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侯

239.第兩百三十九章

_漢侯_其他小說_螞蟻文學

←→:

劉徹趕到長樂宮時,侍醫正奉上新藥,陳嬌接過漆碗,親自試過溫度,才給竇太后喂服。

竇太后陷入昏迷,牙關緊閉,大部分湯藥都送不進去,只能順著嘴角流淌,浸濕襟口和枕褥。

藥去半碗,多數浪費。

陳嬌召來宮人,命取喂藥專用的銅壺竹器,依舊不假他人之手,親力親為,將剩下的半碗湯藥喂進竇太后口中。

“取溫水來。”

劉徹走進殿內,陳嬌僅是頷首,熟練地取巾帕為竇太后拭口,并揉搓擦拭掌心。

王太后慢劉徹一步趕到,見陳嬌坐在榻上,絲毫沒有起身的意思,不禁眉頭一皺,開口道“皇后,見陛下為何不行禮”

“母后見諒,一時疏忽。”

陳嬌聲音冰冷,放下巾帕就要起身,被劉徹一把按住。

“嬌嬌照顧大母,諸事盡心,母后過于苛責。”

“我”

王太后臉色微變,當場想要發作,被心腹宮人低聲提醒,知曉不是時候,方才勉強壓下火氣,看向昏迷不醒的竇太后,表面浮現憂色,眼底卻有喜意閃過。

“大母昏迷多久”劉徹坐到榻邊,看到竇太后蒼白的臉色,憂心道。

“有小半個時辰。”陳嬌聲音微啞,眼圈泛紅,“大母言疲憊,欲小睡片刻。我一直守在旁邊,待到服藥時,出聲去喚,萬沒想到”

說到這里,陳嬌再控制不住淚意。

“都怨我如我能警醒些,必不會如此”

“嬌嬌莫要自責,此事怎能怪你。”劉徹握住陳嬌的手,手指用力攥緊。

兩人說話時,侍醫奉召上前,小心為竇太后診脈,請示過帝后,由宮人奉上艾草和砭石,以灸術為竇太后治療。

大概過了一刻鐘,竇太后開始悠悠轉醒。

醒來后,不只人變得精神,蒼白的臉頰也現出幾分血色。見她這副模樣,劉徹陳嬌非但沒有心喜,反而臉色微變,心中咯噔一聲。

侍醫退后數步,伏身在地,分明是早有預料。

“你給太皇太后用了何藥”劉徹語帶沉怒,目光如電。若侍醫回答稍有差池,馬上就會腦袋搬家。

“天子,是我吩咐的。”竇太后突然開口,“我知曉自己的身體,早在半月前就告知侍醫,真有這一日,直接加大藥量,務必讓我能清醒兩刻。”

“大母”

“我醒的時間恐不多,莫要多言,聽我說。”

竇太后撐著坐起身,聽到王太后的聲音,知曉她同在殿內,皺了下眉,到底沒有令她出去,而是握住劉徹和陳嬌的手,語重心長道“我這一輩子,苦吃過,福享過,做過錯事,但也做過好事。阿啟在時,我偶爾會想,真有哪一日去見太宗皇帝,能否笑著合眼。”

劉徹抿緊嘴角,陳嬌淚濕面頰,卻都牢記竇太后之言,沒有打斷她的話。

“如今,我終于想清楚,我能。”

最后兩字出口,竇太后的聲音變得鏗鏘有力。

“阿徹,你會是一個好皇帝,比你祖、你父做得都好。但是,帝王之路亦有艱難,如若不然,歷代先君也不必稱孤道寡。”

“大母,我知。”

“你登基不過數載,已有南征北進之功。長此以往,終有一日,我漢家能踏平蘢城,屠滅匈奴。可惜我看不到那一日了。”

“大母不過抱恙,侍醫無用,民間”

竇太后搖搖頭,攔住劉徹的話。

“生死有命,上天早就安排好,非人力能夠改變。”說到這里,竇太后話鋒一轉,“天子,我知你有祖龍之志,欲君臨四海八荒。然此事牽涉太廣,需緩緩圖之,不能操之過急。七國發兵前車之鑒,未有切實把握,莫要再演當年之禍。”

“諾”

“宗親諸王為劉氏血脈,親情要念,當斷時也不能手軟。至于外戚,能用則用,不能用,無妨效太宗皇帝和先帝。”竇太后抬起頭,雙眼雖不能視,仍讓王太后脊背發寒,下意識避開視線。

聽聞此言,劉徹委實感到意外。

竇太后將外戚一概而論,并未將竇陳兩家同王太后的娘家分開。

“莊子言,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早先我曾想壓制你,是因你年少登基,恐你心性不穩,魯莽滅裂,觸石決木,為佞臣蒙蔽,蹈前朝少帝之禍。這幾年看下來,我的擔心實無必要。”

竇太后語帶欣慰,表情也變得輕松。

“自你登基以來,為政善于納諫,凡直言利國者,不曾有嬰鱗獲罪。軍中提拔良才,砥兵礪伍,南征北擊,摧堅獲丑,有開疆之功績。”

“阿啟沒有看錯你,待到九泉之下,我亦能笑對太宗皇帝。”

劉徹低下頭,思及早年種種,眼底開始泛紅。

“大母,我會做得更好。”

“我信。”竇太后握住劉徹的手,手指不斷用力,“記住我今日之言,行事三思,戒急用忍。冒犯天威者不可恕,情有可原者或能饒。民為國本,治民不可暴。匈奴為大患,需斬草除根,莫要以仁善之心對豺狼,否則必當遺禍子孫。”

