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門風華

第六百五十一章、賣好

次日一早,顏彥破天荒穿戴一新也跟著陸呦進宮了,她現在也是朝廷命婦了,理應進宮去向太后和皇后朝拜。

當然了,之前幾年她是郡主,本也該進宮朝賀的,只是前幾年陸呦沒在家,顏彥以孩子小沒人照看為由,會錯開和那些命婦們的朝拜時間,待她們散去后,她再帶著兩個孩子以親戚的身份進宮。

而這一次,她也是好奇,想看看朱氏和顏彧還有陸老太太這三人會為了陸家的聲譽暫時摒棄前嫌合體作秀還是依舊互不搭理,所以她頭一回跟著這些命婦們進宮了。

因著顏彥沒有三品誥命服,所以她穿的是象征郡主身份的禮服,一身大紅的大衫霞帔,頭上戴的是一頂七翟冠,這身衣服跟朱氏的一品誥命服差不多,比顏彧的世子夫人禮服要高一等次。

顏彥因著陸呦耽擱了一會,到達慈寧宮時,慈寧宮的院子里站了不少命婦,大家正按品級依次往里進呢,見到顏彥,眾人不由得有幾分訝異,因為她們是頭一次見到顏彥跟著大家來朝拜,也是頭一次見顏彥穿這身郡主禮服。

短暫的寒暄后,大家給顏彥讓路了,彼時一品誥命夫人已經先一步進去了,顏彥跟她們平級,理應跟她們一組。

顏彥進去時,場內的一品誥命夫人正要向太后磕頭,顏彥站在最后排跟著大家跪了下去,起身歸坐時,太后才發現了最后面的顏彥,向她招了招手,顏彥只得走到前面,沒等她跪下去,太后發問了,“今年怎么來這么早?那兩個小東西呢?”

“回太后,還沒起床呢,有丫鬟和媽媽們陪著,今年是陪夫君一起來的,夫君昨日回京了。”顏彥笑著回道。

“母后,看來,還是那小子魔力大,往年也沒見這孩子這么早進宮過,我還以為今年破例是因為咱們呢,敢情還是為了那小子。”皇后在一旁打趣道。

她一看顏彥的神態便知道準是和談順利所以陸呦才趕回來過年了,這說明戰爭真的結束了,所以她的心情也跟著好起來。

太后自然也猜到這個結果,因而臉上的褶子也瞬間多了起來,“既這樣,回頭讓他來見見我,我也有幾年沒見他了,聽說這幾年長進了。”

“喏。”顏彥恭敬地答應了,沒再多嘴說別的,因為外面還有不少命婦們站著呢。

果然,太后見此很快意識到自己的疏忽了,也命顏彥歸座,又命執事太監宣外面的命婦們進來。

此時,朱氏等人已經落座了,顏彥注意到方才是顏彧和朱氏一左一右地扶著老太太往座位走去的,陸老太太坐在了中間,朱氏和顏彧一左一右陪著,不過三個人臉上都沒什么笑容。

顏彥正猶疑著往孟老太太身邊走去時,太子妃向她招手了,給她騰出了一個地方,且還為她專門準備了一個厚實的軟墊。

待所有人都落座后,太后和皇后分別講了幾句吉祥話,緊接著,有人上了茶水和各種干果點心,隨后,太后開始和大家拉家常了,無非是誰家有了什么喜事,誰家添丁進口了,誰家老人今年做大壽,等等等等。(大壽一般是整數,六十、七十、八十,還有一個六十六。)

顏彥是第一次參加這種朝拜,正覺得無聊時,有人提到了陸家,說陸家這一年的喜事最多,一是陸家父子三人立下了赫赫戰功,不但擊退了遼國、金國和西夏的聯合進攻,且還把燕云十六州收回了,這可是自太祖皇帝起每一任皇帝都念念不忘的大事,因此,這一功勛足以載入史冊;二是陸家得到的獎賞也最多,又是升職又是賜封土地的,風頭無人能及;三是顏彧生下了鎮國公府的嫡長子,對陸家來說同樣是一件大喜事;四是顏彥發明的什么打谷機,不但被記入了史志,且還賣出了天價,真正的名利雙收。

“這么說起來,陸家的喜事確實不少,還有呢,聽說陸家大公子這次和談功勞也不小,皇上一高興啊,興許還得獎賞陸家呢。”說話的是中書省右相王實修夫人。

昨日陸呦回京,從宮里出來后,皇上先把三位丞相招進宮開了個小會,因而王夫人多少聽丈夫念叨了幾句。

王家之前一直不怎么待見顏彤,是因為知道顏彧的事情后對顏家的家風頗為不滿,可是后來見顏彤成親后一直和丈夫駐守北地,沒有抱怨也沒有不滿,一心相夫教子,且還為王家生下第一個嫡長子,因而王實修和王夫人心里的那點不滿也就漸漸消失了。

再有,那年顏彤回京,王家長輩們見顏彥不但親自上門探視顏彤且還專程為顏彤接風洗塵,顏彤離京時又專門為她餞行,他們也就知道之前誤會這個兒媳了,顏彧的事情和顏彤沒有關聯,否則,以顏彥的性格,肯定也不會待見顏彤的。

而顏彥的本事他們都見識到了,上次顏彤回來,顏彥就送了不少東西給顏彤,除了衣料首飾還有不少新式種子,聽兒子說,顏彤在大名那邊也買了不少荒地雇人種植棉花和山薯,這些棉花全部賣給了顏彥,姐妹兩個說是要開什么作坊。

因此,王夫人便想向顏彥賣一個好,所以才特地提到陸家大公子,暗示大家陸家的戰功陸家的獎賞很大程度是借了陸呦的光,和陸端陸鳴關聯不大。

“哦,和談結束了?”有人問了出來,畢竟昨日進宮的只有三位丞相,大部分人還是不清楚這個消息的。

因著問話的人看向的是顏彥,顏彥只好笑著回道:“說是結束了,具體事宜還得等皇上旨意。”

顏彥這么一說,王實修的夫人意識到自己錯了,因為她提前把消息透露出來了,顯見得是丈夫把朝堂的事情提前告訴她了,而她又跑到太后面前來顯擺了。

真要追究起來,這絕對是一個不小的錯,因為皇上還沒有正式頒詔呢,萬一中間又有什么變化,豈不令皇上作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