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年:朕為大宋續命三百年

第175章 舅舅當宰相!

第175章舅舅當宰相!第175章舅舅當宰相!←→::mayiwsk

政事堂,值房中。

李綱、楊時、徐處仁和吳敏都很忙,各自都有事情做。

春耕忙完,各地官員的調整和任命很繁雜,要兼顧各方的利益。

尤其是陳東代表著趙桓,代天巡視地方,幾乎陳東每到一地,都會逗留許久,也會發現諸多的問題。

這是大宋的常態。

官員已經是貪腐成風,恣意妄為,官商勾結都是常態了。亦或者,許多官員整天游山玩水,懶政不作為,沒事兒就去青樓喝花酒。

種種事情太多。

陳東的身邊有內殿直士兵,他調查了地方上的情況,撰寫奏折送回東京,趙桓得到消息后,轉手就交給政事堂處理。

每一次有消息來,李綱等人就忙得腳不沾地,因為每一個官員的處置,要商討罷官、問罪,及重新選官上任的事情。

除此外,開春后地方賦稅的減免,各地百姓徭役的征發,地方水利的興建,流民的安置,賊匪的討伐,還有千頭萬緒的雜事。

恰是如此,幾人非常忙。

尤其是金國的大軍即將南下入侵,大戰在即,糧草、器械和兵餉等各方面的籌措,也壓得幾人喘不過氣。

楊時今年七十四了,年紀最大。

精力也不那么好。

他處理完手中的事情,起身走了兩步,伸了個懶腰,嘆息道:“首輔,咱們政事堂才四個人,實在少了點。”

“依老夫看,可否向官家建議,增添一兩個人入政事堂呢?多一個人,多分擔點事情。目前的壓力太大了。”

“咱們一個個的,都不算年輕。”

楊時正色道:“這樣點燈熬油的方式,難以長久。”

徐處仁雖然喜歡掄語,卻不是戀棧權位的人。一聽楊時的話,主動附和道:“楊公的提議,在下同意。”

“首輔大人,咱們的人太少。”

“官家信任,放權政事堂處理全國的政務。加上官家勤政,對政事看得細抓得緊,每一樁事情,咱們都要細細處置。”

“單是靠我們,根本就無法應對了。”

徐處仁表態道:“多一個宰相,也就多一個分擔壓力,我認為是極好的。”

吳敏笑道:“我也沒什么異議,全看首輔的。”

李綱心中思索著,點頭道:“楊公的提議不錯,我沒有意見。等見了官家,我會提議增加人選的事情。”

恰在此時,一名侍從急匆匆進入,行禮道:“諸位相公,宮中傳旨,官家召見。”

李綱臉上多了笑容,起身道:“來得正好,咱們走。”

他帶著楊時、吳敏和徐處仁離開政事堂,往宮中去了。

一行人入宮進入大殿,齊齊向趙桓行禮。

趙桓吩咐人賜座,笑道:“這段時間的事情多,諸公忙得腳不沾地。朕聽說,李公有好幾個晚上,都在政事堂歇息。身體才是干事的本錢,要注意身體啊。”

李綱神色不變,謙虛道:“官家器重,臣豈能辜負官家的厚望呢?”

楊時、吳敏和徐處仁也微笑著點頭。

一個個都說是本分職責。

這些人雖然累,卻有干勁兒,心氣兒不一樣了。

不像趙佶當政時,蔡京、童貫等人當權,買官賣官橫行,奸佞之輩占據高位,黨同伐異,亂成了一鍋粥。

現在一切都欣欣向榮,眾人都倍加珍惜。

趙桓沒有急著談正事兒,和幾人談了些家常,話鋒一轉道:“今天召你們入宮來議事,是還有件事要談一談。”

李綱正色道:“請官家示下。”

趙桓說道:“王宗濋擔任殿前都指揮使,朕打算讓他卸任,重新提拔一人擔任殿前都指揮使,你們可有人選?”

李綱眉頭一挑,仔細看了眼趙桓。

皇帝什么意思?

一直以來,皇帝都在抬舉武將,重塑文武平衡,改變重文輕武的生態體系。現如今,卻要調走王宗濋,讓其他人執掌殿前司。

最重要的一點,皇帝提拔武將,一向是乾綱獨斷直接任命,今天竟然和他們商議。

太陽打西邊兒出來了嗎?

