用了。

巧蘭用這些東西給家里做了衣服或者褲子就用掉,因為皮貨保存時間太長會不太好看了,失去光澤度,而且他們每年都有西北運來的皮貨,今年因為和將軍聯絡上了,東西的質量可比以前還要好上幾成呢,也不缺這些東西了。

便用這些上等皮貨,給公爹和家人都做新衣服穿,提前做好冬季就有的穿了。

李母看他又做新衣服了,想了想朝李老太問道:“娘,咱家冬季的斗篷真不少了,我想著把我的舊棉襖拿出來送給村里的窮人去,您覺得合適么?”

李老太想了想點頭,“可以啊,找那新一點的,棉花軟和新一些的送去給老人,那個舊的也拿著改改可以當褥子用,也是好的。我這也有幾件的。”

“好啊,那我收攏起來,把舊得改成褥子或者小被子,新一些的加個里子就成,我搜羅一下去,白扔掉也是浪費了,在撿幾件衣服去。”

李母過慣了節省的日子,現在也不奢侈浪費,但巧蘭東西多愿意給,以前舊的衣服也是很不錯的布料扔掉太可惜就送人吧。

搜羅一堆出來,玲玉和芍藥很有眼色的過來了,“嬸子,我們幫您弄吧,我們弄得快呢。”

“行啊,一起弄吧,弄了分開包好我去幾家送過去。”

“我給您送唄。”

“不用,這活你不行,窮人也有臉面需要維護,你太小了去了不合適,人家抹不開臉不會要的。我年紀大又是多少年的老關系了,我去送才合適呢。”李母雖然沒有文化,情商卻很高的。

玲玉撓撓頭,“還有這一說啊。”

“傻孩子,你要學的東西還多呢,這人情世故還是要懂的,不然以后可怎么跟大家伙一起相處呢,不是說你家有錢了就什么都不管不顧了,橫不能你一個人住山頭上去,和誰都不往來,有些東西錢是買不來的。”李母和藹的笑了笑,說著最簡單的道理。

“這倒是,我聽嬸子的,我給嬸子幫忙扎花縫東西,我在京城又學了幾種宮花的扎發,等嬸子閑了我告訴嬸子怎么扎。”

“好呀,等我弄完這堆東西就學。”李母要把錦緞的外罩重新找藍平布做了套上,因為窮人穿不出去,不合適,做事要做全套。

窮的叮當響還穿這么好的料子,讓人說你,還有就是沒法干活,不方便。

李母是個很信心的人,把事都做的特別到位,盡量讓被接濟的人也感覺到有尊嚴,很舒服了。

雖然現在李母有錢了也不缺錢了,但是她仍然養雞鴨和兔子,兔子養的少了,一部分賣一部分給孩子們玩。

另外就是一直堅持做宮花賺錢,每個月能轉一二兩銀子呢,其實現在對李母來說這些錢不打緊了,但她很堅持,說自己有手有腳能動彈,不能不干活不賺錢,讓孩子們瞧著都學壞了。

這種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們,清遠和清剛雖然已經有了一點功名,仍然辦這個家里下地干活,清遠清剛一年年大了,完全可以下地干活了,這絕對不能少,不體會耕田的辛勞,怎么能認真學習知道學習的來之不易呢,李青山很堅持這一點,認為農家孩子的本事不能丟,不能考狀元了,咱還能種地吧,你得學會養活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