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四章是非功過第二四二四章是非功過←→:sjwx
本來中原戰亂只是大明朝事的點綴,沒人真正將其當回事。
可一夜之間,中原戰亂便成為京城官場每個人心中的大患,連皇帝都接連做出安排,對于圍剿叛軍有了進一步計劃。
事不關己的陸完成為排頭兵,突然之間就要領兵出征,而陸完得到的兵馬數量少得可憐,只有兩千,更好像是一支專司負責后勤輜重的人馬。
至于之前沈溪所提讓王守仁領兵出征之事也被放到了一邊,這連王守仁自己都沒有預料到。
畢竟王守仁剛回京城擔任侍郎,對于兵部事務還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需要陸完這個老人提點,不曾想居然是陸完奉命出征,在沈溪休沐的情況下,他要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兼領兵部尚書事。
這在王守仁看來,肩上的壓力未免有些大了。
再讓王守仁做選擇的話,寧可領兵平叛,這方面他到底有一定經驗,而在處理兵部事務上,則屬于門外漢,在各方協調和用人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朱厚照調遣兵部左侍郎陸完出兵之事,在朝野引起一定波動,雖然朱厚照沒明確說這是源自于沈溪的建議,但朝中人基本知道朱厚照是在聽取沈溪的意見后才同意增兵。
至于張苑繞過內閣上呈沈溪奏疏之事,也為朝中人熱議,很多人開始將張苑跟之前的劉瑾做類比,覺得閹黨有卷土重來之勢。
謝遷聽說這件事后,不住咳嗽,這會兒身邊沒人聽他傾訴,楊廷和、楊一清等人都在忙著安排調兵以及籌備軍資等事宜,他稱病在家,感受到朝廷不受自己掌控的無力,與沈溪在家的悠然自得形成鮮明對比。
“不行,做事不能如此簡單粗暴,他們知道些什么?”謝遷說是可以放下,但其實根本就放不下,他的掌控欲很強,在家里實在是閑不住。
他想回朝辦事,但又抹不開面子,恰好謝迪過府詢問他的病情,他便將謝迪叫到書房,耳提面命,詳細安排一番。
謝迪趕緊遵命去將王守仁請了過來。
“謝閣老!”
王守仁見到謝遷時還有些拘謹,便在于他回京城后沒來拜訪謝遷,之前他投遞過拜帖,但因兵部事務繁忙,一直抽不開身登門來拜訪。
謝遷語氣淡然,問道:“伯安,你回京城多久了?”
王守仁小心翼翼地回道:“初九回來的。”
“那回來有些時日了,為何不到老夫這里來走走啊?”謝遷打量著王守仁,目光中隱隱有失望之色,“老夫對你可是寄予厚望啊。”
王守仁面色略帶慚愧,低下頭道:“晚生怕唐突了謝老,本想等熟悉兵部事務,一切走上正軌后再來探望謝老,避免謝老病情加重!”
謝遷搖頭:“你能來就好,根本就無需擔心老夫病情輕重問題……老實告訴你吧,老夫身體還算康健,遠沒到半身入黃土的時候……最近兵部怎樣了?”
雖然謝遷對朝廷的事情基本上都算了解,但還是故意裝出一副不知情的模樣,讓王守仁說明。
王守仁趕緊把自己了解的情況跟謝遷說明,連朝廷安排陸完領兵之事也沒落下,謝遷皺眉道:“你回朝沒幾日,就要以侍郎行尚書事,能行嗎?”
王守仁趕緊表態:“晚生必當盡力而為。”
“若是能力不行,光盡力可沒用。”
謝遷說話毫不客氣,等出口后才察覺這么說不合適,大有指責王守仁能力不行之意,連忙改口,“當然,伯安你是有能力的,所以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若事情實在難以解決,還可以去問之厚,你們是同年,關系應該不錯……”
王守仁本可以說自己去拜訪沈溪的事,但一想到謝遷或許會介意,所以干脆避開這個敏感話題,恭敬領命:“謝老提醒得是。”
謝遷再道:“之厚如今也在家中養病,不過以他的年歲,身體不應有大礙……在這種危急關頭,他應該勇敢地承擔起重任,盡心盡力幫助朝廷平叛……到底他不是孩子了。”
王守仁大概聽明白謝遷的意思,心想:“謝老之意,莫非是想讓我去勸說之厚早些回朝?”
