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上墳

第二百零八章 刺青(癸)

小竅門:按→鍵可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第二百零八章刺青(癸)

作者:下載:

qu在宿命論者蔣承志看來,集安對小范而言就是一個沖不破的蛋殼,離開蛋殼的結果只有頭破血流。

小范回到礦場子弟學校后,就給湯斌文當了美術助教,而那時,恰好也經常給蔣承志上課。以前,蔣承志更多的是從親朋好友口中聽到小范的故事,而那時,接觸的多了,蔣承志發現,小范老師的天賦異秉遠遠不是民間口頭文學所能表達的。

其實這一點,湯斌文顯然了解的更多,但并不把小范的天賦當作什么神奇的事,反而反復教導蔣承志,將注意力放到作品本身和要表達的觀念上,不必太在意技術層面。但私下里,小范還是在蔣承志面前表現出太多神奇的地方。

比如,小范的色彩感覺如同一臺機器,對于一般人的肉眼而言,對色彩的分解能力的極限也就是幾千種不同色彩,但在小范眼中的世界則完全不同,一個別人看來只有簡單顏色深淺與明暗的差異,在小范看來則是豐富無比,就好象有無數的色彩在跳躍。而到畫紙上,就成為了細膩而充滿活力的筆觸,精致傳神的細節處理方法。如同小范說的,他所看到調色盤上也許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種不同的色彩。這在旁人看來無異于癡人說夢,但看過小苑作畫過程的人,則不會有任何的質疑。

總之,在蔣承志看來,小范就是一個天賦異稟的人,他的遙視能力一定還存在著,只不過繪畫的學習,讓他發現了更多的不同常人的能力,而他自己也在努力地嘗試著隱藏和保護自己的能力,所以在魯美的休學也許是小范計劃的一部分。

蔣承志的一番話,讓我們面面相覷,誰也無法插進話去,曹隊看蔣承志停下了回憶,連忙岔開話題,問他小范到底是為什么下了礦井,出事前是不是也經常下去?礦井下的事情有沒有和蔣承志聊起過?

蔣承志搖了搖頭,說他并不是很清楚,但礦難前幾個月,礦里的領導找過湯老師幫忙,湯老師下過一次井,后來小范也下去過,但去了幾次就不知道了,他在學校排的課不多,時間很自由,但出事前確實在學校里很少出現。小范這個人自己的事情和想法很少跟其它人交流,當時自己又是個學生,更不會了解到多少情況。

但蔣承志覺得湯老師和小范的下井,一定與礦工們在井下作業時的發現有關。而礦難后,湯老師四處搜集扶余國,高句麗的碑石拓片,可能也與礦難有關。但具體是什么,蔣承志從來沒有聽湯老師提過。

見我們幾個人有點失望的神色,蔣承志又撓著黑白參差的短發,仔細回憶了一下,補充道:“曹局長,我記得當年小范有記日記的習慣,只是他記的方式和一般人不同,不用文字,而是用繪畫的方式。但他的日記從不給人看,上學時我曾經看過一次,好象是小時候的看圖說話,又象是連環畫,但畫兒是用素描方式完成的,非常的寫實精細,還配了文字的說明。小范每天寫完,就會把日記本鎖在抽屜里。他在礦井失蹤的那一天,應該不會帶日記本下去,如果能找到他留下的日記本,應該會有不少有用的線索。”

曹隊點了點頭,蔣承志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時間過了快二十年,要找到當年小范的日記,又談何容易?

“小蔣,你再想一想,最近一段時間,你周圍有什么反常的地方,比如,接到陌生的電話,碰到什么陌生人來找你?”曹隊問起這話時,想必是準備結束對蔣承志的詢問。沒想到蔣承志很認真地低頭想了一下。

“陌生人和電話倒沒有,但我大概三個月前,一連半個月,總是反復做同一個夢,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座還沒有蓋好的空曠大樓,到處堆放著各種各樣的工具和建筑材料,可自己并不知道為何進到這樓里,似乎是在找什么東西。”

蔣承志似乎意識到自己講的,可能與案件沒什么聯系,不安地抬頭看了看我們,見我們都聽得很認真,這才又繼續講下去。

“可走在那棟樓里,我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好象有人一直在背后注視著自己,可轉過身去看,又什么都沒有,反正就這么一直在樓里走。后來,后背會突然有一種刺痛感,象是熱油濺在皮膚上一樣,人就一下驚醒了。”

“但這個夢我連續做了兩個星期,也不知道是為什么。可做了幾天之后,人的情緒變得很糟,總覺得有什么事情要發生。后來幾天,很害怕,只有夜里挺著,堅持不睡,但哪怕短暫的睡一會兒,都會做那個夢。過了幾天,甚至在白天,人打盹的時候,也會做這個夢。人都快被折磨瘋了,最后幾天時,夢里的我變得非常狂躁,去砸夢里一切可以砸的東西,好象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讓內心的恐懼有所減弱。”

“那時,還會有一個奇怪的聲音,從這棟樓里一個深黑的地下室里傳出來,好像是喊我進到地下室里,說我進去了,一切就都明白了。夢里的我猶豫了很久,還是沒敢下去。但又過了幾天,一切忽然就結束,夢沒有了,聲音也沒有了,背后的燙傷感也沒有了,人慢慢恢復了正常。那一段,我請了兩個星期假,去上班時,體重足足減了五公斤,不堪回首啊。”

聽了蔣承志的話,我忽然意識到,這不尋常的夢會不會是幾個自殺案之間的共同關聯呢?蔣承志背后的刺痛感會不會又與刺青有關?就不禁脫口問道:“小蔣,每一次做夢,背上是否都有同樣的刺痛感?可否讓我們看一下你的后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道德經》)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