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武夫

第102章 壽州之圍2

嫁武夫第102章壽州之圍2_sjwx

第102章壽州之圍2

第102章壽州之圍2

“劉彥貞雖是我南唐的一員勇猛,卻不善謀略,無論是兵法謀略,或是在軍中的威望,以及兩軍對陣的經驗,委實遜色鎮國公甚多。臣認為他絕非李谷的對手,懇請陛下恩準,鎮國公重掌兵符……”

“住口!”李璟大怒:“此事不必再提。”

鎮國公得知此事,在府內連聲冷笑。同樣不看好此戰的,還有一人,正是被軟禁皇宮的江銘玥。

只因——唯獨她知曉歷史的走向。

自她入宮不久,南唐后宮接二連三發生了奇事:后宮嬪妃們,紛紛跑到勤政殿請旨,愿入毓秀殿。李璟原本還很欣慰,以為眾嬪妃識大體自愿去侍奉皇后鐘氏,一問才知,她們一個個竟是為了進去看病。

江銘玥一面整頓后宮事務,一面悉心為鐘氏調理身體,毓秀殿、壽昌殿兩頭跑,每日為眾妃嬪和宮女、太監、護衛們診脈看病。

她整日忙得團團轉,赫然成了皇宮中一位免費女醫,前來求診者絡繹不絕。

在皇宮期間,明面上有鐘氏、周娥皇、永嘉公主、六皇子的照拂,暗里還有大皇子、燕王的保護,她暫無性命之憂。這點,也讓鎮國公安心不少。

江南,連日陰雨綿綿。她難免擔憂初入軍營的趙雋,能否平安無恙。

這心思,藏的極深。

白日里不顯,每到夜深人靜時偶爾才會露出端倪,她只慶幸,家書已送去壽州,不知小公爺可曾收到?可會聽她的勸告?

寒冬時節,兩國戰事已起,她在勞碌和憂思之下,終于病倒了。

顯德二年,十二月。

李谷自正陽縣搭浮橋渡過淮河,先鋒都將白延遇,連續在壽州城下、山口鎮、上窯擊敗南唐軍數千人,筑塹圍攻壽州。

南唐的這個新年,百姓們人心惶惶。

毓秀殿,已解除封禁,鐘氏鳳體痊愈。江銘玥依然被留在宮中,倒是能得知兩國交戰的消息。太醫院欽佩她的醫術,對她的寒疾很是上心,用了不少珍貴藥材,病情才見好轉。

顯德三年,正月。

柴榮命王樸、向訓留守東京,親征淮南。這一年,乃南唐保大十四年。

壽州由劉仁贍坐鎮,嚴防死守。趙雋初次見識了兩軍對壘的生死廝殺,多次出謀劃策,致使李谷的周軍久攻不下。此時,唐將劉彥貞率軍三萬來援,已至來遠鎮,距離壽州僅兩百里,又派數百戰艦往正陽而來。

李谷連夜召集文武將佐商議,以沒有水戰器具為由,為防浮橋被破壞我軍將腹背受敵,當即下令焚毀大營及糧草,搶先撤軍,退守正陽。

“我軍退卻,南唐軍一定追擊。”

柴榮剛抵達圍鎮,聽說李谷退軍,派人連夜前去阻止李谷撤退,但已追之不及。

大軍在撤退時秩序混亂,以至于數百名淮北的役夫都被留在壽州。柴榮大怒,于是派禁軍大將李重進,主持南征事務,領兵趕赴正陽,阻擊攔截唐軍。

劉彥貞有勇無謀,聽說李谷主動退軍,就以為敵軍害怕,不顧劉仁贍等人的勸阻,執意率兵追趕而來。

剛追到正陽,不料李重進的軍隊搶先一步。唐軍還沒有來得及吃飯,就被迫迎戰。李重進勇猛無比,三軍中奪帥,斬殺劉彥貞,擒其部將,率軍渡過淮河,斬首萬余級,伏尸三十里,繳獲軍械三十萬,一鼓作氣打敗了南唐的軍隊。

后周,首戰告捷!

柴榮抵達正陽后,駐軍于壽州城下,命李重進代替李谷率軍攻打壽州,又征發亳、潁、徐、宿等州數十萬丁夫攻城,晝夜不停。

劉仁贍在壽州城墻上,俯瞰敵方的軍營,不免憂心忡忡。周帝御駕親征,可見此人征伐南唐的決心。

這一戰,不容樂觀啊!

趙雋身披戰甲,同樣站在城墻上,眼中卻跳躍著躍躍欲試的光芒:下方那年輕的男子便是周天子嗎?他那堂兄,可曾隨軍前來?

軍報送來金陵。

韓熙載得知后周換了主帥,改命李谷為壽州行府,不由松了口氣,隨即又扼腕嘆息。此乃李谷以退為進、誘敵深入之計,可他在周天子柴榮面前,卻并未辯解。

此時,未來的大宋天子趙匡,被柴榮派去襲擊南唐水軍。

南唐文臣武將們,一致認定周軍不善水戰。趙雋自收到家書后,就暗中多方探查,心知后周十二大將個個不可小覷,而趙匡的勇猛,猶在李重進之上。

果然如他所料!

兩軍交戰,唐軍又一次敗北,足足折損九十余艘戰艦。趙雋密切關注戰況,聞訊后仗著藝高人膽大,就要只身出城,前往正陽去會會此人。

“亦川,切莫以身犯險,眼下當務之急是守城。”

劉仁贍極力勸阻,才讓他打消了此念。趙雋站在城墻上遠眺,心中甚感遺憾。

二月,趙匡緊跟著襲擊清流關。

南唐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常州團練使姚鳳,率領十五萬大軍,駐扎在清流關。

趙匡兵臨城下,皇甫暉請求布陣決勝,他大笑著答應了。于是,皇甫暉擺陣出戰,趙匡抱著馬脖子直沖陣中,一刀就砍中了皇甫暉的腦袋,姚鳳等將領均被擒獲。

滁州城破。

柴榮在淮河作戰指揮,命王逵攻打南唐鄂州,也就是后世的湖北武漢。

南唐馮延魯擔任東都副留守,率先棄城逃走,躲進一座寺廟里,削發為僧,只可惜太倒霉被周兵擒獲。光州刺史、舒州刺史、泰州刺史也紛紛棄城投降。

這日早朝,馮延巳又被政敵彈劾了。

馮延魯,南唐吏部尚書馮令額之子,乃馮延巳的異母弟弟。他被后周所俘,恰恰給了韓熙載等人彈劾馮延巳的一個理由。

正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

馮延魯本該報效朝廷,卻臨陣脫逃。若不是成了后周的俘虜,罪該問斬才對。

工部尚書查文徽力辯群臣,陳覺和宋齊丘等人,也在朝堂上幫著說了不少好話。李璟素來袒護昔日的東宮舊僚,今日又出來和稀泥。

下了朝,消息不脛而走。

毓秀殿中,后宮眾人對此事議論紛紛,除了驚恐兩國戰事之外,更多的則是稱贊天子仁厚。:sj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