李綱和楊時等人目光一碰觸,各自有了想法,心中都活泛開了。如果安排一個文官去擔任殿前都指揮使,對文官是有大幫助。

李綱試探道:“王指揮使要卸任,接任的人選是武將出身,還是文官出身呢?”

趙桓道:“不論出身!”

李綱心中瞬間激動起來,表態道:“官家選材不論文武,英明啊!說起來,臣有一個合適的人選,能勝任殿前都指揮使。”

趙桓嘴角噙著一抹笑容,問道:“誰?”

李綱回答道:“目前的開封府尹劉韐,他主政開封府,吏治清明,政績斐然,是有能力接任殿前都指揮使的。”

楊時贊嘆李綱反應迅速,附和道:“官家,臣附議。”

吳敏和徐處仁也齊齊表態,都大肆的夸贊劉韐,說劉韐履歷足夠。

如今的岳飛,都還曾是劉韐的部下。

之前,劉韐在真定府抵御金人,取得了勝利,更是知兵善戰的人。

一個個宰相很激動。

自從皇帝提高武人的地位后,政事堂就管不到武人的事情,無法插手樞密院,更無法插手三衙禁軍。

現在有了機會,自然愿意介入。

趙桓對劉韐的印象也很好,劉韐是文武雙全的人。

實際上大宋的文官中,的確有能文能武的文官。

畢竟,文官不是一小撮,是一個很龐大的群體,這么多人中,自然有挺直脊梁的人,不可能都是投降派。

關鍵是劉韐忠心。

趙佶當皇帝的時候倒行逆施,地方民不聊生,劉韐看不慣,干脆掛印辭官,游學去了。

等游歷的時候,遇到地方困難,需要他做事,又轉入朝廷做官。

歷史上,徽欽二宗被擄后,劉韐自殺殉國。

而且,劉韐是趙桓親手提拔起來的,不可能去支持其他人。

這樣的人趙桓放心。

讓劉韐擔任殿前都指揮使,趙桓不擔心有什么影響。

趙桓一副爽快的姿態,說道:“劉韐接任殿前都指揮使,執掌殿前司,朕沒意見。不過王宗濋的年紀不大,不能直接卸任,得有一個合適的官職安置才行。”

李綱說道:“官家,殿前都指揮使調任樞密院,擔任樞密副使,也合情合理。”

趙桓搖頭道:“不合適,這樣平調過去,等于是打壓王宗濋,豈不是顯得朕涼薄嗎?”

李綱眉頭微蹙。

趙桓直接否定,擺明了是早有想法的。

李綱問道:“對于王指揮使的安排,官家是怎么想的呢?”

楊時、吳敏和徐處仁也齊齊看過來。

一個個眼神中,莫名的多了一絲的緊張,都擔心皇帝要搞出幺蛾子。

趙桓笑瞇瞇道:“要安置王宗濋,得給他一個比較好的身份,既安了王宗濋的心,也不會讓人說朕涼薄。”

李綱只覺得左右眼皮都跳起來,總覺得危險臨近,問道:“官家的想法,是安排王宗濋擔任什么職務呢?”

趙桓笑道:“讓王宗濋入政事堂拜相,以少宰的身份兼門下侍郎,位列政事堂第五。同時,他不負責具體的政務。”

李綱瞬間瞪大了眼睛。

明白了!

這才是皇帝真正的意圖,安排王宗濋拜相,一方面往政事堂摻水,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對政事堂的掌控。

如果拒絕王宗濋的調任,劉韐也無法去殿前司,文官集團要介入武將體系的事情,那也就隨之泡湯了。

一時間,李綱沉默了。

皇帝從來不做虧本買賣,算得太精了。

楊時、吳敏和徐處仁也都明白了皇帝的用途,都清楚這是皇帝提出的利益交換。

答不答應呢?

一個個神色遲疑,都在思考著。

趙桓見幾人遲疑,再加一把火道:“王宗濋雖然去政事堂,朕再重申一遍。”

“第一,他不負責具體的政務,不插手政務,不會影響到你們。”

“第二,王宗濋只負責和樞密院溝通,加強樞密院和政事堂的聯絡。如此,也就兩全其美了,你們覺得如何呢?”: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