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三章:今之奇書!錢學森平臺!第八百九十三章:今之奇書!錢學森平臺!←→:最新網址:mayiwsk
和“繼承者聯盟”分別后,周瑞專門找來了人,將六冊封裝好的《永樂大典》妥善收好,暫時送去了當地的銀行保險柜。
而后去會議廳走了個過場,算是出席了活動。
他進去時,正是印度航天局在上門高談闊論的時候,正在大談2020大印度載人航天的宏偉計劃。
不過咱們懂的朋友都知道,這種事情嘛,計劃越遙遠,講話越大聲,計劃越臨近,聲音越細微。
比如毛熊曾經宣稱2018年載人登月,歐空局宣稱2024載人登月,美國宣稱2025年載人登火,日本宣稱2030年建立月球基地.
對比起來,印度只宣稱2020載人航天,已經算很低調了。
這還是修整過的,十年前,印度號稱兩年前載人航天.
內行人都知道,聽個響就得了,除非發言的是中國人。
下午的時候,周瑞就提前離開了酒店,進入了“西昌火箭發射基地”,他與這些人不同,這些人是來看表演的,而他則是參與“炫技”的那個。
明天中午,“錢學森平臺”將會在12點前后發射,屆時將會泱媽直播,同樣因為來了這么多國家的觀察團,這個過程也會傳播到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容不得出差錯。
否則都對不起借用的錢老名字。
發射日。
百余名各國觀察團成員,乘坐大巴,抵達了西昌火箭發射基地東南側的觀景平臺。
如果只有幾個乃至十幾個,也許可以效仿當初萬戶基地的方式,在指揮中心外開辟一個觀察室,但上百人顯然承載不下,所以航天局提前整備了一下,這處原本是給游客準備的平臺。
本身就有著絕佳的位置,幾公里外的發射塔一覽無余,還在室內樹立了一塊大屏幕和數塊小屏幕,大屏幕將會轉播泱媽的直播,小屏幕則是一些特殊機位。
現場還貼心的準備了飲品和點心,他們會提前一個多小時就抵達。
本次發射現場不對社會開放,但電視、網絡關注度卻不低,經過一年多的培養,各個媒體已經習慣了關注,并報道航天相關內容,社會參與度遠高于過往。
哈立德端著一杯紅茶,搖搖看向那巨大的發射井,忍不住感慨道:“工業.真是偉大,你能想象幾年以后,會有一枚屬于我的火箭,將‘克爾白’送入太空么?”
小薩曼微笑著強調道:“是屬于我們的火箭。”
這時,背后的大屏幕傳來了喧鬧聲,似乎是畫面終于接通了。
“GOD這是指揮室么?”
“太美了”
另一邊,整個西昌基地已經進入了備戰狀態。
經過三日的垂直總裝,“長征五號回”已經成為了完全體,佇立在發射塔內。
但今天的重頭戲,卻不在這里,而在西昌基地的指揮室中。
這處周瑞很熟悉的地方,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原本階梯教室般的布局,變成了圍繞中央,一圈圈向外擴散的圓形結構。
中心地勢最低的地方,則是一個圓形平臺,上方一個空心的圓筒形結構。
更高的地方,則是四塊朝著不同方向,向下傾斜的屏幕。
就連人員穿著也有所不同,拋棄了傳統的清一色白大褂,而變成了蔚藍色的工裝工作服,看上去精神抖擻,年輕朝氣。
這里是航天局第一個完成改造的“擬態指揮中心”。
今天也是第一次公開亮相。
這些畫面也同步的出現在了電視里,一些人發出了驚呼。
果然天下烏鴉一般黑!
還說不是攝影棚?!
而且也是直播!簡直要素齊全!
全新的,充滿科技感的指揮室內,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周瑞端坐在最中心一圈,身旁是同樣來參觀的孫嘉棟孫老,周教主在這里沒有任何固定的職務,但卻需要掌控全局,這里無人比他更懂擬態指揮、火箭、和機械平臺。
特殊情況下,他可以直接叫停或者發令。
指令長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這個位置一般男性居多,因為男性的聲音更有分辨力,緊急情況下女性的聲音容易高頻,所以她得格外優秀才會站在這里。
“啟動,擬態指揮系統!”
