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0015不許墳頭唱歌正文0015不許墳頭唱歌←→::badaoge
“此間河堤坍掘里許,伊水由此東溢,只要封堵起來,龍門東麓積澇便可消退。自此向下數里外本有一埭,之前被人移去別處截流,此番再新設起,縱然日后還有險況,也能大大減少東溢的河水!”
周良行走在河岸工地上,指著正在修復的堤岸對張洛解釋道,自己也不時拿起鋪在木板上的紙張在上面寫寫畫畫,寫滿一張后便卷起投入到背后的布袋中去。
張洛看到周良這樣細致用心,也不由得感嘆道:“周錄事這樣精誠于事,城南澇事也一定能快速解決,是城南百姓的福氣!”
周良聞言后卻自嘲一笑,繼而便神情黯淡的嘆息道:“我做這些也無甚大用,只是不想自己良心被紛擾人事埋沒罷了。今春少雨卻爆發洪澇,郎君難道不奇怪?此番事并非天災,而是人禍啊!
洛南農事興旺,多是權門莊邸,他們任意的穿渠作埭、截流設碓,整個洛南鄉野都已經被穿鑿得千溝萬壑,無從統控。伊川決堤,便是因為幾家權門貪圖碓硙之功,不肯通渠放水以助春耕,上游則截渠鑿溝,致成此禍!”
張洛沒想到此番水患居然還有這樣的隱情,聽完后也是驚詫不已,旋即便又問道:“河南府對此難道就視而不見?”
“縱然能見,也是難管。往年崔大夫居府作尹,雖然處事強直,但也要為諸大族留一份人情,否則府事便處處遭受掣肘。崔大夫登朝之后,如今在府的張大尹初來乍到、諸事未調,所以年初才發生這樣的紕漏。”
周良作為河南府管理水事的官員,講起此中積弊來也是愁眉不展:“此度徐士曹請辭歸葬恩親,固然是因孝義,但也有借此抽身之意。此番水患如若處置不善,歲終必得下考,輕則罰俸,重則流放,僥幸秩滿,恐怕也要十數年內難預選司。此番因孝去職,還能保一個風評不減、前程無害。”
張洛聽到這話后也不由得瞪大雙眼,果然他對古人還是了解太片面了,本以為那徐冉為了改葬父親,大好官職說辭就辭,原來也是為了借此跳出火坑。
“周錄事難道不擔心前程受阻?”
他見周良還在認真的走訪查看各處工程,并細心的進行記錄,又忍不住詢問道。
周良聞言后便搖搖頭道:“我方伎得用,舊是汴渠斗門吏,開元初為隴西李大夫援引入府擔任錄事,流外入品,前程有限。位卑力弱,難襄大用,只希望恪盡職守,不負自己所受的這一份祿米。今春游走鄉里,先把洛南渠堰碓硙各處方位統計標定,入奏府中以備后事調整。”
張洛聽到周良的回答,心內也不由得肅然起敬,所謂的開元盛世不只是帝王將相的豐功偉業,更是得益于時代中這些恪盡職守卻又在歷史長河中難以留下什么痕跡的小人物的默默付出。
之前告假幾日,已經大大影響了周良統計洛南渠堰的進度,在引著張洛看完正在用工的區域后,便又要轉去別處巡查。
張洛自然沒他這么熱誠,便不再繼續隨同,要返回田莊去通知莊人修整農具準備春耕。
正在他告辭之際,周良卻又喚住了他,入前輕聲問道:“郎君近日可有得罪什么人?昨日府內諸曹議事,有人想要阻礙用工三川鄉東郎君田莊附近的工事。因有徐士曹行前所囑,又被我使言推脫。雖然用工無阻,但也要提防歹人別處滋擾!”
張洛聞言后登時便皺起了眉頭,想起日前在府中對那蘇七娘的叱責。他的社會關系簡單,除了與張家人的親緣與糾葛之外,在外鮮少有什么恩仇,這種突然的惡意針對,不用想也知必是張家有人在作祟。
看來自己那天的試探也是讓對方做出了反應,矛頭直指他表面上唯一的財源,要斷了他自立的倚仗。只可惜這做手腳的人蠢了一些,既沒能擾亂田莊的生產,而這田莊的營生也已經不再是自己的命門。
雖然不排除對方一計不成再生歹計,但張洛心內清楚留給她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很快便要自顧不暇,更難騰出手來刁難自己。
回到田莊后,張洛一邊通知莊人們準備農耕,一邊又安排少年丁青帶上兩個莊丁前往城東柏仁里的周良家中去,一邊幫助周朗照料其母,一邊也是看住寄存在那里的財貨。
他倒不是不放心周良父子,只不過周良忙于公務,周朗一人在家又要照顧病母,那么多財貨堆放在家中,畢竟有些不妥,多幾個人看守也能放心。
在得知主母鄭氏暗中刁難自己后,他越發不敢讓這些財貨暴露在對方視野中,眼下也只有周良家能確保不受窺視,已經遭了惦記的田莊也不安全。
其實張洛也考慮過悄悄在洛陽別處置業,只是眼下積蓄仍然未足,手頭這點錢置辦一個不大的宅院已經所剩不多,索性繼續攢一攢。
等到脫離張家后,他去到山南河北等外地州郡改頭換面設法入籍,換一個新的身份再到兩都重新開始,過上幾年形貌有改,再加上他來自后世的豐富知識儲備,就算再遇到張家人,他們怕是也不敢認自己就是當年家中逃出的那個小庶子。
到時候就算指著張均鼻子罵娘,時流也難以指責他大逆不孝。
“阿郎此番大難不死,更有啟智生性,應當前去祭告一下娘子,以慰先靈!”
