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守藏史

第一百七十九章:陽策·以國治國

最新網址:yingsx第一百七十九章:陽策·以國治國第一百七十九章:陽策·以國治國←→:

一月后——

因為風允之策,百越借道于揚粵,可敗兵而逃,其揚粵王能帶離開的,也不過是些宗室之人與忠揚粵之甲兵,少有揚粵庶民有機會跟隨其離開。

至此,揚粵與鄂國因褒響之死,之戰,止也。

楚國以全力,吞食百越之土地!

“聽說了嗎,君上正以擊敗揚粵之戰事,向天子請爵!”

“嗡嗡嗡……”

楚國街頭,一人言此,其周圍議論附和之聲,陣陣不絕也。

風允身著曲裾,內里帶絨,聞周圍之聲,也感嘆。

“楚人孺慕周禮,希望被天子承認為有禮之民,如今楚君以此機會行請爵之事,楚人難有不喜者。”

望向那些因此而喜悅,相互交談的楚人,風允笑而搖首。

另一旁的護衛項燕也眉眼喜悅,對于風允此異常之態,卻沒有發現。

“駕!”

“讓路!”

屈原縱馬,向楚君宮而去。

風允拉了拉項燕,靠至邊側,與其周圍楚人一般,讓其行。

“揚粵又不安定了。”

項燕皺眉。

揚粵被攻下,楚國全力把控,治理各地遺民,可即使無大禍,但小禍不斷也。

為此,孫叔敖派遣屈原前往揚粵坐鎮。

可即使這樣,依舊麻煩不已。

而如今,屈原又歸,怕是又遇到什么麻煩事了,不然不會親自歸來。

“這是正常的。”風允望著遠去,向楚君稟報政要的屈原,目中古波流動。

“即使是揚粵王在時,揚粵之地也有匪禍民亂,何況這國之交替之時呢?”

“這時,之前遠派在外的揚粵小官小將,都會變成之前的賊啊。”

感嘆一聲,風允就不再言。

項燕卻問。

“風子,難道就沒有辦法解決嗎?”

風允笑著。

他非楚之官吏,也非楚君幕下之賓,楚國有國相在,他有什么好商談的呢?

“萬事蹉跎,非允一人能全也,楚國有自己的智慧,不是嗎?”

風允道:“走吧,今日說好要去產紅漆之地一觀。”

“諾。”項燕無奈。

楚宮——

“君上,如今揚粵大部分城池皆被我楚占據,但不少揚粵人都攜家入山,不時騷擾,還請君上能勒令楚官,出揚粵而任事,以抵御各地之亂。”

殿內,屈原坐在席上,而其旁是國相孫叔敖,左右還有一些士大夫。

君上位于首席,望向屈原,似在思考。

他示意一旁的孫叔敖。

此時政要之事,卻是孫叔敖在掌管。

孫叔敖只是一思,就行禮道:“君上,楚國之官,方足,若是占領一城尚好,可整個揚粵……皆調官而往,恐影響楚地自身的發展。”

楚君眉頭一簇。

“我楚無人乎?”

“嗯?”

“我楚明明有這般……呃。”

楚君本想說楚國有這般多的權貴大族,可若真如此調遣,豈不與分封無異。

分封是要分封的,但絕不能全都分出去。

對此,楚君沒有越深,這政要之事,卻是他的短處。

“國相有何方法?”

楚君詢問。

孫叔敖一禮,道:“揚粵之地,多山野,少平原,不如我楚地開闊,我楚不若擇其主要而掌,其余閑之。”

“而楚地征士,待培養一番,再派遣入揚粵,擴揚粵各城。”

楚君聞之,沉吟……

“那揚粵遺民呢,遷往何處,誰來管制?”

風允的策略,為楚國減少了征戰,輕易拿下揚粵,但也留下了太多的揚粵遺民,此時有糧在手,可控一二,但不能只控而不化為楚之勞力,需一長久之計。

遷往何處?

楚地何處不比揚粵富庶,若真遷往楚地,誰會同意呢?

對此孫叔敖很清楚,在殿中的士大夫也清楚。

“君上,不若讓余前往典籍宮,與風子商議?”

聞聲,楚君冷哼。

“怎么,以國相的才智,也無計可施?”