回到京城后,關于沈溪跟謝遷之間的芥蒂,王守仁已調查清楚,自然知道之前謝遷對沈溪的打壓,明白謝遷跟沈溪之間的癥結所在。
謝遷有些感慨地說道:“其實之厚領兵出征最好不過,他多次擔任督撫用兵,又總攬對韃靼戰事,南征北討未嘗敗績,雖然我們不能用過往的成績定義將來,但總歸他治軍還是拿得出手的,軍事方面的安排,你可以多聽聽他的意見。”
“是。”
王守仁又趕緊應聲,心里卻在想:“之厚身為兵部尚書,本來兵部事務就該聽從他的命令,還用得著謝閣老你單獨提醒?謝閣老莫不是抹不開面子,想借我的口跟之厚交待一些事吧?”
想到這里,王守仁道:“謝老,之厚因跟陛下在一些事上產生矛盾,才未回朝,這會兒讓他直接插手兵部事務似乎也不合適……不知您老對他有何交待,晚生可以一并告知他。”
謝遷對于王守仁的“覺悟”非常滿意,點了點頭道:“你去跟他說,老夫不會強迫他做不愿意做的事,當下形勢僅靠他一人也不妥,讓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匡扶社稷上,別想著跟陛下犯擰,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
王守仁心想:“之厚稱病沒回朝當差,謝閣老也一樣,現在謝閣老要讓之厚回朝,大概意思是謝老自己也想回朝……但謝老是心病,跟陛下間有芥蒂,那就是想讓之厚從中斡旋,讓事情可以圓滿解決?”
王守仁嘆了口氣,道:“謝老一心為朝廷,晚生素來佩服,之厚對謝老您的貢獻也非常贊許,想來會上疏陛下,讓陛下多來謝老這里問策才是。”
謝遷心高氣傲:“老夫可沒有這層意思,只是想為朝廷盡一點綿薄之力罷了。”
聽到謝遷的話,王守仁徹底明白是怎么回事,趕緊行禮:“那晚生這就去找之厚談談,謝老您多休息,有事的話知會一聲便可。”
謝遷想回朝,卻抹不開面子,想要靠旁人幫忙斡旋。
王守仁將這層意思告知沈溪也無用,沈溪自己沒心思回朝,甚至有撂挑子的打算。
不過出于對謝遷這個長輩的尊重,沈溪還是上了一道奏疏,陳述謝遷早日回朝對穩定大局的重要性,他知道這奏疏會被張苑壓下,卻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手段,聽之任之。
謝遷自己把跟皇帝的關系給搞僵,怪不得旁人!
有關朝廷出兵的問題,沈溪沒有多關心,因為朱厚照一直都沒給他機會。
幾天下來,府上平安無事,沈溪把中原各地情報詳細歸納匯總一下,總結叛亂前因后果以及進程,驚訝地發現很多情況跟歷史記載有諸多相似。
“我做了那么多事情,歷史依然沿著既定的走向發展,我這個小蝴蝶到底能做什么?”沈溪心中多少有些頹喪,“若再過幾年,朝廷局勢穩定下來,我的存在價值只會更低……皇帝對我的猜忌愈發明顯,兔死狗烹乃是君臣長久相處的不變法則。”
沈溪接連上了幾道表章,全都涉及軍機,至于朱厚照是否能看進去,對他而言不是很緊要,他只是盡自己臣子的義務。
二月十五,陸完領兵出京,雖然統領的兵馬很少,但沈溪卻確信陸完有能力平息叛亂,心情放松不少。
二月十七。
李鐩過來跟沈溪匯報造船進程,期間談到陸完出兵之事,言語中非常感慨:“陛下只從京畿周邊調撥兩千步騎隨陸侍郎出征,如此要抵擋數萬叛軍,恐怕有些困難,最后非得之厚你親自出馬不可。”
之前李鐩等人都刻意避免提及有關沈溪領兵之事,但如今中原叛亂鬧得滿城風雨,漸漸也不再避諱。
就算跟沈溪關系不錯的官員,也都在思索是否該促成沈溪出山,好像平息匪亂非沈溪領兵不可。
