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第二四二八章 見風使舵

:yingsx第二四二八章見風使舵第二四二八章見風使舵←→:

乾清宮內,張苑正在向朱厚照奏稟。

在有沈溪上疏的情況下,張苑輕省了許多,皇帝低頭翻閱奏疏,不需他來贅述。

朱厚照看得很仔細。

對于沈溪領兵,朱厚照素來都抱著最大的期待。

半天后,朱厚照才將沈溪的奏本放下,臉上滿是感慨之色:“或許是朕遇事太過優柔寡斷,若從宣府回來后馬上便讓沈尚書領兵,何至于現在要派出數萬兵馬才能徹底平息叛亂?想來那時沈尚書帶個三五千人馬,便足以蕩平中原匪寇。”

張苑小心翼翼地問道:“陛下,或許現在幾千人也可以啊。”

“嗯?”

朱厚照皺眉打量張苑,問道,“聽你的意思,是讓朕駁回沈尚書奏請,隨便給他撥點人馬就讓他去平亂?你覺得你在行軍打仗上,比沈尚書更有見地?甚至可以讓你來為兵部當家做主?”

張苑趕緊解釋:“老奴并無此意,只是老奴覺得,沈尚書要從京師調撥兩萬人馬南下,恐造成京畿防備空虛的局面。”

朱厚照倒沒那么緊張,道:“若是其他人這么提出來,朕一定會跟你抱有相同的看法,不過現在沈尚書提出,那就很妥當了……要平亂,最重要的便是快刀斬亂麻,從西北調兵耗時太久,不如直接從京師調撥,有沈尚書領軍在前線肅清匪寇,賊人逃都來不及,怎么可能殺到京城來?”

張苑道:“陛下高見。”

朱厚照不太領受張苑的恭維,不過他也沒興趣繼續問有關沈溪出兵之事,站起身來,說道:

“有關出兵細節,一切都按照沈尚書所請批復,由他做出安排,他畢竟是兵部尚書,所有的事只需要在朕這里走一遍流程便可……司禮監一定要全力配合。”

“是,陛下。”

張苑趕緊應聲。

朱厚照意興闌珊地道:“兜兜轉轉到最后,還是沒逃出讓沈尚書出兵的宿命,朕或許該好好反思一下。哦對了,這幾天就把為沈尚書封公之事定下,在他出征前……朕跟沈家小姐的婚事需盡快辦妥,沈尚書說他留在京城等朕的大婚結束后便會踏上征程。”

張苑道:“陛下,這倉促間又要準備大婚之事,又要為沈大人封爵……其實可以等沈大人凱旋后再……”

張苑說話時本來望著皇帝,不過當發現朱厚照氣沖沖地側過頭來時,張苑趕緊避開那凌厲的目光,低垂著頭等候傳命。

朱厚照黑著臉道:“事情還是早些定下為好,非要等戰事結束,那樣會顯得朕用心不誠。沈尚書既是大明功臣,如今又成了國舅,從此以后與國同休,給他封爵朝中應該不會有太多反對聲音吧?”

“是,想來確實如此。”

張苑連忙應承下來。

朱厚照擺擺手:“這些事都交給你去辦理,朕不多管。”

說完,朱厚照往內堂去了,好像有更為著緊的事去辦。

至于侍立一旁的小擰子,則往張苑身上看了一眼,目光中帶著些許不解,隨即皺皺眉,緊忙跟隨皇帝往內堂去了。

皇帝走后,張苑臉上呈現幾分得意之色:“大侄子封公,我可是大功臣,他不好好提拔一下我兒子,都對不起我在陛下面前幫他說的那些話!這招以退為進還是挺管用的嘛……”

