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漢侯_其他小說_螞蟻文學
←→:
元光元年六月,朝廷舉孝廉的旨意和招賢令傳至各郡國,地方官員不敢怠慢,紛紛廣派人手下至各縣鄉,村寨里聚皆有耳聞。
詔令內容道路相傳,大量人才涌向長安。
其中既有受舉薦的世家高門子弟,也有隱于鄉野深山,專注于學問的民間大賢。無論前者還是后者,凡是有底氣面君,接受天子親自策問,必懷才具德,絕非庸碌之輩。
不過人來得多了,難免會生出些是非。
春秋百家爭鳴,單史書記載,有學說文章存世的就有近兩百家。余者未留文章,不代表學說斷代。誰也不敢保證,隨著招賢令下至各郡縣,不會有哪個門派的傳承人突然冒出來。
各家保持傳承,繼承先賢傳下的理念,彼此之間的爭論自然不會消失。
例如儒家和農家,儒家和道家,縱橫家和儒家,名家和儒家,墨家和儒家,只要當面,十次里有七八次會爭論起來。
掰著指頭數一數,這樣的“結仇”概率,證明儒家非同一般的能打。做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這家大佬的嘴炮級別堪比岸炮,放出去的還都是開花彈,絕對有橫掃當世的氣魄。
如兵家和墨家,陰陽家和方技家,雜家和法家同樣存在歷史遺留問題,彼此之間要么學說對立,要么互有重疊,誰也不服誰,自然導致互看不順眼,見面就要開懟。
此外,墨家在先秦時分裂,先為三支后成兩支,一支堅持延續傳統,專注于兼愛非攻技術宅,另一支點偏技能,向游俠無限靠攏。
前者和儒家天生不對付,自是懟無止境。后者同法家存在對立,見面也是往死里懟。
由此可見,在諸家之中,墨家同樣是能打的典型。
只是和儒家不同,墨家到底棋差一招,沒能扛到底,向游俠靠攏被統治者打叉,留下的技術宅無法點亮嘴炮技能,其結果就是,自漢朝開始走向衰落,逐漸湮滅在歷史長河。
現如今,歷史悄然發生改變,各家大賢群聚長安,學說之中,不乏助君王鞏固統治、開辟疆土的良策,儒家無法一枝獨秀。
不出意外的話,歷史上的“罷黜百家”和“三綱五常”,基本沒有上線的可能。
在親策賢才的過程中,劉徹的眼界進一步開闊。
道、儒、法三家不提,各家大佬要讓天子眼前一亮,自然要拿出看家的本事,專為爭個高下。
墨家和方技家先后放大招,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成功進行光學試驗,更喪心病狂的在雨天玩引雷術,直接在林苑炸出一個大坑,引得京城震動。
陰陽家拿出百年傳承的典籍,向天子講述陰陽五行,星象排布,更總結出新的天文歷法。
雜家博眾家之長,主張“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并結合統治者的需要,和以主父偃為代表的縱橫家聯手,合舉“推恩令”,用以解決諸侯王的問題。
只不過,劉徹已經放寬眼界,準備正面剛匈奴,剛完四方開地圖,藉由疆土開拓,分潤利益,曾經困擾他的諸侯王再不是難題。江都王劉非、長沙王劉發、代王劉登都是成功的例子。
歸根結底,如淮南王一樣想不開的畢竟是少數。
大家都是高祖皇帝子孫,劉徹展現出的鐵腕和氣度有目共睹,誰都不眼瞎,也不缺腦子,能猜到結果,何必和自己找不痛快
待到將來疆域擴大,以推恩令為引,劉徹完全可以下詔,將劉氏子孫陸續封出去守土固疆。有國官的督促,宗親的對比,爛泥也必須扶上墻。
即使有封國勢力膨脹,重現春秋戰國,那也是肉爛在鍋里。
無論誰勝出,地盤最終都是漢家的,蠻夷之輩想要染指漢地,純屬于白日做夢,有苗頭就會被打死。
至于后世如何記載,會不會說漢朝仗勢欺人,好處全往自家劃拉,以漢朝君臣的行事作風,能在乎才是見鬼了。
時至八月,奔赴長安的人流車馬仍是絡繹不絕。
這批抵達的人中,多出不少趙嘉耳熟能詳的的名字,例如精通算學的桑弘羊,公車署上書的東方朔,以及被后世稱為“賦圣”的司馬相如。
此時的桑弘羊還是青蔥少年,進到長安,看到不同于家鄉的風光,無不備感新奇。
機緣巧合之下,同魏悅的從子魏昱結識,兩人的性情愛好南轅北轍,卻意外地合拍,連魏儉和帶桑弘羊入京的伯父都感到稀奇。
司馬相如本為梁王劉武賓客,景帝時任武騎常侍,卻因非其所好,一直郁郁不得志,在漢武帝登基之前因病免官。
此后歷史發生轉彎,竇太后沒有壓制新君,劉徹得以大展拳腳,登基數年間,一直忙著剛匈奴,鏟百越,然后再剛匈奴,縱然司馬相如辭賦超絕,天子無心品鑒,寫出花來也是白搭。
這次朝廷廣招人才,司馬相如抓住機會,抵達長安之后,上林賦等名篇相繼出爐。
