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軀是沈墨領悟的第一道神通。
當年他在鴻業城修行,借助演武天命,將《上清劍法》修煉到了極致圓滿即返璞歸真層次,達到劍法通神之境,于冥冥中領悟了這道天賦神通!
這道神通的效果很是不凡,沈墨領悟這道神通后,但凡是涉及劍道方面的功法仙術,他都能迅速上手,而且施展同等層次、同等造詣的劍法武技,威能會比其他人強悍數分。
如今轉化為了特殊天命,其效果也并未發生改變。
劍軀(紫):佩戴此天命,你可獲得強悍的劍道天賦。
沈墨又消耗了數千天命點數將之擢升到了金色品質,投入百萬天命點數提升其不朽金性,而后將它從面板上剝離出來,融入了混元道果中。
至此,混元道果上多了七道金光璀璨的道紋,以及三道金光稍顯黯淡的道紋,前者是體魄、資質、運道、容貌、智慧、命格、壽元七項基礎天命所化,而后者則是血影、滴血重生和劍軀三項特殊天命所化。
「天命面板,便是通過宿主來汲取仙道,用于完善自身之道!」
沈墨以前對天命面板的本質和來由有過諸多猜測,但一直無法驗證,如今卻有了確切的答案。
天命面板就是仙道紀元之前某個紀元的大道凝聚體,而且比神道、佛道、魔道、維道、械道、巫道、血道等更加神異,可能是從未開創一個紀元,也有可能是其紀元終結后相應舊日大道一直沒有消隕,通過各個紀元歷代的天命之主,來汲取一個個紀元的大道來完善自身!
而沈墨這位異鄉人,便是仙道紀元被選中的天命之主。
他自身的所有非凡特性,諸如功法、仙術、武技、神通以及諸多大道造詣等等,都蘊含著一部分仙道規則,他一旦身死隕落,這些仙道成果就會被天命面板強行剝離、轉化為一道道特殊天命,用于完善天命大道。
特別是神通,乃修仙者將某一功法仙術修煉到極致圓滿,臻至術法通神境界后于冥冥中領悟。
相當于由術入道,觸及了三千大道本源,悟得的神通本質上是烙印于修仙者魂軀中的大道烙印,最適合轉化為特殊天命,用來完善天命面板所代表的大道!
一般的修仙者很難將功法仙術,修煉到術法通神的境界,畢竟這超出了圓滿造詣三個層次。
而天命面板將法術造詣,劃分成了初窺門徑、略有小成、登堂入室、融會貫通、登峰造極、出神入化、返璞歸真七個層次,在宿主將某一門功法修煉圓滿即融會貫通后,還能繼續向上攀升。
甚至還有演武天命輔助修行,能夠借助外物資源,以最快的速度將功法造詣提升至極致圓滿即返璞歸真層次,從而能夠讓宿主領悟更多的天賦神通,獲取更多的仙道烙印,在宿主隕落后自可進一步完善天命面板、完善其大道!
換言之,凝聚天命面板的那條舊日大道,可能最初也無比弱小。
只不過相對而言比較特殊,并沒有像其他舊日大道一樣隕滅,而后在歷代天命之主的「努力」下,用一個個紀元的大道完善自身,才變得如此強大。
若非沈墨進入了「以身合道」狀態,沒有半點情感波動,此刻他內心必然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若以此道證得大羅,日后即便仙道隕滅也與他無礙,在舊日宇宙尸骸和下一個紀元中,他依舊能擁有堪比大羅金仙的道行實力。
憂的是,一代代天命之主都身死道消了,他的證道之路恐怕沒那么簡單!