沈溪上奏出兵的奏疏,當天皇帝便做出批復,諭旨發至兵部,王守仁當即去見沈溪,傳達皇帝的意思。

因沈溪稱病不出,很可能在出征前也不會回吏部和兵部履行尚書之責。

就算很多事出自沈溪策劃,但執行層面總歸需要有人辦理,剛入朝擔任侍郎的王守仁責無旁貸。

王守仁見沈溪,長談一番,當明白兵部需要負責調兵遣將及籌備糧草輜重后,趕緊告辭,出沈府后又馬不停蹄去見謝遷。

謝遷留在小院中沒有回府,他這時剛知道沈溪將被皇帝賜封公爵之事,過來跟他稟明情況的正是之前暗地里搞小動作的楊廷和,王守仁正好碰上。

王守仁到了小院正堂才知楊廷和也在。

雖然王守仁跟楊廷和之間的歲數差距沒有跟謝遷那么大,但因楊廷和在朝中跟他父親王華屬于同一輩人,王守仁不得不拿出對待尊長的態度對待楊廷和。

謝遷道:“伯安不是外人,坐下來說話吧。介夫,有話不必藏著掖著,現在兵部事務都是伯安在打理,他可是大有作為的年輕人。”

在外人面前,謝遷對王守仁的評價從來都很高,顯得他對王守仁非常器重。

楊廷和也明白,現在王守仁的能力高低已不那么重要,關鍵是王守仁已將兵部原本屬于沈溪的權力給拿了回來,在陸完出征,沈溪告病也即將領兵離京時,未來兵部事務都要靠王守仁打點。

謝遷本來很被動,但在王守仁回朝后,這步棋下來看起來已然是全盤皆活。

本來楊廷和還想就沈溪封爵之事跟謝遷說上兩句,看看有沒有辦法上疏阻止,但在王守仁到來后,他始終有所避忌,不敢完全相信眼前這個沈溪的直屬手下。

謝遷明白眼前的境況,率先問道:“伯安,有事直接說便可。”

王守仁從懷里拿出沈溪的奏疏,正是之前楊廷和親自送去司禮監的那份,遞到謝遷跟前道:“謝老,有關出兵事項,陛下已下達御旨,讓兵部全力配合沈尚書行事。”

謝遷將奏疏接過去,他已不是第一次看,不過還是看得很仔細,里面的票擬已不在,而朱批是由張永撰寫,應該是出自皇帝授意,上面說明正德完全同意由沈溪統領京師兵馬兩萬,朝廷調撥相應錢糧、軍械等等……

但在奏疏中,沒提及委派監軍太監,之前跟沈溪有過不少交集的太監一個都沒安排,好像皇帝忘記了。

謝遷看過后,將奏疏遞給一旁的楊廷和。

楊廷和沒有看沈溪上奏的內容,也跟謝遷一樣,重點看由張永代表皇帝做出的批復,心里有些糾結:

“為何陛下安排批復之人是張永,而非張苑?之前跟張永所提之事好像壓根兒就沒體現在朱批中?”

楊廷和查看朱批時,謝遷用平靜的口吻道:“你先去見過之厚了?”

王守仁誠懇地道:“正是。晚生去見沈尚書,向他轉達圣意,得悉兵部具體安排兵馬調度以及籌備軍資軍械,糧草輜重等,涉及跟戶部和工部對接……之后還要往二衙門走上一趟。”

“嗯,很好。”

謝遷對王守仁的回答非常滿意,點頭道,“之厚用兵神乎其神,自入仕以來還無敗績,不過他處事始終有些偏激,跟戶部和工部交涉由你去做最合適……你比較識大體,知進退,做事應該很順利。”

王守仁未料到謝遷會對他夸贊,而內容則是他“識大體”,謝遷這么說,代表著在謝遷心目中,沈溪是不識大體的那個。

王守仁心想:“以謝老之意,是說之厚在為人處事上不夠圓滑,許多時候顯得蠻不講理,所以讓我用自身的人脈關系去彌補?”