雖是如此說,但楚君清楚,孫叔敖的才能。

其不過掌權幾月,楚國的發展,井井有條,比之此前皆要繁盛,光說那與揚粵開戰的花銷,在孫叔敖的政策下,對楚而言,都不值一提了。

可見孫叔敖的治國內政之能。

對于楚君的反問,孫叔敖搖首。

“君上,這安遺民之策,是風子出,老夫也觀閱國風子之書,依揚粵之情,布‘攻而懷柔之策’,接下此任。”

“但其國事之大,臣即使有自傲之心,但也不能自傲而行,遂希望多位智者的智慧,來擇其適合,而行國政。”

孫叔敖說畢,又看向周圍。

“諸位若有計策,可一一獻出,同商國事。”

聞言,楚君點頭,他清楚孫叔敖是一位嚴謹之人。

對此,他也沒有不耐。

掃視周圍,頷首,表明支持孫叔敖。

見此,不少人都發言而論。

其中,屈原也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楚君微詫,這想法倒與周圍人不同。

但想到屈原有學玄門,風子之書就是他抄錄的,也就釋然了。

觀世而御世。

這是屈原這段時間在揚粵觀察情況,而成的御世之策。

……待說盡之時,天色已暗。

“暫退吧,明日再論。”楚君示意孫叔敖……

而待夜間,典籍宮內——

“風子。”

“風子。”

屈原與孫叔敖,皆至典籍宮。

婢女斟茶…

“不知兩位來此是?”

“原愚鈍。”屈原先行一禮,對風允道:“在揚粵近一月,卻沒有解決揚粵亂政,此時還得來尋風子想法。”

來問策的…

風允點頭,望向一旁的孫叔敖。

孫叔敖知曉風允是直白之人,此時卻沒有屈原那般拐彎抹角。

直言揚粵此時的情況,并將今日在殿上眾人之策皆說出。

其屈原之策是為最后——

治國之士不足,可先以兵壓制,行低產之城,穩其民則可,待楚國之士出,再出馬上任……

屈原希冀望向風允,似要風允評價,但又怕風允不滿。

孫叔敖笑而說畢。

風允沉吟一番。

“治標之策,雖能解決楚國無多士之難,卻不解揚粵遺民騷擾之亂。”

聞此評價,屈原失落。

行禮道:“風子,此策是余關于風子《列國·百越》所感悟,此時學而不精,請風子責之。”

風允見之,沉吟。

“卻也可行之。”

屈原驚喜,呼出一口氣來。

風允望向孫叔敖,詢問。

“不知楚相何策?”

所有人的策都說了,但孫叔敖卻沒有說他的想法。

孫叔敖笑著。

“可將揚粵順楚之民聚一,為一地主城,讓屈大夫執政,可養為大城。”

“揚粵之地無平原,少耕作,不必立小城。”

“而多山,多銅礦,可為楚之冶煉之銅地,其民以開山鑄銅為生……我楚可供其糧,而控之,待其一家上貢之銅達標,可入楚地,為楚民也。”

簡單,明了,一勞永逸。

風允頷首,以勞而得,工作單一,卻也是固一地之民,得其生而不遷也。

此策,也有風允的影子——化揚粵之人稱為楚。

思索……或者說風允早就有了腹稿,此時只不過是在得到更多的揚粵情報后,潤色一番。

“余觀,揚粵之地確實不必多城……”

此言一出,選擇多城以待的屈原,失望垂首。

風允微微搖頭,屈原之性,還需歷練啊。

“但,揚粵之地廣,又不能只有一城……”

“不若這般,以揚粵王都為主城,以四方要道為邑,主城屯楚兵,遷來楚之貧苦之人為作,屈原以治,為軍需冶煉、鑄兵之地。”

“而四方邑……尋此時揚粵尚存,有威望之人,讓其召遺民,自行為邑;而楚控其脈,以國治國。”

“所謂楚控其脈,是為各邑不得種食,只可開山采礦為主、輔之其余,如桑蠶、織布、狩獵、毛皮之屬,楚可以糧食、楚錢換之,保證民需。”

“而遺民得楚錢,可在主城流通,和其余幾邑之人交流,亦可與楚民交流。”

“所謂以國治國……此時在揚粵作亂的,正是這群人。”

“無需監管,只需掌控其脈,聯姻羋姓之人,掌權之人就會主動學習楚人規矩,為楚而政,勒令下面的揚粵遺民們一同學楚。”

“到時遺民以楚為生,與楚無異,而再無揚粵遺民之亂,再無揚粵也。”

風允說畢,孫叔敖與屈原皆思。

其策兼容兩人之愿,既安一地之遺民亂,也借亂之手,榮一地之政要……

“妙哉,風子此策大妙也!”屈原撫掌。

倒是,只需他在主城坐鎮,去巡視、或派遣幾個小吏去監管即可,就不必尋求各地政治的人才,也能將揚粵治理。

而那些作亂的揚粵人,成為了權貴,自然會維持這個身份,甚至獻媚于楚,比之楚士還上心。

屈原笑著。

卻不見孫叔敖在沉思……

他抬眸,就對上了風允波瀾不動的雙眸。

風允對其頷首。

孫叔敖訥訥。

“此為楚與周也……”

風允的此策,若是能成,那豈不是和現在的楚國與周一般無二嗎?