沈溪對此一笑了之,語氣淡然:“陸侍郎胸有雄韜,他領兵的話定能旗開得勝,絕非平庸之輩可比。”
沈溪的話,如同大預言術一般。
二月二十四這天一早,順天府奏報,陸完領軍跟叛軍一部在得勝淀以北地區交兵,陸完以兩千親軍配合地方不到兩千衛所兵馬,將叛軍一萬余眾殺退,隨后又在追擊中殲滅亂軍五千余人,戰果驚人,斬首兩千,俘虜近萬。
消息傳來,滿朝震驚。
本都以為只有沈溪領兵才能取得豐碩戰果,不想陸完也能取得,而且還是在出征不到十天的情況下。
隨著陸完將叛軍先鋒擊敗,游弋在文安與大城一線的叛軍主力士氣大跌,向東南方潰退,再也無法威脅京畿之地,霸州威脅隨之解除。
張苑于當日下午將消息奏稟朱厚照。
雖然此時朱厚照每天都在宮里過夜,但還是折騰得厲害,尤其是宮市修好后,朱厚照夜夜笙歌,甚至將大婚之事都拋諸腦后,宮外的女人,包括花妃和麗妃都被他不止一次帶進宮里,不過都沒有安排固定居所,次日會派人送回豹房。
朱厚照在納豹房女人進宮之事上并不那么熱心,顯然不想履行之前對花妃和麗妃的承諾。
“……陛下,沈大人舉薦的這位陸侍郎,領兵作戰確實有一套,才幾天工夫就取得一場輝煌大捷,這下京城威脅暫時得以解除,聽說叛軍主力受損嚴重,已退到運河以東,之前派出的兩路人馬主動配合,對叛軍形成合圍之勢……”
張苑很高興,覺得這是表功的大好時機,就算陸完不是自己舉薦的人,功勞落不到他身上,但到底是沈溪把人推選出來,而他之前也幫忙說了話,朱厚照高興起來從不吝惜賞賜,他身為司禮監掌印也會跟著得到好處。
朱厚照興奮之余,卻嘆了口氣:“話雖如此,但朕還是有不滿意之處……陸侍郎不過帶了兩千人馬便貿然跟叛軍交戰,若失敗的話,叛軍豈非要趁勢殺到京城腳下?他這么做可說非常冒險。”
對于皇帝的“真知灼見”,張苑并不認同,在他看來,陸完這屬于藝高人膽大,也正契合沈溪之前上奏提到的,要來個置之死地而后生,派出的兵馬以京營將士為主,肩負著保衛家園的重任,而不應該臨時從西北調兵應急。
但皇帝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問題!
叛軍雖勢大但沒有攻堅能力,對京城威脅不大,所以就算殺退賊人功勞也無法與西北一戰相比,但若陸完冒險失敗的話,叛軍士氣大振,說不一定會一鼓作氣拿下霸州等縣城,從而獲得攻城器具,如此一來京城就會處于險地,臣子的做法就顯得有些不妥。
張苑道:“或許乃是沈大人安排,所以陸侍郎才會如此自信,在調度方面幾乎沒有瑕疵,幾路人馬配合都很妥當。”
朱厚照聽到這里才點頭:“如果是沈尚書調兵遣將的話,朕倒可以松口氣,沈尚書的安排總不會讓京城置于險地。不過朕還是要下詔,告知負責平叛的各路兵馬,不能冒險突進,防止出現先勝后敗的情況。”
“是,是!”
張苑嘴上應著,心里卻不以為然。
“陛下可真苛刻,陸侍郎取得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都不滿意,還要接下來不輕舉妄動?若按照您老的意思,以前我那大侄子取得的勝利,哪次不是輕兵冒進后取得的?看來在您老心目中,不同的人領兵也有不同的要求,這樣的話我最好還是別摻和進去,總歸功勞都不是我的。”
朱厚照似模似樣做了一些軍事部屬,全都似是而非,不過大概意思卻讓張苑明白,那就是有事去問兵部尚書。
張苑見過朱厚照后甚至還有些莫名其妙:“功勞是陸侍郎所得,但為何看來陛下非但沒有賞賜之意,還想要問責?而那位在家閉門不出的沈家小子,只是上奏提了一些建議,就把功勞的大頭拿走?”