有關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王守仁多少有些了解,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當前的境況,明白沈溪鋒芒畢露,很多人對一個毛頭小子占據高位不那么感冒,以至于在朝中很難培養起自己的嫡系,反而謝遷的派系看起來更加穩固,那些老家伙明里暗里都往謝遷這邊靠攏。

而王守仁則可說游走在各勢力之間,主要是在謝遷和沈溪之間保持相對中立,或者說并非中立,所有人都相信,有王華這個前文官集團中堅的父親,王守仁肯定更偏向謝遷,所以他說話做事不會引起多少抵觸。

這邊言語間,楊廷和已將皇帝的批復看過,將奏疏還給王守仁。

王守仁道:“不知謝老和楊老在有關出兵之事上,有何安排?晚生好按照兩位吩咐行事。”

謝遷笑了笑,道:“伯安,你是兵部侍郎,做事不該完全聽從內閣命令,老夫沒法跟你說詳細細節,其實之厚的安排已算是面面俱到,你遵照行事便可。不過你有這份心是好的,老夫領情了,回去后你便按照陛下和之厚的意思做事,老夫沒什么好提醒的。”

楊廷和則有不同意見,道:“在出兵之事上,難道不該多問問朝中人意思?僅聽從一人之意,怕是會有缺憾。”

對于楊廷和有不同的聲音,謝遷未計較,搖頭道:“兵部到底是之厚說了算,從先皇時,他便常在外領兵,尤其是東南和西南那幾場戰事,全部由他策劃,最后結果都不錯,之厚在統籌上無太大問題。”

“嗯。”

楊廷和點頭,未對沈溪帶兵能力有更多評價。

謝遷再次望著王守仁道:“伯安在宣府幾年時間,能力得到很好鍛煉,執領兵部可說游刃有余,由他配合之厚,應該相得益彰。”

楊廷和馬上想到一個人,不由往謝遷身上看了一眼,這個人正是之前謝遷曾跟他提過的三邊總督王瓊。

論資歷和能力,王瓊都在王守仁之上,但現在謝遷卻把王守仁說得軍事造詣僅次于沈溪,難免讓他覺得,謝遷更多是為了收攏王守仁而說這些話,并非發自真心。

明白這一層,楊廷和便沒有過多評價沈溪和王守仁的能力,只是點了點頭,算是同意謝遷的說法。

謝遷道:“伯安,遇到難解的事情可以來這里跟老夫商議,之厚領兵出征后,這兵部事便全交給你打理了,你平時可以回去問問令尊的意見……老夫有時間也會去探望他。”

沈溪即將領軍平叛之事在朝中很快便人盡皆知。

有關這次兵馬調動,三月中開始籌備,主要是兵部協同五軍都督府,從京營調撥,還有部分人馬會從宣府地方征調,畢竟之前沈溪在對韃靼之戰中親率的人馬部分安頓在宣府一線,這次會受征調再次跟隨沈溪出征。

至于軍將,沈溪多用舊人。

并非沈溪不想多栽培可造之才,只因此番平亂準備倉促,沒練兵的機會,在大部分人馬并非嫡系的情況下,只能靠有經驗的軍將填補不足。

不過征調過來的將領僅限于駐地在京師周邊的,王陵之從團營過來,到沈府拜見沈溪后顯得非常興奮。

“……師兄,我最近在軍中比武屢屢奪魁,帶兵對壘卻從未失手,你沒見識過我的風光,軍中誰都想調到我手下當兵,這次那些家伙知道我要跟你出征,都搶著來,不過調動人馬的事不歸我管,我自己的手下都要帶上,新兵蛋子必須在戰場上歷練一番……”

沈溪跟王陵之也就兩個月不見,王陵之變得成熟很多,人顯得更加自信,在沈溪看來不像以前那樣完全是個悶葫蘆,三巴掌打不出個屁來。

王陵之興奮說完,沈溪指了指桌上的茶水:“喝口茶再說吧。”

王陵之道:“我又不渴,喝啥茶水?家里的小兔崽子學會走路了,我讓小山好好教他,這幾天她還說如果有機會的話,能隨軍一起跟我出征就好了。我跟她說,打仗是男人的事,幾時輪到老娘們兒摻和?她還不聽,還要跟我動手呢。”

沈溪笑了笑,問道:“怎么樣,沒準備再生幾個?”