“茵席之臣慎選,輔國棟梁務要善待。”

“我知你好儒家,然黃老崇無為,法家亦不曾有錯,最終要看的是施政執法之人。”

“國無二君,朝堂之上卻不能僅有一言。如一家執牛耳,君威則罷,萬一偏聽偏信,耳根子軟,恐將禍及百代。”

說到這里,竇太后突然開始咳嗽,隨著胸腔震動,身體劇烈顫抖。

陳嬌想要攙扶,險些被一同帶倒。

劉徹扶住竇太后的肩,后者飲下遞到唇邊的溫水,壓下喉間癢意,斷斷續續道“阿徹,記住,為君者不能心軟,哪怕是對血親。”

“遵大母教誨”

竇太后躺回榻上,似再也無法支撐,疲憊地合上雙眼,呼吸漸漸平緩,進而變得微弱。

劉嫖接到消息,匆匆進到宮內,見到殿內情形,淚水浸濕雙眼。顧不得儀態,近乎是撲到竇太后榻前,握住她的手,顫抖著聲音道“阿母,阿母”

在劉嫖的呼喚聲中,竇太后最后一次睜開雙眼,手突然前伸,口中喃喃念著“阿啟,阿武”

數聲之后,氣息變得愈發微弱,蒼老的手無力垂下。

呂后時代進入漢宮,歷經三朝,在波云詭譎中屹立不倒的竇太后,終闔眸長逝。

“大母”

顫抖著手試過竇太后鼻息,陳嬌再控制不住情緒,俯在榻上痛哭失聲,嗓音沙啞,近乎哭到昏厥。劉嫖強忍住悲意,想要抱住女兒,劉徹卻先她一步將陳嬌攬入懷中。

“陛下,當命人收斂太皇太后遺體,傳郡國訃聞。”王太后壓下喜意,臉上帶淚,假做悲愴。出口的話貌似合乎規矩,卻隱隱指向陳嬌,“我觀皇后過于悲傷,為身體著想,無妨留在椒房殿靜養,宮內事可由旁人代勞。”

“王娡”館陶怒氣盈胸,因為憤怒,指向王太后的手指都在發抖。

劉徹轉頭看向王太后,目光冰冷,冷到讓王太后下意識后退,準備好的話一句都沒能出口。

“母后,關乎太皇太后大喪,朝中自有規矩。凡宮內諸事,理當由皇后決斷。”

“天子”

“自入冬以來,母后時常抱恙,一直未能大好,比皇后更需靜養。”

話說到這個份上,劉徹的意思再明白不過,根本不打算給王太后留半點插手宮權的余地。

“來人,送太后回宮”

實事求是的講,王太后固然有私心,終歸是劉徹生母,如非她心急想要掌控宮權,劉徹不會如此惱怒。甚者,他開始懷疑,王太后如此急不可待,是要移走竇太后的遺體,盡快搬進長樂宮。

這樣的認識讓他憤怒,也讓他心涼。

竇太后臨終仍惦念于他,事事為他著想,未曾給竇、陳兩家說半句好話,甚至叮囑他,事有不對絕不能心慈手軟。反觀王太后,竇太后尸骨未寒,她已經忙著要爭權。

此刻的劉徹沉浸在悲傷之中,很容易鉆牛角尖。

王太后撞到槍口上,如非她是天子生母,估計就不是回宮養病,而是永久閉門靜養。

走出殿門,王太后被冷風一吹,終于清醒過來。

她意識到自己做了蠢事,蠢到不可救藥。但被壓制幾十年,頭頂的大山突然搬走,再是謹慎小心,也難免會出現紕漏。

“不急,日子還長。”

回頭看一眼殿門,仿佛仍能看到帝后互相依偎。

這種溫情脈脈讓王娡嗤之以鼻。

她自以為了解劉徹,以天子的性子,竇、陳早晚會成為絆腳石,必當除之而后快。至于陳嬌,終會被棄如敝履。

在皇權面前,夫妻、男女之情不過鏡花水月。

今日越是得意,他日只能跌得更慘。

“那個衛少使還在椒房殿”

“回太后,確是。”

“嗯。”王太后一邊向前走,一邊冷笑道,“天子連得三女,僅她得子,待到太皇太后入葬后,該移出椒房殿,佚也該升上一升。”

宮人垂下頭,不敢應聲。

王太后也不需她應聲,想到今后再無竇太后,縱然是要“養病”,照樣大感愉悅。路上沒表現出來,回到殿內,遣退宮人宦者,合攏房門,王娡在屏風后暢快大笑,許久未停。

太皇太后薨,由奉常組織喪儀,停靈之后,依祖制入霸陵,同漢文帝合葬。

出殯當日,恰逢邊郡送來戰報,并有白羊王、樓煩王首級。

劉徹親自登上祭臺,將兩顆首級置于案上,雙手高舉禮器,揚聲道“朕以酋首為太皇太后祭”

聲音未落,平地突起一陣急風,卷動祭臺四周的旗幟白幡,颯颯作響,似應和天子之舉。

“為太皇太后祭”

以竇嬰、衛綰為首,群臣面向霸陵拱手下拜。

各諸侯王早接訃聞,紛紛趕往長安,此刻就站在隊伍中。

江都國的隊伍是最早一批抵達,劉非隨員中,除以國相為首的國官,另有一人格外顯眼,即是奉旨入江都國任鐵官,又在之前借劉非之手給天子上疏,請在郡國舉孝廉的董仲舒。: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