英娘今日也來到了莊上,等到張洛安排完莊事之后,便入前開口說道。
張洛對那亡母武氏雖然沒有什么深厚感情,但既然鳩占鵲巢的入據了人家兒子的形骸,自然也要有所表示,在聽到英娘的提醒后他便也點點頭。
洛陽北面的邙山乃是久負盛名的喪葬勝地,歷朝歷代多有帝王將相埋骨其中,但其實洛南龍門東麓的萬安山同樣也是一塊風水寶地,開元名相姚崇、張說等家族墓地都選擇在此。
張雒奴的母親武氏作為張家小妾,病故后便也被埋葬在了萬安山的墓園中。
萬安山坡度并不陡峭,張洛騎著那匹老馬,忠仆丁蒼帶著兩個莊人在前開路,揮著手里棍棒驚逐草叢里的蛇蟲,英娘提著祭品隨行在后。
一行人花了一個多時辰才抵達了萬安山的墓園,看到張家族人墓前樹立的墓碑,張洛不免便見獵心喜。他這幾日撰寫墓志牟利,也想看看張家亡人墓志都是什么水平,暗自切磋一下。
張說的父、祖墓志皆出其手,尤其是其父墓志情真意切兼章句優美,堪稱唐人墓志之典范,張洛也站在墓碑前欣賞了好一會兒。直到英娘發聲提醒祭品已經擺設妥當,他才收回視線,往自己母親的墳墓方向走去。
來到母親墓前,張洛卻不由得心頭怒氣直涌。他母親墳墓遠較其他張氏族人的墓上封土更小,而且墓志也只有簡簡單單百余字,只是略述家世生平,除此別無他言。
這樣簡單的墓志自非出自名家之手,張說、張均父子皆是翰林名士,結果卻連一字都吝于贈給。尤其讓張洛感到憤怒的,是這墓志上根本就沒有和自己有關的訊息,仿佛他母親只是一個無子早夭的可憐女子。
張均的正妻已經不許少年張雒奴稱其為母,而今其生母墓碑上又全無子息的信息,他們母子儼然成了無前無后的人間孤孽!
若是之前,張洛或是不會太過在意此類問題,可是近來為人撰寫墓志牟利,真切感受到了唐人為亡親營造哀榮的熱忱情懷,便越發忿恨于張均對此的疏忽怠慢與漫不經心。
他抬手抽出腰間懸佩的小刀割破指尖,用血水在墓碑上寫下“子雒奴”幾個字,然后又沉聲說道:“丁蒼你歸后訪請碑刻匠家為我母再造新碑,志文我稍后給你!”
丁蒼聞言后連忙點頭應是,旋即淚水便涌出了眼眶,跪在目前悲聲道:“娘子可有看到,阿郎今已這般懂事?奴等雖然沒有教養之能,但阿郎天資聰穎,自有慧性……”
英娘也跪在一邊感動落淚,見到郎君如此生性,她們越發感到欣慰沒有辜負娘子臨終的托付。
“孤兒去慈親,遠客喪主人……”
張洛看到這一幕,也不由得悲從中來。
他本來是一個積極樂觀的性格,很少會被負面情緒所左右,但也并不意味著就全無悲觀的情緒,孤身一人穿越異世,放眼望去皆是陌生人事,過往熟悉的親友俱不復見,之前忙于扭轉困境,也無暇自憐自傷,眼下心內悲觀的情緒被引出來,便不由得唱起后世女友譜曲的古詩《悲哉行》。
這古詩詞意本就非常的傷感,譜曲之后更添蒼涼,張洛唱著唱著也不由得淚流滿面,到最后一句已是發泄般的吼叫出來:“少年莫遠游,遠游多不歸!”
一曲唱罷,他的情緒也平復許多,祭拜完畢后便站在一邊等著丁蒼等人收拾祭品,心里還在為亡母墓志打著腹稿。
突然,左近山坡驟然響起急促的馬蹄聲,不多久便有一隊七八名身形魁梧、挎弓佩刀的騎士策馬從另一方山梁向此沖來,為首一人還大聲喊道:“方才于此悲歌者,可是爾等?”
張洛看到這一幕頓時有些傻眼,難道在大唐上墳唱歌是犯法的?
請:m.badaoge←→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