下一刻,指揮室中央,那個圓筒結構內,傳來了堅硬物擠壓的輕微“咯吱”聲。
緊接著,無數智能單元涌出,金屬色的“冰觸”逐漸蔓延,落在了圓形平臺上,立刻厚鋪成一個平面。
稍稍沉寂后,自行移動,聚集成了兩米多高,三號發射塔的模樣,就連周圍的避雷塔、樹木、道路,也一并模擬了出來。
因為布局的變化,每個人都離“擬態指揮”更近,看的也更清晰。
“遙測數據正常。”
“燃料灌注情況正常。”
“發射前30分鐘,啟動離塔程序”
一道道指令發出,周瑞則和身旁的孫老聊了起來。
他倆倒是一點不緊張。
孫老哈哈大笑:“好漂亮的技術,很有科學的美感。”
周瑞:“我在琉球的嘉手基地,用的也是這種圓形指揮大廳設計。”
孫老有些疑惑,想了想道:“嘉手基地?好像是一個美軍空軍基地的名字?”
周瑞咧了咧白牙:“對,就是那個,現在是我的了。”
孫老一愣,然后笑的更暢快了。
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每一樣都很順利,畢竟同款的“敬天一號”已經發射了十多回了,西昌基地的指揮團隊,只需要適應一下新的工作環境罷了。
12:18分,火箭完成離塔。
12:36分,一切數據正常,燃料加注完畢。
12:37分,擺桿擺開火箭點火
巨大的胖五,帶著一往無前的氣勢,于爆炸性的白色水蒸氣團中,一飛沖天。
觀影臺上,上百人有的戴上了墨鏡,有的手搭涼棚,感受著整個大氣都在震顫的威壓。
“長五回”的發射,壯麗而平穩,整個過程沒有任何意外發生,不知道這些國際專家里,有沒有哪些會覺得可惜。
火箭脫離視線范圍后,大家也就全神貫注的看大屏幕了,擬態指揮還在忠實的反饋著火箭的情況,包括多級分離、姿態調整、整流罩脫離,整個過場直觀可見。
甚至載荷進入軌道后,徐徐展開,復雜的機械結構自行重組的畫面,也栩栩如生。
僅僅這一手,甩掉全球航天不知道多少年。
各國專家沉默不語。
他們被驚到了
前天晚上周瑞的講話浮現在耳邊。
征服宇宙,是人類的天命。
那這天命的應照,會落在哪個文明身上呢?
又會落在哪個人身上呢?
地球近地軌道,這一年來格外熱鬧。
基本隔半個月時間,就會有人往軌道上添磚加瓦一番。
已經逐漸雄偉、大氣的南天門平臺,暫時不在這片天地,但是“軌道家族”,也迎來了新成員。
一個巨大的黑色立方體,被送到了軌道上。
它緩緩展開身形,變成了數個“榫卯”軌道單元,和“板磚”軌道連接件,然后立刻開始了重組。
機械智能之下,這些設備很成熟,在自己安裝自己。
大概十五分鐘后,“錢學森軌道科研平臺”,正式亮相。
但它又和自己的前輩有所不同,根據擬態指揮和攝像頭共同反饋出來的畫面,“錢學森平臺”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平面,而是一個上下雙層結構,看上去像是一個有厚度的扁平長方體,類似“書本”一般。
機械之書。
這種設計,是因為科研需求,一些傳感器不能隨波逐流的,被太陽一遍一遍暴曬,也有一些設備需要電磁防護。
總的來說,這種“書本型”設計,使得錢學森平臺擁有了“上中下”三個不同的層級區域。
另外,“錢學森平臺”和通體黑色的南天門不同,其上表面是黑色太陽能,但底部卻是白色涂裝,彰顯民用、開放、合作。
未來,這本厚厚的“機械之書”,還會逐漸擴大,最終像南天門一樣,成為一個龐然大物。
對了,既然是科研性質的平臺,自然要攜帶科研載荷,哪怕是第一次,也要有所彰顯。
所有結構調整完成,數據反饋全部正常之后。
錢學森平臺正中間,突然降下去一塊“板磚”的面積,片刻后,升起了一個立體的玻璃罩子。
那是一個由特殊材料打造,能夠防護部分電磁波的太空生態箱。
里面有著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水分,構建了一個微循環。
還有半顆切開了的東北大土豆子。
絕對精挑細選的那種。
既然要在太空搞科研了,那咱們就優先解決一下,全國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吧。
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本章完)
最新網址: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