“嘿,正做準備,不過小山脾氣不太好,孩子很怕她,我這邊也愁得要命。”王陵之有些懊惱地說道,“父親跟兄長在京城做買賣,沒掙到什么銀子,現在只靠幾畝薄田過日子,家里需要我來養活……正好這次出去,能多賺些軍功,再得一些土地回來。”

說到興奮處,王陵之唾沫星子橫飛,手舞足蹈。

沈溪聽到王陵之談及家事,心里多少有一些欣慰,跟著他從汀州府出來的人基本都有了著落,現在小日子過得還算不錯,自己總算對得起這幫老弟兄。

不過想到未來的事情,他心中多少有些愁緒,不知該如何進行下去。

王陵之道:“師兄,聽說這次要從西北調老弟兄過來?老林已經領兵出征了,還有人在胡大人身邊帶兵,恐怕湊不齊征服草原的原班人馬……對了,咱帶幾千人馬過去就能蕩平那些賊寇,為何非要帶幾萬大軍?”

沈溪道:“這次戰事跟以前有所不同。”

王陵之站起來,甩起膀子,顯得很有力道,問道:“有啥不一樣?就是一群兔崽子,遠不如草原上那些韃子厲害。打韃子騎兵,咱幾千人馬就夠了,對付流寇用得上幾萬人?要不你給我三千人馬,我領兵把賊寇蕩平!”

王陵之很有信心,也是因為他長時間跟隨沈溪作戰,一直在打勝仗,培養出一種近乎盲目的自信。

沈溪卻搖搖頭:“我說過情況不同,你可要聽仔細了!這次咱打的不是外夷,說是打流寇,但其實那些賊寇很多都是大明百姓,是自己人,咱們不需要拿起以前那種苦大仇深的架勢干到底!”

“有啥不一樣?”

王陵之迷惑了。

沈溪說不同,好像真有不同,但具體又說不明白,王陵之總覺得上了戰場跟自己對立的就是敵人,在應對方式上應該一樣才對。

沈溪正色道:“這次出征,以招安為主,不用那么拼命,要多留活口。”

“哦。”

王陵之應了一聲,臉上寫滿了問號,問道,“招安的話,還是用不了多少人馬啊!”

沈溪道:“正是因為不是非得殺個你死我活不可,很多時候需要適可而止,就不能只帶幾千人馬出去。怎么跟你解釋呢……”

他在心中組織了一下措辭,繼續給王陵之講解其中差別,“如果咱只帶三四千神機營兵馬出去,基本可以確保取勝,但一旦交戰就非得分出個勝負,因為賊軍會覺得我們兵馬不多,自然會振作士氣生出跟我們決戰之心,我們帶的人馬少了,不得不在人數劣勢時盡量以殺戮立威為主。”

“但如果我們帶的兵馬多,賊寇會聞風而逃,那些落單的賊軍便會不戰而降,在戰場上造成的殺戮不會那么多。”

王陵之撓了撓頭,咧嘴一笑:“師兄就是有見地!我就不行了,這些問題想多了會腦袋疼,只需聽你吩咐便可……要說單獨領兵,甚至老林都比我強。”

沈溪沒好氣地道:“你啊你,該多讀點書了,總以為武力能解決一切,怎能當得上獨當一面的大將?有勇有謀才是萬人敵!”

