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漢

第一百四十二章 別嗶嗶,我就是要去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新筆趣閣]

/最快更新!無廣告!

城墻上的空氣頓時冷凝起來,在孫皎對陸遜問出那句“為何不可”之后,孫皎將目光緊緊的投向陸遜。

他希望陸遜,能給他一個令他滿意的說法。

陸遜對孫皎問道,“公子為何有此出策,想放棄堅城而想另立營寨于城外高山呢?”

孫皎答道,“吾幼時曾聽二伯父講過兵法,其言及若遇孤軍守城之時,守城一方萬不可將兵馬全部收縮城中。

應另設一別軍,在城外建造大營駐守,如此一來城外城內兵馬可遙相呼應。

若敵軍攻城,則城外營中守兵可攻敵軍之后。

若敵軍攻城外大營,城中守軍亦可出城支援。

這樣兩相掩護支援之下,方可得長久守城之效。”

孫皎在提及二伯父三個字時,臉上浮現瞻仰之色。

他的二伯父孫堅,是他小時最崇拜的人。

見孫皎搬出孫堅,說是孫堅曾經提過類似的守城作戰方略,陸遜眉頭大擰。

一秒記住://42z

孫堅是孫翊之父,是江東基業的肇始之君。

自己身為臣子,是肯定不能直接說孫堅的不對的,不然傳聞出去了,一個大不敬的罪名是逃不了的。

而孫皎說他想出這樣的分兵之策,乃是兒時受到孫堅教導的啟發,這一點陸遜倒沒有不相信。

這就是孫氏宗親的最大好處了。

在江東其他人眼中高不可攀的孫堅,在孫氏宗親那里,可能就是伯父這樣親近的存在。

這一點讓孫氏宗親從政從軍后,受到的資源照顧,天然會比其他異姓更多。

而且在碰到事情時,扯起背景來,那簡直是一套一套的。

孫皎見陸遜眉頭緊皺的樣子,臉上又浮現起了些許得意之色。

他先前就認為陸遜乃是一文人書生,對兵法軍略并不了解。

如今見自己話語之中提及孫堅而讓陸遜皺眉,這讓孫皎心中又有一些小小的喜意。

吳郡孫氏因為出于孫子之后,所以孫氏中的大多男兒都充滿血性。

他們更有一種自豪,認為自己的將略天賦會比常人更高些。

再加上現在吳郡孫氏蒸蒸日上,這種自豪感在孫氏一眾宗親的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只是陸遜又豈會這么容易就被難倒。

陸遜對孫皎言道,“善,破虜將軍所言甚是。”

陸遜先肯定了孫堅的正確性,這點是大方向。

整個江東除了太夫人敢噴孫堅外,就是孫翊也不敢說孫堅的不是。

但隨即陸遜話鋒一轉,對著孫皎言道,“破虜將軍之守城方略實為上佳,但以破虜將軍之能,定能知道這守城方略乃是有一前提。”

陸遜說到這,孫皎詫異,他問道,“什么前提?”

陸遜答道,“欲要實施此方略,須要守城一方兵馬等于敵軍或倍于敵軍。

在此情況下分兵守城,方能得到破虜將軍所言之效。”

“論及今日,我軍有六千之眾,守城自然是充足。

但劉表此番攻取柴桑乃是志在必得,荊州方面出兵當不會低于一萬,甚至數倍于我軍。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兵力本就少于敵軍,若再貿然分兵,守城的兵馬不足不說,

就是城外的那處別軍,也很容易陷入敵軍的包圍之中,被其分而食之。”

“到那時,敵軍只要留一偏軍防備城中兵馬沖出,另派大軍圍剿公子,公子兵只有三千,如何能抵擋之?

而我城中只有三千兵馬,守城尚顯不足,又有何能力出兵救援公子?”

“若救,城中空虛,柴桑必失。若不救,公子敗陣,城中人心震蕩,柴桑也是必失。”

“故而公子所言分兵之舉,雖得兵法之表,卻未得兵法之神矣。”

“實不可取!”

陸遜話中表示孫堅說的方略是很好,但可能當時孫皎年紀小沒聽全,所以漏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而沒有這個前提的話,孫皎想要施行的分兵守城方略那就是一個大坑,能直接把己方坑死。

陸遜一番有理有據的話,說的孫皎啞口無言。

孫皎雖有心反駁,但陸遜乃是從實際出發,所言皆是符合常理實際。

只要是個正常智商的人,都聽得出陸遜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這一瞬間被陸遜說的,孫皎甚至真的懷疑起自己,是不是聽漏了孫堅的話。

不過孫皎是個年輕人,又因為身份尊貴讓其養成了傲氣。

陸遜說的雖然十分在理,但他還是猶自強辯道,“伯言此言差矣。”

“若是吾分兵在城外扎營,那么伯言所言是頗為有理。

但吾乃是分兵去城外高山上扎營,屆時就算敵軍在山上包圍于我,我也不須伯言出兵相救。”

“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破竹。”

“兵法又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敵軍若敢率軍包圍于我,我領三千精卒在山上憑高視下,

又那時我軍面臨死地,定會置生死于肚外,奮勇殺敵,以一當十,大敗敵軍正得其時也。”

孫皎話中多言兵法云,他想著兵法記載,這下總不會有錯了吧。

但沒想到陸遜聽后臉上浮現了怒色,他對孫皎言道,

“憑高視下,勢如破竹是兵法常理不錯。

但若是敵軍并不攻山,乃是在山腳屯駐重兵,并四處截斷山上水源,令山上的士卒斷水又該如何?”

“高山之上雖有小溪,但那根本不夠三千士卒的日常飲用。

現今時節雖已入秋,但南方向來酷熱,秋末之季更是如此。

此時節,士兵飲水之需只會比往常大大增加。

為將領者,無論行軍亦或是安營,都必須選擇就近水源之處,這是基礎的為將之道,難道公子不懂嗎?”

“士卒若無水飲用,不出三日,皆將饑渴欲死也。

以此欲死乏力之軍,又如何擊山下重重敵軍,以期大敗之?”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每逢將領用此法者,無一不是被逼入絕地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我軍尚未到那地步,而求取此法,豈不荒謬!”

“再者,古之項王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雖有成功,

但那是項王與韓信在軍中威望卓著,功勛無雙,故能以此法得士卒之死力,士卒也愿為彼等效死力。

可是如今公子掌兵不過數月,功業未立,士卒人心未歸。

縱到不得已之死局,士卒又豈能與公子,行那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舉乎?”

陸遜覺得孫皎聰慧是聰慧,但像一個讀兵書讀憨的人,對于兵法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讓陸遜很是憂心。

因此他在說上面的那番話時,言辭變得激烈了起來。

孫皎年輕氣盛,他本身心中就有點看不起陸遜。

現在接連被陸遜駁斥,到了最后陸遜的話語中已經帶著批評的意味了,這讓孫皎心中的那團火一下子蹭的漲了起來。

他拔出腰間長刀,砍在城頭上,口中恨恨地說道,

“吾為靖武校尉,而汝才是僅僅一行靖軍校尉,論軍職我比你高,再者吾乃孫家公子,身份尊貴,你豈敢多次薄視于我!”

“我今日就是要分兵去往城外高山扎營,你又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