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流

第693章 十二平均律

第693章十二平均律第693章十二平均律←→::mayiwsk

而當李林甫集團鯨吞了大量的財富,導致了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以及大唐朝廷的財政崩潰。

因此導致大唐府兵制的瓦解之后……

李林甫也知道自己做的事傷天害理,便開始缺乏安全感,一個缺乏安全感的財閥會干出什么事情吶?

養兵自保。

恰好當時大唐朝廷稅收枯竭,再也養不起那支曾經無敵天下的大唐府軍,只好有著李林甫把府兵制改成募兵制。

什么是募兵制。

這不就是大明的家丁制么?

而當雇傭兵集團和李林甫這樣的財閥勾結了起來,就變成了安祿山,史思明這樣居心叵測的軍閥。

這一刻。

沈烈目瞪口呆。

這么看來,盛世大唐的急速轉衰,就是因為這個當了十八年宰相的李林甫,瘋狂私有化所導致的呀!

并且這李林甫所作所為,和今天大明晉商,浙商那幫人干的丑事有什么區別嘛,簡直是一個路數呀!

再然后,沈烈想到了自己出生的那個世界,那同樣面臨著失控泛濫的金融資本私有化大潮。

而忽然之間。

沈烈看透了王朝周期律。

“王朝更替毀于私有化。”

每一個王朝從興起到滅亡的過程都一樣。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作為一個農耕民族,為了抵御四面八方的外患,一個強力有序的朝廷是最基本的保障。

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形成了大一統之后。

中國便不再是封建制。

而是。

大一統!

全世界最獨特的農耕文明所造就的獨特制度。

而當大一統的王朝到了鼎盛時期,便會誕生出一個個世家,又或者科舉導致的學閥壟斷了權力。

再然后。

這些掌握了權力的世家,學閥便開始瘋狂掏空王朝,進行私有化,財富私有又導致了財閥的形成。

而財閥完成了財富壟斷之后,因為壞事兒干多了害怕被清算,便開始養兵,扶持別有用心的野心家,甚至勾結異族形成了軍閥。

而后便是軍閥藩鎮割據,失控,天下大亂。

最后滅亡。

大唐安祿山,史思明,大明努爾哈赤無不是如此。

“萬惡的私有化…...”

忽然間。

沈烈掩卷長嘆,深刻的明白了華夏大一統的制度,為什么和私有化是天然的對立,而目光變得更加堅定。

“什么封建……扯蛋吶!”

按照那一套西洋理論,根本無法理解華夏上國獨特的制度,華夏壓根沒有什么封建制度。

只有大一統的朝廷,和官紳世家的私有化之爭。

不管是哪一朝,哪一代,每當遇到了曠世明君,則朝廷強,兵強,民強,華夏上國便可以大殺四方,坐擁千萬里之地。

每當遇到了軟弱之君,或安于享樂的傻皇帝,則朝廷弱,民弱,病弱,而學閥,財閥,軍閥趁機作亂。

這些人打著朝廷的旗號,以孔孟之道標榜自己,以圣人自居,實則暗地里瘋狂掏空偌大帝國。

則民不聊生,乃至亡國滅種。

僅此而已。

想通了。

沈烈便站了起來,背著手,一步步走出了這藏書閣,而那腳步越發變得堅定了起來。

一轉眼又是半個月后。

琉球王公一側的軍營里。

原本兩千人的琉球王國御林軍,在補充了大量天津三衛子弟之后,人數迅速擴充到了九千五百人。

標準的一衛兵馬。

并且按照沈烈的構想,這一衛兵馬完全按照近代火器部隊作戰的需求,將步、騎、炮、工整合在一個作戰單位里。

雖耗資巨大,可建成之后的戰斗力還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而隨著婚期的臨近。

琉球國中開始張燈結彩,隨著大明天使的到來,一些嗅到氣味的四方賓客也開始前來拜訪。

當然大多是帶著賀禮來的。

還是兩份。

一份給琉球公主,一份自然是給沈大人的,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些人跑來送禮,其實就是個幌子。

這都是來巴結沈大人的。

這些主動上門巴結的是什么人,其中最扎眼的是當朝首輔申時行,申閣老家的大公子。

申公子帶著兩份厚禮一進城,就立刻奔著沈大人來了。

“哎喲喲……沈大人吶!”

再見面。

申大公子和沈大人滿面笑容,把臂言歡,便好似什么事情也沒發生過,真如同多年不見的好友一般親熱。

因為……

沈大人在天津右衛給申家,還有幾個浙黨的大佬批了一塊地,這幾家北上天津衛辦工廠。

好處分到了,那肯定一團和氣呀。

申閣老也是真的識趣,立刻就背叛了讀書人陣營,投奔了帝黨,和沈大人好的就像是同穿一條褲子。

如今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可沈烈卻開始為了人才發愁,如今他手中不缺錢糧,不缺兵員,軍械也置辦了不少。

可唯獨缺科技人才。

這時張簡修忽道:“我這里倒是可以舉薦一人。”

沈烈也沒當回事兒,只是隨口問道:“誰?”

本以為張簡修舉薦的人才,必定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人,可萬萬沒想到張簡修含笑而立,徐徐道。

“此人便是鄭王世子朱載堉。”

一陣安靜。

沈烈狐疑道:“誰?”

隨著張四哥娓娓道來,沈烈人傻了,作為一個穿越眾,生平竟然第一次知道這大明嘉靖到萬歷年間,竟然有這么一個牛人。

這位出生于嘉靖年間的鄭王世子,叫朱載堉,字伯勤,號句曲山人、九峰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又稱“端清世子”。

是當世著名的律學家,人稱律圣,樂圣。

這個人做了什么吶。

這位大明鄭王世子發明了十二平均律,又叫十二等程律。

“就是將一個八度的音程等分成十二個半音的律制,各相鄰兩律之間的長度之比完全相等。”

聽著同樣精通音律的張四哥,在一旁說著天書。

沈烈人傻了。

啥意思?

聽不懂啊!

于是張四哥索性叫人去他的房中,拿來了幾本鄭王世子所寫的一堆著作,交到了沈烈手中。

《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嘉量算經》,《律呂精義》、《律歷融通》、《算學新說》。

看著這堆鄭王世子攥寫的著作,還有書里密密麻麻寫滿的各種數學公式,沈烈張大的嘴巴里能塞進一個雞蛋。

隱約中。

沈烈搞明白了什么,這個牛人發明的十二平均律是什么東西。

這東西說的是波長和弦長之間的關系,有點像是函數,又有點像是物理學,而這個年代。

西洋人絕對沒有這種科學素養!:mayiwsk←→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