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醫出獄

第1391章 祭臺石

神醫出獄第1391章祭臺石_sjwx

第1391章祭臺石

第1391章祭臺石

離開孔雀壩時,傣族大叔幫他們找了艘更大的竹筏,足夠七八個人并排坐下。

撐筏的是玉罕的表哥巖光,一個皮膚黝黑的傣族青年,笑起來露出兩排白牙,手里的竹篙有成年人胳膊粗。

“到月亮灣要走兩天,中途要過三道灘,水急,你們坐穩點。”

巖光用竹篙在岸邊一點,竹筏緩緩駛離碼頭。

“三道灘?危險嗎?”

葉晨欣下意識地抓緊軒轅坤的胳膊,他的氣色好了不少,已經能自己坐穩,但葉晨欣還是習慣性地護著他。

“不危險,我表哥是‘水上飛’,再急的灘也能撐過去。”

玉罕坐在筏頭,雙腳伸進江水里,蕩起一圈圈漣漪。

巖光被夸得有點不好意思,撓撓頭:“玉罕就會吹牛,不過你們放心,有我在,保準平安。”

竹筏逆流而上,瀾滄江的水比下游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鵝卵石和偶爾游過的小魚。

火女學著玉罕的樣子,把腳伸進水里,冰涼的江水讓她舒服地瞇起眼睛:“比空調還涼快!”

“小心被魚咬腳趾頭。”

阿吉嚇唬她,手里拿著根樹枝,假裝在釣魚。

“魚才不咬我呢!”

火女得意地晃了晃腳:“我身上有火,它們怕燙。”

趙琰坐在筏尾,手里把玩著那個青銅鈴鐺。

陽光透過鈴鐺的鏤空花紋,在竹席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像極了蚩尤骨上的古歌符號。

他輕輕晃動鈴鐺,清脆的響聲隨著江風飄散,竟引得遠處的水鳥跟著鳴叫,像是在回應。

“這鈴鐺確實不一般!”

張雪湊過來看了看:“你覺得……它真能指引蚩尤骨的位置?”

“不好說!”

趙琰搖了搖頭:“但它和水有關,月亮灣又是瀾滄江的拐彎處,水流回旋,很可能藏著秘密。”

“不管藏著什么,先享受這江風再說。”

“這魚叫「巴扎」,瀾滄江特有的,刺少肉嫩。”

蘇海燕遞給趙琰一塊烤魚,是早上從集市買的,用香茅草捆著,烤得外焦里嫩。

趙琰咬了一口,魚肉帶著淡淡的草香,確實鮮美:“比城里的烤魚好吃多了。”

“那是自然!”

巖光接過話茬:“我們傣族吃魚,講究現捕現烤,從江里撈上來,用香茅草一捆,火上一烤,不用放調料就香得很。”

他說著,突然把竹篙往水里一插,手腕一翻,竟提上來一條巴掌大的魚,銀閃閃的,在陽光下蹦跳。

“厲害!”

火女拍著手叫好:“她表哥,你教教我!”

巖光笑著把魚扔進竹筏上的小竹簍:“這要力氣和巧勁,你這小胳膊小腿的,怕是學不會。”

一路說說笑笑,竹筏很快到了第一道灘。

這里的水流確實湍急,浪花拍打著礁石,發出嘩嘩的聲響。

巖光站在筏頭,眼神專注,竹篙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左點右撥,竹筏在浪花中靈活地穿梭,避開了所有礁石。

“抓穩了!”

巖光喊了一聲,竹筏順著一道水流的縫隙沖過灘頭,激起的水花濺了大家一身,引得火女和玉罕尖叫著大笑。

過了灘,水流平緩下來。岸邊出現一片茂密的橡膠林,幾個傣族婦女正在割膠,彎刀在樹干上劃出淺淺的口子,白色的膠汁順著導流槽滴進掛在樹下的陶罐里。

“這橡膠能做什么?”

火女好奇問道。

“能做輪胎、膠鞋,還能做密封圈……”

巖光解釋道:“當然,以前我們用它粘陶器,現在能賣錢,供娃娃上學。”

“你們這兒的娃娃都上學嗎?”

葉晨欣問,她注意到玉罕脖子上掛著個小小的書包,里面裝著課本和鉛筆。

“那當然!”

玉罕點點頭:“我們寨有小學,老師是從城里來的志愿者,教我們漢語和算數。”

“真好!”

葉晨欣感慨道:“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軒轅坤握住她的手,輕聲說:“等我們安定下來,也資助幾個像玉罕這樣的孩子上學,好不好?”

“好啊!”

葉晨欣笑了,眼里的光比江水還亮。

中午時分,竹筏停靠在一個叫「曼掌」的村寨。

巖光說這里的制陶很有名,是傣族的非遺手藝,正好可以歇歇腳,嘗嘗村里的竹筒飯。

曼掌村的房子還是傳統的傣家竹樓,但不少人家門口都擺著自制的陶器,花盆、水缸、陶罐,造型古樸,上面刻著簡單的花紋。

村口的大榕樹下,幾個老人正圍著一個石臼,用木槌捶打著陶土,發出咚咚的聲響。

“這是在做「慢輪制陶」。”巖

巖光指著一個旋轉的木輪:“不用機器,全靠手轉,做出的陶器透氣,裝水不餿。”

火女立刻被吸引了,湊過去想試試。

老人笑著把木槌遞給她:“慢點捶,要把陶土捶得像棉花一樣軟。”

火女拿起木槌,學著老人的樣子捶打,可她力氣沒掌握好,一槌下去,陶土濺得滿臉都是,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玉罕遞給她一塊濕布:“姐姐,這個要輕一點。”

趙琰和張雪則在一旁看老人制陶。

老人的手指粗糙卻靈活,把捶好的陶土放在慢輪上,腳輕輕一蹬,輪子就轉了起來。

他的雙手在陶土上揉捏、提拉,不一會兒,一個陶罐的雛形就出來了。

“這上面的花紋,有講究嗎?”

張雪指著老人剛刻上的波浪紋。

“是瀾滄江的水紋!”

老人慢悠悠道:“我們靠江吃江,敬水如敬神,做陶器都要刻水紋,祈求江神保佑。”

趙琰突然想起青銅鈴鐺上的圖案,從兜里掏出來:“老人家,你見過這個嗎?”

老人接過鈴鐺,瞇著眼睛看了半天,又用鼻子聞了聞:“這是「水神鈴」,以前祭祀江神的時候用的,鈴一響,江神就知道有人來祈福了。”

“那你知道,和這鈴鐺有關的祭祀,一般在什么地方舉行?”

“月亮灣的「祭臺石」。”

老人指著上游的方向:“每年傣歷新年,我們都會去那里,擺上陶罐、烤魚,還有新米,求江水平安,魚蝦滿倉。”

“祭臺石……”

趙琰若有所思:“那里是不是有什么特別的東西?”

“以前有塊大青石,上面刻著和你這鈴鐺一樣的花紋!”

老人嘆了口氣:“后來幾十年前發大水,被沖得不見了,有人說被江神收走了,有人說沉到江底了。”

趙琰和張雪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里看到了了然。

那塊大青石,很可能就是藏著第二塊蚩尤骨的地方。:sj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