不過眼下,他已邁出了關鍵一步,要么功成證道要么生死道消,再無回頭之路。
緊接著,沈墨心念閃動,將不垢、御風、披星、噬靈、化
云、純陽火瞳、劍遁、劍中乾坤、靈心賦慧等一道道天賦神通從身上剝離,轉化為一道道特殊天命,又投入大量天命值讓它們一一晉升為金色品質,并繼續不斷提升它們的不朽金性。
之后,再將這些神通所化特殊天命,融于混元道果之中。
隨著時間的流逝,混元道果上逐漸浮現出三百多道金色道紋,繁復而玄奧,每一筆每一劃都似乎直指大道本源,互相交織流轉,構成了一幅幅神秘瑰麗的圖案,仿佛道盡了宇宙天地間的無窮至理。
若是有修仙者看到這幅光景,立馬會進入悟道狀態,要么領悟出一道道強悍神通,要么迷失于浩瀚大道之中身死道消。
而提升三百六十五道特殊天命的不朽金性,又消耗了三億六千余萬點天命值,加上之前的提升基礎天命所消耗的五億多天命值,目前天命點數還剩下三十四億一千余萬點!
混元道果不休金性的提升,沈墨道化于天命面板的速度,也隨之大幅減緩。
接下來,他并沒有嘗試剝離源自天命池的特殊天命,而是繼續將一門門功法仙術轉化的特殊天命,提升它們的不朽金性再融于混元道果。
首當其沖者,自然是主修功法《混元一氣訣》,混元道果便是此法統合諸般法術神通凝聚而成,將之轉化為特殊天命并融入道果后,自可讓道果愈發圓寰如意,減小道果因承受不住大量道紋而崩潰的幾率!
沈墨身上懷有十萬八千門功法仙術,將它們剝離并轉化為一道道特殊天命后,剩下的天命值不足以將它們的不休金性提升到極致。
因此,他準備先將推衍修煉到極致的三百六十五門法術,轉化為特殊天命并晉升至金色品質,再將它們的不朽金性提升至進無可進的程度,之后逐漸融于混元道果之中。
至于剩下的十萬余法術,則是在轉化為特殊天命后,暫時先提升至金色品質。
而在這一過程中,大量功法仙術所轉化的特殊天命跟已有特殊天命,出現了「重復」,而低品質的特殊天命又會被高品質的特殊天命所覆蓋,最終十萬八千門功法仙術包括三百六十五門返璞歸真層次的法術,總共轉化為了一萬三千多道特殊天命。
最后,有關丹符器陣方面的造詣,也被沈墨當做非凡特性剝離了出來,轉化為了一道道特殊天命。
當一道道特殊天命,所化金色道紋不斷融于混元道果,整顆道果顯得愈發神異璀璨,不朽金性也愈發濃郁,宛如一枚懸浮在石板上的金色仙果。
然而下一剎那,異變驟生。
這顆金色道果像是支撐不住如此多道紋般,瞬息分崩離析,大量道紋重新落回了石板。
混沌之中只剩下了一塊古樸石板靜靜懸浮于原處,唯有無數金色道紋流轉其上,但數息之后,古樸石板也隱去不見,仿佛沈墨和天命面板從未來過一般!
沉天界域中。
沈墨從悟道中醒來,將一件件悟道之物歸于原處,重新將不死人、赤血魔君的殘魂靈光鎮壓。
「不知本體處,證道是否順利?」
在三天前,他跟本體間的聯系就徹底斷絕了,所有記憶,都停留在了用天命值提升基礎天命不休金性的時候。
而他現在的狀態也頗為奇怪,除了沒有基礎天命的加持和無法動用特殊天命外,其他一切包括魂軀道果、法術神通等都跟之前毫無二致,這讓他不禁有些懷疑,自己是否跟白圣前輩一樣因道途分歧而分化成了一體兩面,本體與分身變成了兩個單獨存在的個體?