“知道了。”

王陵之紅著臉說道。

沈溪再道:“這次我會率兩萬人馬出征,離京后再將一些地方兵馬收編,逐漸把大軍數量控制在三五萬間,如此一來走到哪兒也不必跟賊軍死戰,到時會派出人盡量接納降軍,這場仗從北邊往南邊打,一路會從大河打到大江一線。”

“這么遠啊……”

王陵之雖然對地理什么的不了解,但他到底是南方人,知道黃河跟長江之間的距離,也明白這片地區是北方跟南方的分界線。

沈溪微笑道:“也沒多遠,這場仗大概會打到年底,最近這幾天你不需要住在軍營里,多回家看看,把家事安頓好,等著跟我出征就行。”

王陵之問道:“小山那邊……讓不讓她跟著我一起出征啊?”

沈溪道:“將士在外作戰,原本不能帶家眷,如果她要從軍倒還可以,她武藝高超,自保倒是沒問題,就是不能沖殺在第一線……你自己決定吧。”

“我不想讓她去。”王陵之顯得很郁悶,道,“不過我打不過她,只能由得她去了。”

對于王陵之的邏輯,沈溪搖搖頭表示難以理解,最后一笑了之。

三月二十這天,不但王陵之前來拜訪沈溪,胡嵩躍和劉序等老部下也接連前來拜訪沈溪。

本來出征前,將領見文官主帥多少有些避諱,但因都不是外人,再加上這次皇帝對沈溪出征之事寄望甚高,加之謝遷對沈溪出兵也持支持態度,所以沒人敢就沈溪接見將領之事說三道四。

沈溪對他們沒交待太多,大概意思是讓這些人回去安頓好家事,做好長久作戰的準備。

三月二十一。

距離朱厚照跟沈亦兒的婚事只剩下五天時間,工部尚書李鐩前來見沈溪,將造船細節跟沈溪說清楚。

因沈溪即將離京,且所率人馬會一路向南,直抵大江一帶,而朝廷準備造船的地點也準備定在長江邊上,李鐩要把許多事在沈溪這里確定下來。

李鐩問道:“……之厚,若是叛軍一路南撤,到了江淮一線,是否你會直接南下監督造船,再平海疆?”

沈溪笑了笑,道:“時器兄這是要為難我,讓我長久不得歸啊。”

李鐩略微有些尷尬:“只是問你是否要往江南去,照理說你出征一趟,若不趁機將海疆平定,早早便回轉的話,怕是過個一年半載還得你出征。陛下之前對沿海倭寇非常在意,畢竟事情涉及兩位外戚……”

當提到外戚問題時,李鐩突然緘口不言,因為他忽然意識到沈溪也即將成為“外戚”,有些話要適可而止。

沈溪則顯得無所謂,道:“看陛下的安排吧。出征前我要去面圣,詳細詢問安排,至于是否要親自去督造船只,尚未請示陛下。若陛下覺得沒那必要,我此行只負責平中原之亂,倭寇肆虐之事,留給南京守備衙門去操心吧。”

李鐩嘆了口氣道:“不得不說,你不出馬,這大明四下亂事還真沒人平得了。相信你一去,用不了兩月便會徹底平息……當初東南沿海也是因你的治理而平靜幾年,現在鬧出這么大的亂子,也跟如今大明還在執行禁海政策有關。”

又提到涉及大明國策的事情,李鐩顯得很為難,也就是在沈溪面前他才可以這么說。

有關海禁的問題,沈溪曾跟朱厚照提過。

不過朱厚照登基后,二人開誠布公交談的機會不多,沈溪不能長時間在皇帝面前催促朝廷改革弊政,解禁封海。

很多事都是朱厚照為太子時,沈溪悉心教導才令朱厚照知曉天下事。

沈溪道:“大明海禁之國策執行至今,的確到了開放時,如此可將沿海一些區域開發出來,加強駐軍和防守,再以軍港駐靠大船來對倭寇形成威懾,至于沿海島嶼可以遷百姓墾荒治理……但這些事,都是未來需要做的,一時間難以定奪。”

李鐩用期待的目光望著沈溪:“那還是得靠之厚你去跟陛下提。陛下年輕氣盛,對于治理江山頗有見地,你在陛下跟前進言,大明四海升平指日可待。”

“好。”

沈溪笑著應聲。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