見過皇帝后,張苑馬不停蹄去見沈溪。
這幾天張苑正苦于沒有理由見沈溪,生怕沈溪有什么計劃不知,讓自己落于下風。
他最擔心的是小擰子和張永等人跟沈溪摻和在一起,從皇陵回到京城后不久他便調查清楚眾太監跟沈溪的關系,發現小擰子跟張永曾得到沈溪支持,甚至張永險些成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張苑到沈家,這次沒有大意,一路小心謹慎地到了書房,沒有看沈溪的手稿和書冊,坐在客座上喝茶等候。
過了許久,沈溪從內宅出來,張苑主動起身行禮。
“……中原戰場有消息了。”張苑行禮后,湊上前低聲說道。
沈溪點頭:“意料中的事情,陸侍郎領兵作戰頗有一套,此番得勝乃是他運籌帷幄的結果。”
張苑驚訝地問道:“難道不是你在背后指點之功?”
沈溪瞟了張苑一眼:“此話從何說起?本官近來都在府中安心靜養,少問軍情,為何要說是我在背后指點?”
張苑笑道:“其實沈大人不必如此在意,你就說是自己指點又如何?陛下才會相信陸侍郎的用兵韜略,有功勞你來領,有過錯旁人承擔,這種好事誰不愿意?”
“呵呵。”
沈溪冷笑不已,“就怕事與愿違,旁人以為是我沈某人在背后指指點點,有了功勞不落在我身上,一旦有過錯和失誤,卻往我身上推,到頭來我身在府中還要背黑鍋……這樣可不行!”
張苑怔了怔,仔細一想才明白沈溪的意思。
陸完是沈溪舉薦去領兵的,陸完代表的沈溪,陸完現在取得功勞,旁人都會稱頌,甚至連皇帝都不自覺將功勞推到陸完身上,忽略沈溪的作用。
但若陸完在外領兵有了差錯,天下人都會談論陸完因何出兵,會把責任往沈溪身上推,到時沈溪難辭其咎。
張苑道:“沈大人,有些事咱家不隱瞞你,之前咱家跟陛下提及陸侍郎這一戰的功勛,陛下覺得大為不妥,輕兵冒進乃兵家大忌,陛下不想為了幾個毛賊,而令京城處于險地,也是咱家說或許是沈大人您力主接戰,確保可萬無一失,陛下態度才有所改觀。”
沈溪語氣冷漠:“這不正好應了本官剛才那句話么?”
張苑嘆了口氣道:“還是陛下信任你,這次你不領兵而讓陸侍郎領兵,多少有些犯險。其實你出去一趟也無妨,從北邊到南邊,一路奏凱,最后平海疆來個衣錦還鄉,何等榮光?地方官員對你的孝敬不會少,金銀珠寶美女珍玩不是應有盡有?”
沈溪打量張苑道:“這是你的意圖吧?”
張苑笑道:“若是咱家有沈大人的本事,早就主動請纓帶兵出征了,不過現在咱家在陛下跟前做事,要在朝中處理那么多公務,哪里能抽開身?不然的話,跟著沈大人您出去走一趟,做個監軍,也有不少油水,這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沈溪對張苑的話置若罔聞,搖頭道:“若無他事,本官要安心休養,便不多招待了。”
張苑道:“何必著急呢?陛下之意,是想讓你針對中原戰場制定一系列軍事計劃,由朝廷負責調遣地方人馬,幾路進剿兵馬相互協同,共同消滅匪寇……這件事非你出馬不可,旁人誰有那能力?”
不親自領兵卻要在背后運籌帷幄,哪怕君臣間有嫌隙,這種差事也必然會落在以知兵著稱的沈溪身上。
沈溪對此很無奈,本可以直接推手不管,但文官集團肯定會拿這件事攻擊他,你一個文臣為了跟皇帝置氣連天下蒼生福祉都不顧,忠孝節悌的儒家思想都學到狗肚子里去了?