他不知本體那情況如何,失去了天命加持也不敢隨意通過成天界域前往舊日宇宙尸骸探查,只得做好本體已道化隕落的打算。
「啟稟師
尊,玄女前輩推算出真龍一族和佛域即將生變。她已親自趕赴域外佛國,讓我在此地等候,待師尊悟道醒來后便將此事告知于你,讓你前往龍族的征伐之路一探究竟。」
沈墨剛脫離悟道狀態,弟子錢小鳳便急匆匆趕來通稟。
「此事我已明了,你且修行去吧!」沈墨頷首示意,隨即身影消失在了沉天界域。
如今他已能夠確定,第一古佛和真龍始祖都是超脫一系的金仙,也就是推動仙庭建立的幕后黑手。
不過,投效仙庭的只有少數幾位真佛和七階真龍,前者中修為境界最高的是無面佛,后者中修為境界最高的是敖獰,剩下的佛子佛孫和萬千真龍并未進入仙庭世界將自身大道寄托其上,也沒有參與進這場劫數,更像是旁觀之人。
正因為如此,無論是佛道真仙還是七階真龍,源自他們的大道同樣化作藤蔓綁死了仙庭世界,但因為第一古佛和真龍始祖的關系,仙庭也一直沒有向他們出手,讓他們得以超然于物外。
沈墨心中猜測,第一古佛和真龍始祖是為了保存嫡系實力,不想讓自家的佛子佛孫和族人卷入這場對弈,更不想讓其他掌道大羅分食佛道真仙、七階真龍們的道果。
無論仙庭能否成功超脫,仙庭世界始終有佛修和真龍的一席之地。
倘若超脫失敗,這兩位大羅金仙也會出手保住自家門徒和族人,在下一個紀元中繼續稱宗做祖。
與此同時,成為大道藤蔓的源頭,還能從仙庭世界反向汲取宇宙本源,用來壯大自身的道行,宇內真佛和七階真龍都能受益匪淺!
不過,現在宇內超脫一系和永恒一系爭斗博弈出現了僵持,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佛修在玄黃仙界內占據了數洲之地,于域外虛空中還有一座勝過小蓬萊百倍的佛域道場,佛子佛孫數以億萬計,而其中修煉成仙的真佛也超過了一千兩百尊。
而真龍一族的勢力,雖然略遜于佛門,但七階真龍數量也不少,起碼有六百尊以上。
換言之,目前綁死仙庭世界的六千四百條大道藤蔓,其源頭有一千八百位乃是真佛和七階真龍,只要他們進入了仙庭并將自身大道寄托其上,大道藤蔓立馬會銳減到四千六百條。
而其中還有七百多條,源頭乃是楊靜沐麾下的先天神只,只要仙庭匯聚頂尖戰力,一舉將楊靜沐及其麾下神只圍殺,便可將大道藤蔓減少到四千條以下。
最后再覆滅幾個大型仙盟,斬殺或俘虜千余尊真仙,就能輕易將大道藤蔓削減至三千條以下……
屆時,仙庭世界即可擺脫藤蔓桎梏,繼續汲取玄黃宇宙本源直至成為「小仙界」超脫出去。
而宇內幸存的真仙也會因宇宙本源大幅損耗、仙道衰微,使得自身道行實力驟降,幾乎不可能渡過紀元小劫,想要活命只能投效仙庭!
楊靜沐推算出來的變故,很有可能是真佛和七階真龍,不再保持「中立」狀態,而是奉命入駐仙庭世界。
說實話,這種情況很難阻止,除非將所有真佛、七階真龍悉數鎮壓,讓他們無法進入仙庭,不得不作為真仙源頭繼續提供大道藤蔓。
而沈墨離開五龍山后,并未前往昆侖洲龍族祖地。
世間大部分堪比真仙境的七階真龍,都在征伐之路上攻殺犼天尊。
彼時仙道桎梏未曾松動,宇內真仙包括七階真龍想要提升自身道行,必須賺取天地功行,而征伐之路便在天地門戶處,亦是真龍一族的域外道場,通往玄黃宇宙和舊日宇宙尸骸的交界夾縫,除了攻殺犼天尊外還可以抵御來自天外的舊日余孽。
不過,現在大量天地門戶消失,舊日余孽堂而皇之的進入宇內,龍族的征伐之路就只剩下了打殺犼天尊這一
個目的。
數息之后,沈墨來到了一片荒涼偏僻的星域之中。
只見此地跟他當年坐鎮的天地門戶、氐土貉星宿一隅極其相似,入目一片昏暗寂寥,四處都是破滅凋零的小世界和即將熄滅的星辰殘骸,稀稀拉拉的星光無比黯淡,彌漫著死寂、衰亡的氣息。
可就在這一片死寂中,無數龍骨、龍血和龍尸殘骸靜靜地懸浮于虛空中,鋪就了一條通往天外的血肉之路。
下載本書最新的txt電子書請點擊:
本書: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