可惜天子忙著看墨家技術宅玩器械光電,壓根沒心思欣賞。倒是館陶大長公主聽聞,一時驚為天人,將他請至府內,還將他的辭賦送入宮中,總算是讓劉徹看過幾眼。
無奈的是,司馬相如依舊沒能出頭。
只因墨家方才唱罷,方技家緊跟著登場。
光電試驗玩不過墨家那群不穿鞋的,方技家獨辟蹊徑,找上專錄民間雜談的小說家,一起鼓搗數日,竟然點亮熱氣球功能。
即使成品沒能滯空多久,高度也將將過人頭頂,好歹是不借助人力畜力,成功飛起來。
試問誰人能夠做到
歷史上,率先點亮這項科技樹的是淮南王劉安。只是劉安人在邊郡,即使知道,也沒法向這群技術宅討要專利費。
墨家和方技家屬于實干型,能動手絕不浪費口舌。道家、儒家、法家、名家和縱橫家等則截然相反。
各家大佬匯聚長安,引經據典,理論聯系實際,嘴炮之強,能滔滔不絕講上幾個時辰,無差別群轟都不憷。
遇上這群強人,丞相衛綰立即套上“老朽”光環,表示他不參與,真被拉進去,信不信分分鐘挺尸碰瓷
魏其侯竇嬰硬著頭皮被轟兩日,第三日高掛免戰牌,表示他學儒家不假,可他是“大將軍”,合該同兵家站到一處。這種辯論之事,還是旁觀為好。
殊不知,就在他提出借口的同時,一直閉目養神,頗有高人風范的兵家大佬突然睜開雙眼,目放精光。很顯然,正等著大將軍自己跳坑。
無勇不為將,無謀難為帥,慈者不掌兵。
竇嬰很快就會發現,與其被幾位兵家大佬拉到林苑開虐,準備為天子演練殺敵戰陣,日日經歷被屠的凄慘,還不如繼續挨嘴炮。
后者僅是精神折磨,前者是精神肉體一起折磨,非常人能夠承受。
看到魏其侯的“慘狀”,劉徹不免心生同情,命人開庫房,選好藥送去魏其侯府,并派遣精通外傷的侍醫常駐侯府,每日為竇嬰精心調養。
據宦者回報,魏其侯感天恩,激動得痛哭流涕。
事實如何,從劉徹不自在地轉頭,以及陳嬌戲謔的眼神就能說明一二。
有天子旨意,竇嬰眼圈發青也得前往林苑。
然而被虐的日子太多,心理開始“扭曲”,想著獨受罪不如眾受罪,回頭稟報過劉徹,就把王信和陳午一起拉上。
王信是天子舅父,陳午是天子岳父,大家都是外戚,一起去操練軍陣,為天子盡忠
“兵者,國之大事”
魏其侯占據制高點,借助被轟時的嘴炮經驗,一口氣將境界拔高。
王信和陳午能說什么
什么都不能說,只能乖乖早出晚歸,和竇嬰一起飽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考驗。
對練兵之事,田蚡倒是很想插一腳。
在他看來,如果能成功,就算是加入外戚第一梯隊,于今后大有裨益。
可惜竇嬰陳午明擺著看他不順眼,王信也不想同他為伍,包括練兵的兵家大佬,見到這位中大夫都皺眉,態度很是不歡迎。
田蚡尋上王太后,后者已搬入長樂宮,只是仍在“養病”,對宮權半點插不上手。聽到田蚡的請求,思量片刻,在劉徹問安時提起,結果依舊是沒能成功。
“舅父未曾臨戰,不通曉兵法,莫如到未央宮聽道、法、儒之辯。”
劉徹態度堅決,不給半點轉圜余地。
田蚡偷雞不成蝕把米,只能乖乖領旨,以中大夫的官職,在幾家大佬開炮群轟時,盡量縮在角落當個小透明。
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大佬們辯才冠絕一世,更因其嘴炮開不過癮,還會抄起刀子動手。
秦漢時的學者士人和后世截然不同。做學問的同時,都能揮刀舞劍。
尤其是常年隱居山林的大賢,見到的野獸比人多,個頂個能殺虎搏熊,斬狼滅豹。若不然,早就喪身野獸腹中,哪里還能接到招賢令,帶著徒子徒孫前來長安。
殿中端坐的諸位大佬,表面須發皆白,面容清癯,除下深衣短褐,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一身腱子肉。
在他們眼中,竇嬰算是不錯,田蚡純粹是弱雞,渣得不能再渣,一個眼神都欠奉。
八月下旬,抵達長安的大佬逐漸減少,各郡舉出的孝廉經過初步考核,多數留下授官,僅有少數幾人因水土不服,實在病得太重,未能得朝廷選用。
至九月末,一場秋雨之后,出征草原的四營踏著雨水,自邊郡返回長安。
戰報送達京城不久,天子即下令在陰山南麓建城,設朔方郡,由邊郡調兵駐守。
其間瑣事太多,更要防備匈奴反撲,趙嘉和魏悅等人不得不暫緩行程,在邊郡停留數月。待到朔方太守就任,五千邊軍進駐朔方城,四營將兵方才動身啟程。
距長安城尚有數里,遇盔簪雉羽的騎兵迎面馳來。
趙嘉等人舉起右臂,隊伍立刻停住。
騎士策馬上前,飛身落地,帶給眾人一個震撼的消息。
“聞大軍歸來,陛下出城親迎,已至前方五里”:mayiwsk
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