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李老娘多么的抱怨,李梅兒的面館兒很快就裝修完畢,準備開張了。
李梅兒為了擬菜單,也是著實費了番腦筋,她們這兒是南方,喜歡吃面的人并沒有北方那么多,可有一樣本地特色的面,鄞縣這邊的人都很喜歡,就是面結面,面結就是在干豆腐皮里面包上用豬肉、嫩豆腐、蔥花、鹽、料酒拌成的餡料兒,再裹成圓柱形,用麻線系成一捆,一捆里面一般有三到四個面結。
一碗清湯面結面里,一般放一捆面結,再放上幾根碧綠新鮮的雞毛菜,最重要的自然還是湯底,清湯面結面最講究普通食材的原汁原味,而這清湯也并非真的清湯那么簡單,是滾過無數面結的高湯。用這樣的清湯做出來的面才是正宗。
李梅兒這面館便準備主打這面結面,再加上各種配菜,比如素雞、花生米、鴨血、酸豆角、鴨腸等等,各種想的到的食材都可以加在面結面中,,能讓面結面愈發的美味動人。因著這會兒正是夏天最熱的時候,李梅兒也想了幾樣消暑的涼拌菜品,有拌面、涼拌時蔬,還有一種用豆漿做成的豆漿冷面,也別有一番風味。
決定好店里主打的菜品,接下來便是最重要的廚師和伙計了,這會兒再去外頭請廚子,不知根知底的,李梅兒怕影響店里的生意,便最終還是決定用家里的掌廚裘嫂子,她在李家干了這么多年廚娘,也幫著李梅兒做了許多時興的菜肴,廚藝那定是沒的說的,光讓她在店里面煮面,那還真是有些大材小用了。
但李梅兒為了給自己的小店打響生意,便給她開了一月二兩的月俸銀子,這可比裘嫂子在李家做廚娘要高了一倍,裘嫂子自然是高高興興地答應了。
她聽說李梅兒的鋪子里還缺個伙計,便順便推薦了她的大兒子裘大。裘大今年剛滿十五歲,本也想著今年去鋪子里找份學徒的活計,如今正好李梅兒開了個食肆,那真是瞌睡來了個枕頭,立馬歡歡喜喜地過來了。
李梅兒自然也不會隨隨便便地就招人,她讓裘嫂子把他兒子領來,自己和蔣氏仔細看了,確定人品還算不錯,這才錄用了。
一切前期準備就緒,李梅兒的面館便選了一個黃道吉日開張了,名字就叫暗香面鋪,因這面館是開在書院外頭,來往都是些讀書人,這名字上頭自然是要雅一些,暗香是梅花的雅稱,正巧也應了李梅兒的名字,便取了這名兒。
開張當日,蔣山青為了給李梅兒的面館招攬生意,還專門為她做了一個開業促銷的活動,開張前三日,所有菜品一律打五折,且還弄了一個會員充值業務,在店內辦理會員卡,且充值滿一定金額,便返還同等相應金額,且會員還可享受每一季的新菜品八折嘗鮮優惠等優惠活動。反正就是加入了會員,優惠多多。
會員卡是李梅兒和蔣山青兩人一起倒騰的,在一個竹片的正面上畫了梅花,背面寫了會員的各種優惠和注意事項,做的十分jing致漂亮。李梅兒的畫和蔣山青的字都算是不錯,送出去也不算丟人。
其實這種開業促銷的活動在現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但在古代,還是鮮少見的,就那會員制度,在這會兒就是獨一份了,所以李梅兒這面館一開張,生意便空前的好。
那些一開始被優惠吸引進來的客人,吃了店內的招牌面結面后,就都被這美味給吸引了,畢竟常年累月吃著書院食堂那味道不佳的飯菜,再吃這湯鮮味美的面結面,那可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許多人都是當場辦了會員卡,且充值了不少的金額,讓面館的流水滾雪球似的增長。
李鑫知曉李梅兒開了面館,還特意送了花籃過來捧場,他因著上午有事,是讓家里的下人先送了花籃過來,他和李儉兩人是下午才到的,等到了店門口的時候,便被店外人滿為患的場面給嚇到了。
因著李梅兒這面館不大,里頭最多也就能擺下四張桌子,再加上外頭擺兩桌,一次也就能招待二十幾個客人,雖說吃面比較快,翻桌率也高,可架不住人多啊,許多學生吃了覺得好,便又叫來了同窗好友,這才一上午,店里頭便人滿為患了。
李鑫他們過來的時候,正是快到晚飯的點兒,人自然更加多。不過好在在外頭幫忙招呼客人的包子眼尖,看見了他們父子兩人,便立刻招呼了他們進來。
蔣氏知曉李鑫父子來了,也立馬從柜臺里出來迎,因著這幾日面館開張客人多,李家可以說是全家總動員地過來幫忙,蔣氏幫著在柜臺收錢,李梅兒則是幫著裘嫂子一起煮面,家里的幾個丫鬟都來了店內做臨時的伙計,除了最小的丸子被留在了家里,包子和餃子都過來了。
李鑫一走進店里,還未進門就看到一股股熱氣從店內往外冒。原來,緊挨著店門口就架著兩臺灶,上面各支起了一口鍋,一只鍋里浮滿了油豆腐、青菜和面結,另一只鍋里幾個帶鉤子的鐵絲小筐里裝滿面條,掛在鍋沿。
裘嫂子正熟練地煮著面條,李梅兒則是給面上澆著湯汁,裘大則是熱情地招呼進店的顧客,問他們需要吃些什么。
李梅兒一見到李鑫父子,便立馬打招呼,“三伯、儉大哥,你們來了,你們想吃啥,我這就給你們下。”
李鑫見李梅兒忙的滿頭大汗,自然不好再給她添麻煩,擺擺手道:“你忙你的,我跟其他客人一樣排隊就好。”
這會兒蔣氏也過來了,帶著他們父子倆說道:“我在外頭再給三伯擺個小桌吧,外頭涼快些。你們先看看菜單想想吃啥。”
李鑫便看了墻上掛著的菜牌,其實店外頭也擺了個大大的菜牌,方便那些等位的客人先想好要吃啥,一會兒等到了就能立馬點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