沈溪深刻領會到人在官場身不由己。
對他來說,眼前的事并未有多難,不過再上幾道奏章的問題,至于張苑言外之意想讓他出謀劃策對付江彬,沈溪全當不知。
次日沈溪準備好奏本,交到通政司,接下來又可以輕松幾天。
文臣武將領兵在外,不可能完全受朝廷節制,而且他上奏不過是建議朝廷如何做,最終的決定權在朱厚照身上。
沈溪身為休沐在家的兵部尚書,沒有直接調動兵馬的權限,而朱厚照對這些事似乎也沒那么在意,直接讓張苑安排五軍都督府的人處置。
如此一來,為難的變成了五軍都督府中的勛貴,張懋本來想在家里躲清靜,沒事下下棋溜溜鳥,但現在中原戰情緊張,他不得不在京城各處跑,不但要去兵部串門兒,連謝遷家里也要拜訪。
謝遷雖然接見了張懋,卻沒有深談。
謝遷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行軍作戰兵馬調動上遠不如沈溪有本事,他給張懋的建議是直接去找沈溪問策。
一旦朝廷太平無事時誰都想把沈溪踩下去,可一旦大明疆域內出現戰亂,誰又都把沈溪當作是救世主一樣對待,連謝遷都無法免俗。
二月二十八,朱厚照下御旨,讓馬中錫配合陸完進兵,等于說是陸完當主帥,馬中錫負責打下手。
之所以朱厚照會下達這樣的圣旨,乃是張苑一直在皇帝跟前告狀的結果,因為張苑想借助打壓馬中錫的威信來進一步打壓江彬和許泰,雖然他沒直接說江彬和許泰在行軍中拖延和滯緩,卻變相讓朱厚照知道,除了陸完這路人馬進軍順利外,其余人馬接連受阻,未有寸進。
“……北上的這路叛軍二十萬是有的,就算一群草寇,也對朝廷有威脅,聽說叛軍拖家帶口,老弱婦孺負責后勤,運送糧草,簡直是全民皆兵……”
司禮監內,張苑對張永、高鳳和李興說著話,顯得很有主見,但其實很多內容不過是把下面呈奏上來的東西總結一下,至于具體策略他基本是門外漢,只知道聽從皇帝或者沈溪的安排,再或者把所有事交給陸完做。
高鳳和李興在軍事上沒有天賦,只當旁聽,而張永則低著頭不言不語,如此一來其他人不由自主往張永身上看。
連張苑都知道,司禮監中最知兵事的人非張永莫屬,不但因為張永屢次跟隨沈溪出征,也在于現在張永手上有一定兵權。
張苑說了半天,拿起桌上的茶水道:“咱家口水都說干了,你們倒是拿出個主意來,別在那兒裝啞巴!”
高鳳道:“張公公,您讓咱家如何說起?出兵之事,要么是陛下下旨,要么是聽從沈大人的意見,咱這些身體殘缺之人本就不該牽扯進去,若說咱太監中有懂這些的,怕是要找谷公公和馬公公吧?”
從弘治帝開始,大明朝還是出了幾個有本事的太監,懂兵的并非只有張永一個,還有馬永成和谷大用。
張苑沒好氣地道:“咱家馬上就要跟陛下談平亂之策,你們一個個這么裝糊涂,怎么屁大的建議都沒有?”
張永這才抬起頭來說道:“其實高公公說得不錯,軍機大事還是沈大人最明了,他雖然休沐在家,但最近也上了不少奏疏,應對各地叛亂都有建議,該多聽取他的建議,咱這些人還是少摻和,若出了什么問題怕是承擔不起。”
這次不但高鳳點頭,連李興也跟著附和,在提議這種事情上,他們達成一致意見,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一概裝啞巴。
張苑氣惱道:“沈大人為何休沐在家,難道你們不知?”
張永跟高鳳對視一眼,張永道:“到底是為何,咱家不好說,那是陛下跟沈大人之間的事,張公公若是覺得沈大人不在朝有所不便的話,也可以在陛下跟沈大人之間做出斡旋,早些化解嫌隙才是。”
張苑冷聲道:“一個個說風涼話倒是在行……咱家就明說了吧,這次陛下不但要平亂,還要倚靠沈大人和陸侍郎外的人來平亂,之后就會栽培出幾個權傾朝野的人物……你們都知道是誰吧?”
即便三個秉筆太監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這會兒也要裝糊涂,便在于他們跟張苑之間的利益關系不是那么緊密,怎么都不肯出謀獻策。
“那又如何?”張永道。
張苑黑著臉:“就算不是火燒眉毛,眼看火也要燒到身上來了,你們一個二個還在這里裝蒜……咱家是不會把你們怎著,但若有外人得勢可就不同了,以后你們誰有資格去見陛下?他便代表陛下的意志,要你們生便生,要你們死便死,總歸不得好死!”
