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

感謝(非完結感言)

感謝(非完結感言)_晉末長劍_穿越小說_筆尖中文

感謝(非完結感言)

感謝(非完結感言)

隨便說幾句。

前陣子僥幸被評為大神,按照規矩呢,要發表下感謝的,只不過我一直拖拖拉拉,工作上也忙,到現在都沒寫。

于是今天寫一下:感謝起點,感謝編輯,感謝讀者,這是對我的肯定,今后我會兢兢業業、精益求精、龍精虎猛、很有精神地繼續創作。

說完了正事,談一談別的。

聰明的讀者都看出來了,本書接近尾聲,大概在八月完稿吧,具體日子未知,因為我沒大綱,按時間軸寫到哪算哪。

這種寫法被很多人詬病,因為很多事情容易不連貫,而我又太貪,想面面俱到,故容易支離破碎,體裁搞得不像小說。

但歷史長河中,時間這個概念是繞不過去的,大部分時候是多項事件同時進行,進度有快有慢,實在糾結。

所以,下一本我嘗試優化一些寫法。不過放心,我還是會重視時間、空間概念,不會亂來。

再者,有些讀者說寫了兩本武人了,審美疲勞。

還有人說,你就不會寫打仗之外的事情,什么體制改革、商業貿易、發展經濟、外交縱橫你不會,所以才不寫。

好。說得好!

所以,為了證明我自己,下本書換個視角切入,從商業、經濟角度開始寫——如果等不及,可以看看免費的《穿越1630》,那本書里體制改革、殖民貿易、航海外交、產業發展的內容才是主流。

或許有人會問,你這本晉末和上一本唐末為什么不多寫寫這些內容呢?

很簡單,我拉不下臉。

晉末連貨幣都不足,經濟搞出花來又能到什么程度呢?唐末雖然商業大發展了,但還是不夠。

一言以蔽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水平都不支持這么做,你頂多開個頭,淺嘗輒止,為后代留下種子,如此而已。

第二個原因是我這個人喜歡用直觀的數字、小人物的生活、風氣的變遷來描述整個社會的變化。

尤其是第一點:數字。比如,財政收入是多少?分門別類的話,這個稅是多少,那個稅是多少,這個開支多少,那個開支多少?

一定要直觀,要有數據支撐,而這個數據還不能胡謅,得有依據。

依據在哪里?當時的資料。很遺憾,唐末資料較少,晉末資料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社會上出版的有關這時期的書籍,往往也大而泛之,空洞無比。

比如一個家族,其成員、部曲、奴婢的衣食住行,書上只有他們吃什么、穿什么,但具體數量呢。沒有。

本書中的模型,都是我用隋唐時的用度結合此時的實際情況,倒推、修改而來的。

最近寫的高昌國的資料,數據為什么多了起來?因為吐魯番出土了大量文書啊。

當地氣候干燥,文字無論記在哪種材料上,都容易保存很長時間,所以出土了很多資料,為后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素材——研究唐史的,必然繞不開吐魯番文書,很多唐代中原習俗細節是靠吐魯番文書推斷而來的,注意,是細節。

資料真正多起來,其實要到兩宋了,更準確地說是南宋,因為北宋時期資料還是不夠豐富。

而南宋被滅后,因為江南大部分地區是和平接收,因此資料被大量保存下來。

到了元代,生產力大發展,資料更多,包括各種民間筆記。

明清兩朝進一步增多,甚至有些原始、基礎材料(各種檔籍)都保存了下來。

所以,下一本書我寫元明清三朝,具體什么時候暫不透露。

我已經買了幾十本書了,電子版紙質版都有。上班路上用耳機聽電子版,到家后再看紙質版,加深印象。

一類事情,比如政治、軍事或商業、文化方面,我會盡量找兩本書對照著看。

很神奇對吧?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解讀角度,給人的印象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所以兼聽則明。

讀書也是我學習的過程。

我過往的一些印象,慢慢被推翻了。

有些只了解大概的內容,豐富細節了。

有些原本認定是這個形象的人,發現他還有另一面了——這倒不出乎我意料,因為人是復雜的,將其簡單化就是偷懶了。

人在不同年齡段,想法會改變,比如經典的屠龍者終成惡龍之類,太多了。

寫了《晚唐浮生》、《晉末長劍》兩本書,在讀者老爺們的支持之下,我也賺了不少,再次感謝。

所以,下一本我會秉持公正的態度,不吹不黑,對于歷史人物,好的地方會寫,黑點也不會隱瞞。

我知道這樣可能兩面不討好,歷史人物的粉絲和黑粉一起打我、罵我,兩頭不是人……

但我就是這樣的漢子,難道看待人物不應該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嗎?

英雄,他也可能當過小丑,人是復雜的,時也,勢也,命也。

沒有人是完美的,何況封建時代的人物。

就這么多吧。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