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定下,李益書寫在冊。
“還有一樁事你需知曉,凡公文,皆用印。你尚需準備一方押印,備好后需去縣里、鄉里留印存檔。以后上傳公文都需留印,以作憑信。重要公文,縣鄉皆需比對無誤,方驗為真。”
“不知押印有哪些規制?”趙禎問道。
李益喝了口茶道:“今日造冊只余西側五里一處莊子,到也不急去。后面尚有戶房書吏郜峰帶人核查,厘定田畝。我等四人差事快些,便在此處等他一等,兼則消暑。且與你說幾句。
癸辛雜識載:古人押字,謂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韋陟五朵云是也。
押印也稱“押記”、“花押”、“押”,雖種類繁多,然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曰楷書押印,二曰單花押印,三曰楷花押印,四曰八思巴文押印,五曰圖形押印。
押印不拘于篆書,各類文字乃至圖案皆可入印。其中姓押最為常見,多為姓為漢字,名花押,或姓為番邦文字,名花押,也有少量古文字者。”
說著從腰里拿出自己的押印,遞給趙禎看了看。
“至于規制,并無確切要求,可刻姓名、肖形、圖案,印多以青銅、黃銅鑄成,也可用石、象牙、牛角、木材等制成,至于大夫則多用玉,押印形制因身份而不同。然亦無逾制之說,全憑個人喜好。只一點要注意,材質必要經久耐用,一經更換,縣、鄉皆要重新登記。
至于形狀,也無定制。多方形,圓形。我還見過動物形,多以鳥形、魚形為主,植物形,多見蓮花、菊花形,器物形多以枇杷形為主。大小則不宜過大,以使用方便為宜。”
說話間,小廝捧上果盤,眾人吃了一回。撤下果盤,又奉上茶水,喝罷,李益提出告辭。趙禎將出十兩一錠大銀兩個送與李益、胡春,又將出銀五兩赍王義王禮兩個公人。
四人稍一推辭,也就順勢收下。臨出門李益扯住趙禎,附耳低言說道:“這后邊來的戶房書吏郜峰,乃是王室庶支子弟,不甚得志,今次得了個厘定田畝的差事,你若有些錢財人情與他,自有些好處與你。”說罷,自去了。
趙禎聽了,哪敢遲疑,騎上海騮馬,直奔城里趙進處,說明情況,拿了五十兩蒜條金,馬不停蹄回返百柳村。
喘息方定,村口等候的小廝來報,遠遠見著五、七個公人向莊上來。
趙禎出來接著,請到后堂,敘禮罷。一面安排酒食管待跟來的軍士,一面請郜峰吃些水果茶食。莊上自有時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棗、柿、栗之類,魚、肉、鵝、雞品物,不必細說。
席上拿出一包金子,用帕子包著,推給郜峰。“上官,若有方便,萬望周全方便。”郜峰把來帕子看了看,把手一掂,心里有數。拽起褶子前襟,一帕子物事都放進招文袋。
郜峰道:“前頭李益應說與你,此次厘定土地,乃是國主下的令,只為統計清楚人口,土地。這卻做不得假。你此處劃歸綠柳鄉,以后亭長還要來測。那亭長郜鵠乃是國主一脈,職業是官吏,因此得了個亭長職司,性好食魚,將來拜見,你也好有的放矢。“
”再說到厘定土地,土地面積卻做不得假,無外乎方田法、經界法和推排法三法,方田法與經界法主要是對土地面積的清理,推排法主要是對原圖冊進行校正,即依照原有的地籍圖冊,逐一校對,使之與現實相符,是一種地籍圖冊校正辦法。待我等造好魚鱗冊,亭長領人校正。以此做不得假。“
吃了一口茶,郜峰接著說道:”本不能說與保正,只是見保正疏財仗義,只有一項,能周全保正。除去耕地,莊子周邊若有小些的山川湖泊,也能劃到莊子上。日后也無甚地稅。”
趙禎聽后大喜,殷勤相待,一時賓主盡歡。
食罷,眾人一發出的莊子,先測定了田地,公人在郜峰示意下,又對周邊山林,小溪,草甸,岡子一一測量,打上界石。登記造冊了計有3300畝,兩處林子,三處小溪,四座岡子并一處水泊,別的不說,內里有兩處最值得說道,水泊周邊有一處300余畝草甸,不費大力氣就能開作水田,再有一處岡子,400余畝大小,岡子下環繞一道溪流,取水甚是方便,也能開作良田。
魚鱗冊造好,趙禎當即就村口筵席,把盞送別。又拿出十余兩散碎銀錢,分與眾公人。一時賓主盡歡,無一人不說趙禎好的。
由是趙禎仗義疏財之名,聞于鄉里。
此是后話。
且說郜峰走后,趙禎喜不自勝,安排好后續事宜,打馬去城里趙進處,備說詳細。一時一家人盡皆歡喜,當晚飲酒至半夜方散。次日,又辦筵宴慶會。
這日,趙禎習武罷,趙進招趙禎于前廳說話。
“二郎,如今你已十八了,又覺醒成了職業者。分戶另過,亦是一家之主。如今家業好生興旺,又入得公職,一里之長。幻世界又是潛力無限,也當早早考慮婚事。書儀.婚儀云:古禮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然則古人之娶,未必皆三十也。……今令文,凡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聽婚嫁,蓋以世俗早婚之弊不可猝革,又或孤弱,無人可依,故順人情立此制,使不麗于刑耳。若欲參古今之道,酌禮令之中,順天地之理,合人情之宜,則若此之說當矣。你可有心儀之人?”
“父親,我自束發讀書,日夜勤練武藝,一心覺醒成為職業者,以此并無在意男女之事。”
“雖說此律對職業者松泛些,然亦不可久拖,你若真個無心儀之人,這幾日就要讓你母親、二娘、大嫂左右相看,亦要做媒的婆子處留意,若有合適人家,伱休要推辭。”
趙禎紅了臉,道:“父親,此事容后,再有不足一月便要完業出師,到時再議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