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同路第55章同路
袁松之再次拿起紙,又仔細讀了第一首詩,連連搖頭,“明天就讓林凡來我這。”
不就是畫么,誰沒有嗎?
袁松之除了喜歡詩詞,也很喜歡書法繪畫,他創作的畫作非常之多,不比慧明少。
可以給別人題詩,就要給自己的老師題詩。
袁老爺子有看向第二首詩,“這首詩是在哪里抄謄抄的。
“寶元寺竹林的后墻上。”
寶元寺的竹林和那面后墻袁松之都非常熟悉,那片竹林長的很好,而那面墻上被題了很多詩,有是春風得意之人,有的是落魄不得志之人,但他們寫的詩無一例外都是在贊譽竹子的同時又把自己比作竹子,夸一夸自己。
袁松之當然知道,并不是所有人真的都品行高尚,他們里的絕大多數都是自以為而已。
林凡這首詩很明顯并不是再嘲諷竹子,而是在嘲諷那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文人們。
有趣,著實有趣。
“父親,您覺得這個林凡如何?”
袁弘義本人非常欣賞林凡,不然也不會提前押寶林凡,招他當女婿。
但是他以前欣賞林凡是因為他的睿智,在斷案時展現的水平,和謙遜識大體的態度,還有最重要的就是文才,有學識有文才再悉心調教前途一片大好。
一旦科考高中,再利用他的關系,林凡平步青云是遲早的事,關鍵林凡此刻還失去記憶,曾經的一切都不記得,背景干凈,家庭成員簡單,好拿捏。
袁弘義雖然在官場上算是中正不阿,但也想培養自己的勢力,他還不到四十歲,絕不會在榮州刺史的位置久待。他就一個女兒,以后女婿如果在官場上有所建樹,就是他最大的助力。
袁弘義被貶出京城明面上是他不結黨營私,得罪了權力集團,其實就是被排擠出來了。他確實不愿與奸惡之徒為伍,但并不是不想得到權利。
可他對林凡的全部印象還是在他寫《嘲竹》之前,好拿捏這個評價也是在這之前。
無論嘲竹是真的罵竹子,還是罵用竹子自喻人,都足以證明,林凡的不趨炎附勢的個性,而且個性非常突出,敢在寶元寺的墻上公然罵人,還敢署名。這怎么看都不是好拿捏的性格。
袁弘義甚至覺得以前林凡表現出來的溫和謙遜都是裝的。
不過,盡管如此,袁弘義反而對林凡更感興趣了。
把林凡拉到自己身邊,不只是招婿這一條路。
既然林凡已經是父親的學生,名義上就是自己的師弟,在外人看來已經是現在一隊了。
所以他很想知道父親對待林凡的態度。
袁松之捋了捋胡子,“為父有些遺憾,為何沒有早些收林凡為徒。”
這是袁松之的心里話,如果早一點認識林凡,并將他收入門下,林凡現在的年齡應該都已經是狀元了。
自從袁松之收林凡為徒后,給他布置了很多作業,說是作業其實就是需要看完背誦下來的內容。
因為林凡失憶了,別人寒窗苦讀十年八年的內容,他需要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全都補齊,功課非常繁重。
林凡確實有詩才,但是科考又不僅僅有詩詞這一項考試,所以林凡要補的內容非常多。
袁松之就是看重林凡的詩才收他為徒的,本來也沒有對這次鄉試抱太大希望。
別人讀了十年的內容,怎么可能有人在一個月時間內熟讀背誦?
事實就是,可能。
袁松之起初只是嘴上嚴苛,將家里的書一摞一摞的讓林凡帶回去,讓他熟讀背誦,第二天他就要檢查。
以前袁松之也是這樣教導學生的,先把壓力給到位,逼著學生全力以赴的完成,實在沒完成的,袁松之也不會太嚴苛,最多斥責。
他本想也只是這般對待林凡。
袁松之知道自己留的作業,林凡是不可能完成的,正常人都不能。
可林凡不正常。
第二天,林凡抱著書又回來了。
袁松之都已經想好了斥責的話,肯定是不能像其他學生那般嚴厲的,林凡可是他好不容易收來的學苗。
可讓他驚掉下巴的事情發生了。
林凡全都背下來了。
全部。
這些別人需要數月才能背下來的內容,林凡竟然用了一天一夜就背下來了。
雖然袁松之不會讓林凡完整的將幾本書全都一字不落的背誦,但他會隨意挑選書中內容考察。
一共二十題,林凡全部答對。
這些題目,曾經跟他拍著胸脯說能夠完整背全書的學生都不曾全部作對,可是林凡竟然就這么逆天的全都做對了。
別說林凡是失憶了,就算是沒有失憶,記憶力都超乎常人。
如果這一次只是巧合,那接連幾日袁松之都是用同樣的方法考察林凡,他都同第一天一樣,全部將題目作對。
袁松之突然就嘆息自己沒有早一點認識林凡了。
林凡是他教導過的所有學生中最聰慧的一個,甚至超過了拜在他門下的狀元郎。
所以袁松之才對林凡的這次鄉試抱有非常大的期待。
袁松之一直覺得自己看人很準,一個晚輩的性格品行,他看上一眼,聊上幾句就大概知道個一二。
唯獨對林凡看不透猜不透。
袁松之甚至覺得林凡的性格過于溫吞,沒有個性,對待任何人都是彬彬有禮,謙遜低調,反而沒有了自己的特點。
剛剛看了林凡嘲諷竹子和文人的那首詩,心里不但沒有覺得有任何不妥,反而很高興。
這證明,林凡也是個有血性有個性的人,起碼是心中不爽就可以直接罵回去的人。
袁老爺子也更加喜歡林凡了。
“父親覺得林凡可否與我們同路?”袁宏義充滿深意的說道。
“京城有消息了?”袁松之眉心微蹙,他知道兒子不會無緣無故問這樣一句話。
袁宏義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他雖然人離開了京城,但京城依然有能說的上話的朋友和同僚。
袁松之思索片刻,“師生情誼恐怕不夠。”
“您的意思?”
“等鄉試結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