楚國權貴,盡學周禮,慕周禮為上層,以求周之認可!

其獻媚姿態,與風允所預想的揚粵……一般無二啊!

孫叔敖悲戚,眉目緊鎖。

尋其解也……

身在居中,他才知曉,風允此策的絕也!

如何解?

如何解!

此時楚民因楚君請爵,皆歡騰而歌舞,民心大震,他孫叔敖敢說出,楚與周禮的真實關系,怕下一刻,就會動搖國本,民心俱裂,悲哉啊!

這時,屈原才從得一良策中冷靜些許,望向孫叔敖與風允。

其孫叔敖面露悲色,似被打擊,愣然在場。

而風允望向窗外,一片月色,似在等待…

“國相,莫非風子之策,有問題?”

孫叔敖聞聲,方從醒神,其低聲:“不,風子之策,大妙,是為治國大策,如旭日堂堂,正不可逆,陽策也。”

“長久以往,揚粵皆向楚,我楚承認其為民,則為楚民,若不承認,其心也趨楚若鶩也。”

得此答復,屈原一禮,又緊忙尋來帛書,將風允之言記錄在上。

這時,孫叔敖才趁此,小聲詢問風允。

但風允率先道:“余之觀世、處世、御世,楚相皆知,也應知曉大勢所趨,難以逆之。”

“楚國之事,何嘗不是諸國之態?”

諸國……對,除周外,諸國皆被周禮而困。

“此為大勢,余難逆之,而楚此時之勢,正為崇周禮之頂峰也,如何能行策呢?”

“可見,《周易》言,既濟卦——盛極轉衰,暫待一番,看此頂峰之后,楚國如何,再思其策吧。”

“若強行逆勢而行,恐會站在天地之對立,人族之對立。”

風允為人族之往而行,如何對立人族。

聞此,孫叔敖也嘆。

風允不欲在此時行策,他還是會告知楚君,以尋對應之策的。

“此番,叨擾了。”

孫叔敖起身,對風允行禮。

而另一邊,屈原抄錄完整,與孫叔敖一般,向風允告辭。

如今屈原興致正盛,若此策行,他也將在一地主城,行政,為績也。

那可是一整個揚粵大國!

匆匆而來,匆匆而去。

典籍宮又陷入了冷清。

夜深,風允望向遠處……

“沈尹華先生自從于曾國歸來,就不曾再奏響琴音了。”

沈尹華,一位在楚國權貴專政下的悲催者。

想起孫叔敖,比之沈尹華的氏族還差,卻為楚相。

“看來楚君也發現了楚之權貴專政的弊端,遂尋求一位非大族之人為重職,以平衡楚之權貴。”

“孫叔敖先生,就是這位平衡之人,而如沈尹華先生…就是楚君探明,認為不夠其能為平衡之人。”

思畢,風允對此時楚國的君主,倒是感嘆。

其有識人之明,任人之心,君王之決,統兵之力啊……

“楚在其手,若不興盛,才是枉然,但人無完人,其不足為何?”

風允暗思。

若是之前,他不會特意在一個人身上尋找缺點,但經過百越王一役,他不得不尋。

百越王死前遺策,感觸太大……

此時,百越國,城墻之上——

二長老攜帶情報而來。

“王,揚粵王攻下艾國房邑,改艾為后商!”

后商?

“呵,后商……這揚粵王,有這樣的智慧?”

黎月高居在百越城,城墻之上,柔柔地遙望西方的星空。

“送五千石稻米,十車兵甲入后商國,為禮……”

一旁的二長老一驚。

“王,半月前揚粵王攜遺民逃亡向艾,我百越已贈了五千石米,十車兵甲,加之借道,已經償還當初之恩情,甚至有余啊!”

黎月目光轉冷,漠然一笑。

“寡人,就是要讓后商欠我百越人情,讓后商之人,銘記在心……之后若是后商有求……再求,除戰事外,允而宣之,讓其國民,以我百越為尊。”

二長老還欲說,但黎月抬手而止,再留戀地看一眼西方的夜空。

她道:“二長老,您還是多思考,如何南下,攻打南越,讓其皆以百越為尊得好,莫在此小事上費神了。”

“噠噠噠……”

清冷的夜下,黎月離去,其身后內侍跟隨,甲兵護衛,下城墻,巨大的猛獸戰車為坐騎,行向王宮。

戰車華蓋。

月光斜照卻不見其目。

只聞淡淡風聲中:“你讓我借道,我借道了,我會證明借道的好處。”

“你讓我南征,我也會證明南征是百越崛起的契機,是正確的。”

(本章完)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