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竅門:按→鍵可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第二百二十八章酒神(甲)
作者:下載:
作者按:《刺青》的故事耗時一個多月,是我沒有想到的。這個故事在當年聽常爺講起時,并不覺得有多么的復雜,也許是因為常爺有意忽略了一些情節,畢竟十幾年前的我,除了好奇心旺盛之外,領悟和判斷能力并不優秀。常爺當年的話不多,聊起這件東北往事,更是語焉不詳,我那時覺得他已經把答案告訴我了,可如今真正動筆來寫時,卻覺得還有很多沒有解開的謎團,還有很多不能深究的線索。可惜今天,已經沒有機會再去考證。
也由此,讓親愛的讀者看起來可能會有諸多的不適。故事里不斷反轉的情節,大家只當做是我在寫書過程里,反復的自我驗證很多故事走向的可能性吧。所以,書友問我,《刺青》的故事到底結束沒有?王寶成究竟是不是小范的重生?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但自己的內心更傾向于不是。每個讀者都會有個自己滿意的結局,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也許就是時下流行的開放式結局吧。
在《刺青》故事寫到一半時,很多朋友對當年五環啤酒廠(因為書里涉及大量的靈異事件,梅村膽小,怕被商家告,所以沒有用真實的品牌名稱,請見諒。但北京的讀者一定猜得出我寫的到底是哪個品牌。)淹死工人的事情很感興趣,希望我把這個故事寫下來。但這個故事與常爺并無關聯,我只好把僅僅知道的一些情況,再結合幾個虛構出的刑警,勾勒一個當年傳得神乎其神的案件。
曹隊當年北去列車上提到過的五環啤酒廠事件,如果放到中國奇案排行榜上,絕對可以排到前十名里。為什么呢?一個是因為這案子一直撲朔迷離,謠言四起,再加上后來警方封鎖了消息,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而另一方面,這個事件直接導致了一個叱咤風云的啤酒品牌,急速地走下坡路,很短時間煙消云散,不能不讓人懷疑背后隱藏著的套路。
大約是九七年初的時候,大家還沉浸在香港回歸的喜悅氣氛里,北京西城公安分局的會議室里卻是陰云密布,山雨欲來。一個四十多歲,體格魁梧的中年干警,正給會議桌旁的二十幾個同事介紹著案情。手邊茶缸里的茉莉花茶早就冰涼了,他也沒有記起來喝上一口,只是那么擺著。
他姓江,是宣武分局刑警隊的老刑警,二十年的工齡,辦案經驗豐富,見多識廣又喜歡侃侃而談。局里每年的新干警培訓大多是他主持,這里一半人喊他江師傅,一半人喊他大江。雖然沒多大行政職務,但在局里也只有局長、政委能直呼其名。
這兩年大江的外派任務少了很多,一個是因為市局大力抓基層派出所的建設,地方上的治安明顯好轉,案件發生率下降了很多。現在能有個大案奇案,刑警隊跟過節一樣,爭破頭。大江年齡偏大了,沒什么再上進的愿望,不愿跟年輕人搶,樂得個清閑。另一方面,局里也有意安排他做些內勤的工作,畢竟大江十幾年來,不說是出生入死吧,也是鬼門關前走過幾回的人,不能老讓他擔著風險。
但大江也發現,這兩年上頭分給他的外派案子,犯罪分子都是神出鬼沒,要花上大力氣才能找到些蛛絲馬跡,破案的時間也拉得越來越長。局里的胡政委分析,是因為這幾年電視臺的法制節目鬧的。現在的電視臺設備精良,隊伍齊整,就喜歡跟著警隊后頭拍,節目倒真是紀實了,可警隊的偵破方法也大白天下,犯罪分子估計是一邊守著電視學,一邊寫著計劃書。所以以后,刑警隊就得在半透明狀態下辦案,自然破案率就下來了。
胡政委的分析,大江基本贊同,但他內心里隱約覺得,犯罪分子反刑偵能力的提高,固然是個因素,但現在警校分配來的干警素質和責任心確實不比以前了。想想也對,自己那一撥進公安系統時,更多的是榮譽感,是一種幾百人里脫穎而出的優越感,自然自己和自己叫著勁,要干出點成績來。但現在的年輕人,恐怕學習優秀的,腦子靈事業心又強的都忙著下海撲騰去了,誰來干這沒日沒夜還危險重重的工作?
