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鸞等人心里不由得覺得奇怪。
雖說先秦時期也有很多人用陶罐作為陪葬,但通常都是一些平民百姓。位高權重的秦始皇怎么會用價值如此低廉的東西作為陪葬品呢?還有,即便是用陶罐陪葬,也只是在墓穴之中,斷斷不會放置在棺槨內。
這就和咱們“事死如事生”的文化傳統有關。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人死后的那個世界和活著的這個世界差異并不大,香燭紙錢等祭品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無論是墓穴的建造,還是陪葬品的擺設,都是以人活著的標準進行。
就以這個秦始皇陵來說,那些兵馬俑之類的也體現了這一點。
按照這個法則,在棺槨中放的都是死者的隨身物品,通常是生前喜歡而且比較貴重的東西。
姚徹伸出探陰爪,勾了一個陶罐出來。接著從懷中取出一塊布,小心地擦拭著陶罐。
陶罐擦干凈之后,幾人同時看到了在其底部有一個奇特的圖案。
說圖案也不準確。盡管這個圖案看上去像是一條倒立著的魚刺,但并不是真正的畫,而應該是某種符號。
閻本德兩只眼睛不斷眨巴著,似乎想到了什么,隨即用詢問的目光看了姚徹一眼。
姚徹遲疑著說“我沒見過。”
別看他是個盜墓賊,但這個“專業”要做好,可是對歷史文化知識儲備量要求極高。
他完全理解了閻本德看他那一眼的意思,就是問他這是不是某種文字。不過姚徹確實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圖案,所以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只能說“沒有見過”。
倒是李淳豐非常肯定地點點頭說“沒錯,這確實是字。”
幾人全都望向他。秦曉鸞問道“您認識這個字?”
李淳豐搖了搖頭“不認識,但我能肯定這確實是遠古時期的文字。”
秦曉鸞不由得追問“遠古?有多遠?”
李淳豐面色凝重“還在倉頡造字之前。”
姚徹說道“難道這個就是結繩記事?”
《周易·系辭》云“上古結繩而治”。
《春秋左傳集解》云“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上古時期的人們為了記錄重大事件,便用不同的繩子打成繩結。
這些繩子的材質、顏色、粗細不同,用于表示不同類別的事情。繩子上的結不同距離、大小、結法又分別代表不同的意思。
和后世的文字一樣,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看懂。通常是族中的祭師來做這件事,按照一定規則結繩以記錄事件,結繩的方法代代相傳。
如果說這個就是結繩記事的話,認為是“文字”的說法就很值得商榷了。
應該說,結繩記事是在語言出現之后、文字出現之前的一種記錄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說這種方法是文字的前身,但卻并不是真正的文字。
李淳豐搖頭道“不,這不是結繩記事,就是文字。”
秦曉鸞好奇心頓起“您是怎么認定的?”
李淳豐解釋了起來。
結繩記事并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試想,人類的活動中需要記錄的事情那么多,如果不能用一種歸納的方法,別說你沒有那么多種類繩結來區分,就算能有的話,也根本記不住那么多。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麻煩就是“時間”這個變數。
雖然不同部落結繩記事具體的含義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依據繩子的材質、顏色、粗細和繩結的距離、大小、結法來記錄和解讀。
從顏色上,至少可以用色彩及黑白兩色,共九種顏色賦予其涵義。
從材質上,繩子可以用動物毛線繩,樹皮繩,草繩,麻繩等等,各種材質的繩子,有幾十種類別。
從粗細上,最少能夠分成粗,中,細,三種不同規格的繩子。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比如,可以先根據繩子的粗度,把事情分為宮廷、民間、外族。
根據繩子材質的不同,分別代表戰爭、祭祀、農事等等。
根據顏色的不同,代表繁衍、死亡、疾病等。
有些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方法,還會根據經緯和主支線來表達不同的意思。
比如統治的王族,就是以第一代國王為繩頭,繼任者就是繼續在那個粗壯的主線上,其他兄弟就是稍微細一點的支線。
如果某個兄弟篡位成功,那么就在兩者之間橫向用一條繩連起來,再繼續往下的就是篡位成功者的繩子變得最粗。
李淳豐說到這里,大家都有點明白他的意思了。
現在眼前看到的這個“繩結”圖案,不僅材質顏色沒有區別,就連上面的“結”的大小和方法也相同。
“那到底是什么文字呢?”閻本德問道。
“不管是語言、文字還是結繩記事,有一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李淳豐說道。
“你,我,他?”秦曉鸞問道。
這個也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咱們不管說話還是寫字,這三個字的使用頻率都是最高的。
李淳豐搖搖頭“不。”
眾人都迷惑了“那是什么?”
李淳豐嘴角露出一抹笑容“數字。”
眾人恍然。
沒有文字,人類可以通過溝通;沒有語言,人們可以通過動作溝通。但任何溝通,尤其是涉及到記錄類的東西,絕對不可以缺少數字!
閻本德笑了起來“您的意思是說,這和咱們官窯里瓷器底部刻的數字一樣,表示是什么時間什么編碼?”
李淳豐笑了起來“如果我的判斷不錯的話,下一個陶罐就不是這種類似繩結的圖案,而是繪畫。”
提到繪畫,閻本德馬上來了jing神,當即叫了起來“那還等什么?”
李淳豐的推斷沒有錯,姚徹取出緊鄰的一個陶罐,擦拭干凈之后底部果然出現的是一副圖畫。
看清圖案內容之后,閻本德不由得叫了起來“他們這是在……”
秦曉鸞笑了起來“閻大人,不用懷疑自己。這個圖案別人不認識,我和你是肯定不會看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