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心思,弘歷實在想不明白,
“皇額娘,為何您一定要跟兒臣的意見相左?難道只有為難玉珊,您才能開心?別的母親都希望兒子一家和睦,您卻偏要鬧騰,不顧兒臣的態度,只在乎您自己的想法。”
太后當即否認,正色澄清,“哀家的確討厭蘇氏,但哀家做出這樣的決定并非因為個人恩怨,而是以宮規家法為基準。
當年齊太妃生了三個兒子,進宮之后也只是給了個妃位而已。需知貴妃的擇選尤為慎重,高氏明顯比蘇氏更有優勢。”
“高氏所謂的優勢在于她有個好父親,可她沒有孩子,于后代傳承無功,單憑這一點,她根本無法跟玉珊相提并論!”
太后想當然的道:“孩子終歸會有的,只要你肯給她機會。”
機會是不可能給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弘歷連做戲都懶得,冷然反駁,“那是兒臣的私事,無需皇額娘您來操持。”
此番言論激得太后怒拍桌案,揚聲嗤道:“皇帝身屬家國,并無私事可言,你的一言一行皆與江山社稷息息相關,絕不可一意孤行。”
“她沒本事俘獲兒臣的目光,那是她自己的問題!”
太后說一句,他便駁一句,氣得太后火冒三丈,無話可說,干脆轉了話頭,
“這事兒容后再提,當務之急是給后宮的女人晉位份。朝臣們都在看著呢!你遲遲不頒布詔書,他們定會在背后議論紛紛,哀家已經退了一步,給蘇氏往前進了一位,你也該退一步,趕緊解決這件事,專注朝政才是正事。”
實則回去之后,弘歷也曾仔細思量過,現在給玉珊貴妃之位,的確難以服眾,此乃他的私心,說到底還是于禮不合,他沒有正當的理由,首先家世這一關就過不了,必須得繼續籌謀。
太后所說的妃位,至少有養孩子的資格,思量再三,弘歷開口道:
“玉珊為妃也可,但兒臣有個條件,高氏不能晉貴妃,只晉妃位,皇額娘肯答應,兒臣便無意見。”
除卻妤瑛是正室,無可更改之外,其他的女人,休想越到蘇玉珊頭上,這是弘歷的底線!
兒子已經將條件開了出來,太后沒有選擇的余地,若再拒絕,這事兒又要耽擱,無奈之下,太后只得應下,隨即命人更改詔書。
許諾玉珊的事沒能做到,弘歷只覺愧對于她,特地去了趟咸福宮,事先與她講明。
蘇玉珊并未生氣,這樣的結果,她沒什么意見,“只要還能自個兒撫養孩子就好,貴妃的位置確實太高了,不太適合我。”
“怎就不適合?”在弘歷看來,只有蘇玉珊能擔得起貴妃之位,“我沒能給你正妻的位置,至少也得封你為貴妃。”
蘇玉珊柔柔一笑,主動摟住他,依偎在他懷中,軟聲道:
“可你才登基,有太多的事需要處理,晉位一事往后再論,眼下先這么著吧!省得太后又視我為眼中釘。”
她越是這般為他著想,弘歷越覺得對不住她,緊擁著她輕聲道:“這只是下詔書,孝期之內不能行冊封禮,必須等到孝期結束才可以。”
一般守孝是三年,“也就是三年之后?”
弘歷糾正道:“孝期是二十七個月,兩年多,在這兩年之內,我會想辦法,爭取在正式冊封之際,再給你晉一位。”
單是妃位,弘歷并不滿意,他還會繼續為她鋪路,蘇玉珊閉眸點了點頭,
“怎樣都好,你安排便是。”
在晉位一事上,她始終處于被動,有話語權的是弘歷和太后,所以她不摻和,交給弘歷去解決即可。
母子二人各退一步,晉位詔書便可頒布了。
妤瑛順理成章的被冊封為皇后,蘇玉珊一直以為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直至進宮之后,她才曉得,原來坤寧宮只是為了舉行典禮和祭祀的場合。
帝后大婚時會在坤寧宮舉行婚儀,然而弘歷登基之前就已經成了婚,如今這坤寧宮只供薩滿祭祀,并不住人。
妤瑛選擇了長春宮,只因她和弘歷在圓明園的居所是長春仙館,她喜歡長春二字,寓意著生機,是以不意再更換。
藍容被封為嫻妃,居于咸福宮,蘇玉珊被封為純妃,弘歷特地讓她從咸福宮搬出來,居于景仁宮。
景仁宮本是太后居住過的寢宮,如今太后要搬至慈寧宮,景仁宮便空了出來,太后本打算讓高琇雯住在景仁宮,孰料弘歷居然先將蘇玉珊給安置在那兒。
高琇雯只能住在隔壁的鐘粹宮,住哪兒皆可,高琇雯不在乎,但這位份她卻是在乎的。
太后一早就打過招呼,許她貴妃之位,如今詔書上卻寫著榮妃,高琇雯不禁在想,究竟是太后在空口許諾,還是皇上不肯給她貴妃之位?
真正的答案,她不得而知,也不能去問太后,只能黯然接受這結果。
她是想著前路還長,只要能博得太后的歡心,往后肯定還有晉位的機會。
西嵐和陳格格既不得寵,也沒家世,皆被封為常在。好在西嵐心大,陳氏淡然,皆不在乎位份,在她們看來,只要能有個容身之所即可。
至于金敏靖,她雖已不在,卻始終是弘歷的女人,太后的意思是,給她追封一個位份,弘歷念及金敏靖背叛他一事,不愿給她任何位份,太后只道不妥,
“那件事外人不知曉,你若不追封她,肯定會惹人非議,反正她人也沒了,給個位份只是為了皇室顏面而已。”
后來弘歷跟玉珊商議此事,玉珊無甚意見,人已死,仇怨為該就此了結,身后之名,意義不大,是以她不干涉。
最終弘歷答應追封金敏靖為嘉貴人,至于富察格格,弘歷已然登基,再將她關在別院于禮不合,于是弘歷將她接進宮里,隨意給了個常在的位份,繼續軟禁起來。
定罷位份,太后這才安下心來,移居慈寧宮。
得閑時,弘歷去往景仁宮,看望蘇玉珊,閑聊起此事,“你可知我為何要選此地作為你的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