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

楔子1

且說有明洪武年間,河南開封府下轄一州,名喚歸德州;歸德州又下轄一縣,名喚永城縣,在府東南百八十里。北芒碭山,與南直碭山縣界,又睢水、澮水皆在縣南,又南有泡水,原乃是人稠物穰之所,地靈人杰之所在。

春秋之時,孔子周游列國,途經永城,避雨芒碭山,留下了夫子山和曬書臺。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又在永城芒碭山斬蛇起義,創立了漢家四百年帝業。

可惜這一處好河山,歷經元末明初的喪亂之后,積骸成丘,人民鮮少。乃至河南數千里沃壤之上,自兵燹以來,盡化為榛莽之墟。土著之民、流離軍伍,不存十一。

天災而致河南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于是洪武帝改州為縣,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六十,將不足三千戶的三十余州降為縣——而自紹興二年設置之始到如今已有二百三十余年的歸德府,也降為了歸德州,并入開封府中。

而隸屬開封府歸德州的永城縣里,又有一村,因此村村民多是張姓人,故此地名叫張家村。家家戶戶雞犬之聲相聞,民風淳樸樂善,以耕種為生。張家村里有一戶人家,男的名叫張麒,討了婆娘王氏,并育有二子,夫妻和睦,如今王氏又有了身孕,即將臨盆,張麒每日便提早回來,只除了今日,直到月到中天的時候,張麒才匆匆從外趕回。

剛繞過了溝水旁邊的大榕樹,離家只剩三五步的時候,卻聽得“吱吖”一聲門戶被推開,露出一個圓圓的腦袋來,猶猶豫豫地往外探頭,看到張麒頓時撲了過來。

張麒一把扯住他的領子提了起來,道:“鬼鬼祟祟的,又做了什么壞事?”

懷里的孩子撲騰著雙腳從張麒手中掙脫,忽閃著天真無邪的大眼睛一本正經道:“沒做壞事兒,娘說天太晚啦,還不見爹回來,讓俺去隔壁嬸兒家問一問她家那口子回來了沒有。”說著惟妙惟肖地學了一番王氏囑咐他的話,讓張麒哭笑不得地在他額頭上敲了敲,順手帶上了門。

張升一進院里就嚷嚷起來,沒喊上兩句爹回來了就被喝住了,一個半大的少年從屋里出來揪住他的耳朵道:“爹回來你嚎地跟殺豬一樣,要是驚起了左鄰右舍,明兒不追著你問你要損耗的燈油錢——”

張麒在院中用大拉布撣著身上的灰土,一邊覷著他們發笑。這個半大的少年是他的大兒子張昶,十歲未滿卻生得腰桿挺拔身體結實,已經能幫著他分擔勞力了;小的那個名喚張升,年方五歲,身體有些羸弱,不過平時卻著實鬧騰,上躥下跳沒個消停的時候。

那邊婆娘王氏也聽到聲音出來了,張麒一看她扶著肚子顫巍巍的樣子不由得有些膽戰心驚,急忙上去又把她扶回了屋子里。

“這么緊張作甚?”王氏笑道:“咱又不是沒吃過苦的千金小姐,如今有了安生日子過,這胎又懷的順順當當地,你莫要憂心。”

張麒聞言微微嘆了口氣。

不怪他憂心,今天他聽到的消息和眼前王氏寬慰的話語,讓他又想起了當年的情景。

這話要從張麒的身世說起了,他祖籍是永城沒錯,但是元末戰亂之時,張麒從河南一路流徙,在山東、河北呆了不久又輾轉到了山西。山西未遭兵戈,且又富庶,張麒憑著一把子力氣,不僅在這里混上了飯吃,而且也討上了婆娘,不多久給他生了長子張昶,日子漸漸好過起來。

待張昶長到五歲的時候,卻又遇上了朝廷下達的政策,令各地流亡人民還鄉生產,還鄉者皆免稅三年,量力開墾土地。按這個徙民條例,張麒是逃脫不得的,在廣濟寺拿了憑照,就和老婆孩子踏上了回鄉的路程。

一路的艱難不必敘說,王氏還懷了第二胎,已經六個月了,更是備受折磨。他們移民的隊伍是由要去開封府軍屯的官兵押送的,雖說這些人還算通達人情,將軍馬借給王氏騎了多時,但是由于一路上條件所限,王氏沒有吃上什么好的,還顛簸困頓,張麒的第二個孩子張升就早產生在了半路上,差一點就沒喂養活。

也是父母欠他的,張昶還算過過幾年好日子的,張升小時候不知活了死了幾遍,長到三歲多一點,張麒在永城這里的新生活才稍微好了一些,尤其是去年,除了之前分到的四十五畝土地,又多分了五畝地種桑、棉、麻,日子總算是漸漸過了起來了。

也是這個原因,張麒和王氏都由著張升調皮搗蛋,誰叫他一出生就遭了那么大的罪呢,倒把張升養的更加玩賴起來,一日不惹是生非就不舒服。

“俺有時候想啊,這娃是不是來的不是時候,”王氏給張麒熱了飯端上來,道:“明年就要起科了,不知道會不會和老家的數額一樣,要是一樣的話,那你現在所看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請百度搜:(冰雷中文)進去后再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