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歡迎光臨讀趣網!
錯缺斷章、加書:
后臺有人,會盡快回復!第475章鬼影初現
主題模式:
一個豆包
第475章鬼影初現
古代通信不夠發達,對于地震等天災的了解也不算太多。
京畿的百姓們,感受到了地皮的顫動,有的地方,甚至還掉落了瓦片。
便有人懷疑是地龍翻身。
但,具體是哪個地方,發生了怎樣的災禍,坊間卻沒有太過明確的結論。
也正是這一份“未知”,反倒給了某些野心家造謠的機會。
“圣人不仁,天降災禍。”
“窮兵黷武,亂造殺孽。”看書溂
“牝雞司晨,乾坤顛倒!”
各種靠譜不靠譜的流言,甚囂塵上。
戰火,果然燒到了赫連玨和謝元身上。
仿佛這一場地動山搖,都是帝后引來的。
謝元:……真是謝謝啊!
這么大的一口鍋,又黑又圓的,直接就扣到了我們夫妻頭上。
“幸好皇后娘娘您早有準備!”
羅佩玉跑來回稟,說完外頭的輿論風向,便有些慶幸的說了一句。
“消息都放出去了?”
謝元也是在地動發生的那一刻,忽的想到了這一點:天災驟降,在消息不靈通的古代,很容易被人利用。
雖然經過赫連玨和謝元一次次的梳理,京中的“敵對勢力”已經銷聲匿跡。
但,不管什么時候,都不會缺少野心家。
過去他們是找不到合適的機會,如今真的發生了天災,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把黑鍋帝后頭上。
而想要遏制流言,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而是弄一個更具傳奇的“故事”。
頂多就是,謝元命人炮制出來的段子,完全屬實,并無造假的成分。
“回稟娘娘,已經按照您的吩咐交代下去了。”
羅佩玉恭敬的回道,并由衷的佩服,“娘娘,你這個法子真是太好了。”
只讓一些乞兒或是茶樓酒肆里的說書先生講個故事,就、就十分有效的壓下了污蔑帝后的那些流言。
謝元:……從古至今,帶有八卦色彩的新聞,才最吸引平頭百姓。
百姓們或許不關心政治,但一定喜歡聽故事!
這就像在后世,娛樂圈明星遠遠比科學家、政治家更有國民度。
摘星樓,大堂。
正中間的舞臺上,正有一個說書先生煞有介事的說書——
“昨日的地動,諸位都感受到了吧?”
“到底是何處地龍翻身,諸位可知曉?”
“何處地龍翻身,此處又遭遇了在哪兒呀的地動山搖,諸位恐怕想象不到吧。”
說書先生賣足了關子,看客們都不耐煩的開始催促,他才故作神秘的說道,“說起此事,還有一樁宮中奇聞。”
奇聞?
還牽扯到了皇家?
這般高端的八卦,簡直太能挑動普通吃瓜群眾的神經了。
“到底什么事兒?”
“對啊,劉瞎子,趕緊說!”
“嘶~牽扯到了皇家,可別有什么犯忌諱的。”
“就是就是!切忌禍從口出啊!”
眾人嘴里這么說著,卻沒人真的因為怕麻煩而離開。
大家反而愈發好奇。
“此事說來話長啊,還是半年前,突厥公主進京,說是要覲見太后娘娘,卻包藏禍心——”
這位說書先生深知講故事的門道,開口就是“說來話長”。
吃瓜群眾們不耐煩,紛紛催促,“那就你長話短說!”
“就是,突厥人毒害阿史那太后的事兒,咱們早就聽說了!”
“這次圣人出征,不就是在為太后報仇?”
說書先生見聽眾們這般急切,“搶答”著幫忙把故事前傳都說了出來。
他也不好繼續賣關子,嘿嘿笑了笑,“得!原來諸位都知道啊!”
“好!那我也就不廢話了!正如諸位所知,突厥人害了太后娘娘圣人為母報仇,御駕親征。”
“一個月前,遠在西北前線的圣人卻做了一個夢。”
“在夢中,去歲駕崩的先帝,竟入夢示警——”
說書先生控制著節奏,將一個簡單的托夢故事,講得起承轉折、跌宕起伏。
“先帝曰:八月初四,西南地動!”
說到這里的時候,看客們齊齊“啊”了一聲。
他們瞬間將故事跟現實結合起來!
“劉瞎子,你莫不是說,昨日的地動,不是京畿地區,而是遠在西南?”
“不能吧!怎么聽著這么玄乎?”
“當然玄乎啊!那可是先帝托夢示警呢。”
“天吶,咱們這兒沒有地龍翻身,地皮都在發抖,我家在城外的茅草屋都塌了,那、那西南那個什么梁州,又該是何等景象?”
百姓們吃瓜歸吃瓜,但骨子里都是良善的。
再者,但凡有天災人禍,最終吃苦的都是普通百姓。
不能說感同身受吧,卻也有一定的共情。
過去西南地區,還是南朝的疆土。
可現在,大周一統天下,那就都是自己人啊。
西南受災,京畿的百姓們也跟著不忍心。
“諸位且放心吧,咱們圣人最是圣明、孝順。托夢之說雖然太過虛幻,可事情牽扯到了先帝,圣人出于孝道,也把先帝的預言當成了正經事兒。”
“早在半個月前,留守京城的皇后娘娘就責令政事堂的諸位相公,下達防御地震的政令到梁州。”
“另外,皇后娘娘還從越州抽調了三千兵卒前往梁州。”
“糧食!藥材!也都準備充足,全部運去了災區!”
“現在,地動果然發生了,先帝托夢屬實,而圣人因為孝順,提前做了準備,西南雖有天災,但定不會造成太大的損失。”
“正所謂多難興邦,祖宗庇佑!圣人英明仁孝,堪為一代圣主!”
說書先生仿佛打了雞血一般,說到最后,口沫橫飛,滿臉漲紅。
大堂里,諸多看客中,自然有謝元安排的托兒。
這些托兒減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便開始紛紛大喊:
“圣人英明,天佑大周!”
“圣人萬歲,多難興邦!”
“圣人萬歲萬歲萬萬歲!娘娘千歲千千歲!”
一時間,偌大的摘星樓里滿都是山呼萬歲的聲音。
而京中其他的酒樓、茶樓里,類似的戲碼紛紛上演。
唔,相較于之前有人散播的“皇帝昏聵、牝雞司晨”的流言,還是這種帶有“孝順有好報”色彩的八卦段子,更能讓普通百姓喜聞樂見。
所以,很快,京中有關帝后不好的流言,瞬間被壓了下去。
“倒是小瞧謝氏了!”
某個隱秘的宅院里,一個帶著面具的人,幽幽的說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