當然,大江還有個不能說出口的抱怨。自己當年進警隊時,是老姜隊長手把手帶的,這老刑警的言傳身教很重要,可惜那會兒跟的時間短,姜隊的精髓學了不到一半。后來跟姜隊的小曹運氣好,足足跟了兩三年,又逮住幾個大案子,當了幾年的先進不說,現在都是市局的處長,帶著個特別行動處,管了四五十號人了。人和人的運氣真是沒的比。
大江想到這里,瞟了一眼坐在角落里的小趙和小武,這倆是去年年底才分給自己的徒弟,那回一次分來六個,逼的自己去人事處大鬧了一番。本來嘛,這帶人又不是下餃子,哪有半打半打塞的?可人事處的老李這兩年政治覺悟像是頓悟了一般,從國家發展需要到現在基層工作現狀,從萬千百姓呼聲到一個警察的基本素質,嘴巴不停,眼睛不眨地說了一小時。弄得大江頭如斗大,稀里糊涂認下了三個徒弟,出門才覺出來好像還是被老李算計了。
這幾個徒弟打跟著自己開始,也不知是因為老李這事兒鬧的,還是老李成心做了手腳,反正大江怎么看怎么覺得別扭。小武和小趙也就算了,就是人笨點兒,心思不經常在案子上,主要是那個小杜,提起就來氣。也不知道警校是怎么畢業的,一米七的身高,體重快兩百斤了。這身體狀況,除非犯罪分子束手就擒,你讓他去追,百步之內就能落下五十米。氣的大江第一天就給小杜定了個鍛煉計劃,每天下午兩小時跑步健身,雷打不動。估計現在正跟后院兒跑圈呢。
想起這些,又瞟著小趙和小武,一股邪火從大江心頭燃起,他情不自禁的拍了下桌子,“小趙,你起來,把這兩天咱們的現場勘查給領導匯報一下。”這話說完,大江就有點后悔,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自己做事不走腦子,讓小趙給領導匯報不是太不尊重領導了?還顯得自己對案子的重視程度不夠?托大了,托大了,但話出了口收不回去啊,只有盼著小趙能小宇宙爆發,別給自己現場丟個大臉。
顯然小趙對這個突如其來的任務沒有絲毫的心理準備,一下子愣住了,心思卻轉得很快。會議室里的所有人都知道這案子的分量,不然也不會由胡書記親自點將讓分局資格最老的大江帶隊。更不會連個案情分析會,胡書記和秦局長一起列席參加。這大江師傅應該最清楚,可今天怎么會突然讓自己來講呢?小趙一時間只覺得手腳冰涼,嗓子像扎了幾根魚刺,只張了張嘴,卻沒發出任何聲音。
小趙的反應讓大江如坐針氈,正要開口罵上兩句,胡書記忽然笑著開了口,“大江,帶得不錯啊,剛兩個月就獨當一面了?年輕人就是要他們勇挑重擔。現在的年輕人腦子活,信息渠道廣,思維方式不拘一格,是應該讓他們發揮出特點來。小趙,不用緊張,你師傅讓你說,說明他看重你的能力,喝口水,縷清思路,開始吧。”
大江見胡書記沒什么怪罪之意,只好把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去,把后脊梁重新帖回椅背,盤算著要是小趙匯報的不好,自己怎么再插話進去。
小趙在張書記的鼓勵下,很快定下心神,開始講了起來。
“各位領導,大江師傅之前已經把案子的初步情況匯報了,我想換個角度,談談我個人的想法。我認為,五環啤酒廠的案子有三個非常反常的細節,讓我們的調查工作一直陷入誤區,下面我想著重說說這三個細節。”
小趙的話音剛落,大江的耳邊就嗡的一響。三個細節?怎么開會前沒聽小趙說起過?有線索不匯報,現在的年輕人,怎么一點組織程序都不講了?看來今天挨胡書記一頓數落是跑不了了。但自己怎么沒注意到很反常的細節?的確,五星啤酒廠的案子很奇怪,但更多是廠里職工不太了解情況,以訛傳訛的猜測,神啊鬼啊的,小趙不會是信了這些吧?
大江內心無比忐忑,但還是認真的重新把這兩天的調查重新在腦子里濾了一遍,生怕漏掉什么細節。
(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能周小事,然后能成大事,能積小物,然后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后能契大人。天既無可必者人,人無能必者事。惟去事離人,則我在我,惟可即可。未有當繁簡可,當戒忍可,當勤惰可。《關尹子》)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