無論張苑把問題說得有多嚴重,三個秉筆太監都一臉淡漠,好像張苑所說的事跟他們全無關系。
李興嘆了口氣道:“張公公,您說的人不就是江彬嗎?他到底身上帶把兒的,就算再有本事,真能取代咱們不成?你說他會舍得把那把兒給切嘍?”
張苑氣惱地道:“一個個都沒見識,真以為在陛下跟前活動一定不帶把兒?那是幾時的舊觀念?錢寧之前不照樣得陛下寵幸?”
“錢寧現在不沒機會靠近陛下了么?”李興樂呵呵問道。
張苑正要繼續罵,張永道:“陛下跟前服侍是否需要凈身,跟張公公是否去請教兵部沈尚書無關,既然張公公不去問,那就是說有些事陛下不想跟沈大人商議……先把話挑明,咱也可以坦誠說事。”
張苑不好作答,對于朱厚照跟沈溪之間的關系,還有他私下里的謀劃,他不打算跟眼前幾個人說明。
高鳳年老持重,出來說和:“行了行了,少吵吵兩句,都在司禮監任職,咱不該自亂陣腳……誰懂軍情誰去說,在下這把老骨頭,籌備陛下大婚之事便已忙得不可開交,還要在春夏之交讓沈小姐入宮……事情倉促。幾位,在下先告退了。”
說話間,高鳳站起身便要往外走,卻被張苑攔了下來。
“怎的?張公公還有事?”高鳳問道。
張苑道:“高公公,明說了吧,陛下現在不想什么事都靠沈大人,咱家也不想全靠他,陛下越是寵信誰誰就容易恃寵而驕,居然連陛下都敢威脅!咱都是宮里的老人,道理應該都明白,有些事陛下希望咱能分憂,你要是什么都不做,那就是不忠不孝。”
張永在一旁不屑地道:“問題居然上升到不忠不孝的高度了?”
高鳳苦笑道:“咱都少說兩句,這不……誰有主意的,趕緊跟張公公提幾句,這事就算過去了。”
張永驕傲地道:“既然張公公問了,那咱家便說兩句。沈大人調陸侍郎領兵,便說明他對之前陛下任用的人不滿,沈大人不親自領兵,便以陸侍郎為其替身,也便是說陸侍郎的功過跟沈大人休戚相關,陛下現在要調江彬等人統率的西北人馬配合陸侍郎進兵,但陸侍郎以兩千人馬便能擊退叛軍數萬人馬……證明叛軍的確是一群草寇……”
當張永談及正事,頭頭是道,盡管他所說的很多流于表面,卻可做到有理有據。
“……若想平叛,又要讓姓江的寸功不得,就該建議陛下各路人馬皆歸陸侍郎統調,再暗中跟陸侍郎交待,算計姓江的一把……”
當張永說完,在場幾人面面相覷,連張苑都不說話了。
雖然都知道是這么個理,但都覺得張永把話說得太過直白,若是傳到皇帝耳中,張永一定吃不了兜著走的。
“這可是你說的,咱家便按照你說的辦。”張苑不想惹一身騷上身,語氣帶著嘲弄,似乎等著看張永的好戲。
張永則顯得無所謂:“便是咱家所言,那又如何?不過咱家要提醒張公公一句,在軍事上不問沈大人的結果,就是事后被沈大人記恨,那時候可別怪咱家沒提醒過你。”
張苑笑道:“這些不需你張某人擔心。”
言罷,張苑帶著志得意滿往乾清宮而去。
張苑走后,高鳳和李興明顯松了口氣,高鳳道:“你又何必跟他置氣?他就是想難為咱,讓咱沒好日子過。”
張永不耐煩地道:“與其在京受氣,不如在外監軍,咱家非要吃他的閑氣不可?”
李興問道:“張公公這是準備出外監軍?以您這身份,怕是只有沈大人出兵時,才能勞動您吧?”
張永道:“誰出兵不一樣?咱家便主動跟陛下請調,大不了去給陸侍郎當監軍太監,為國效命難道還要分給誰效命?但若是沈大人出兵,那自然更好了,軍功唾手可得,咱家還求之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