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霄花上第十章花落李家說說520
搜小說
第十章花落李家
第十章花落李家
幽州刺史,關乎兵權。
宋紹祖卒于任上后,幾大世家,都想推自己的人坐上幽州刺史的位子,但正因為互相爭斗拉扯,以至于,將近一個月了,仍舊懸而未果。
太皇太后不等幾人說話,便道:“隴西李氏李遵,如今任相州參軍,他有一子,李安玉,年少聰穎,敏而好學,文采斐然,名揚隴西,哀家早有耳聞,幾次派人前往隴西,召其入京陪陛下讀書,都被隴西李氏拒絕了,此次幽州刺史之位空缺下來,哀家派人去詢問,隴西李氏才勉為其難松了口,這幽州刺史之位給李遵,換一個陪陛下讀書的大才之士,倒是值得。”
王睿看了三人一眼,方才太皇太后被柳源疏拿律法綱紀堵住,他無法相幫,此時再不開口,哪里還配稱太皇太后一黨?更何況,他兒子剛立了功,升了官。
他自然要開口相助,便趕緊附和,“李安玉雖年少,不足弱冠,但才滿隴西,名揚八郡,太皇太后能召其入宮陪陛下讀書,是一樁好事兒。”
他話音一轉,“不過臣聽聞,此子性子有些古怪,太皇太后招攬,足有兩年,他卻一再推脫,如今若不是拿幽州刺史相換,不說他,就是隴西李氏,還不會松口應允。這李安玉與隴西李氏,也太過拿喬了些。”
“有才華者,哪個不是脾性異于常人?性子古怪不怕,有大才就行。陛下身為天子,海納百川,只要學識人品出眾,便值得哀家為陛下費心。”太皇太后語氣如閑話家常,“年輕人,會讀書,學富五車,又是隴西李氏悉心培養的公子,有他陪陛下讀書,想必事半功倍。”
王睿點頭,“太皇太后所言有理。”
他與太皇太后一唱一和,一個搭擂臺,一個遞梯子。
太皇太后十分滿意,看向郭遠三人,“幽州刺史,就李遵吧!大司空,你們說呢?”
郭遠不太贊同,剛要開口。
太皇太后又道:“大司空,哀家聽聞你新認回了一個孫子,雖長在鄉野,但卻學識不凡,很有你的風骨,改日帶進宮,讓哀家與陛下見見如何?”
言外之意,若是你同意李遵任幽州刺史,你新尋回的孫子,聽說很受你疼寵,那哀家便給他一個青云路。
郭遠要反對的話哽在喉嚨,默了片刻,想起自己那新找回的孫子,愧疚涌上心頭,到底點頭,“太皇太后雖身在宮內,但耳清目明。臣尋回的是長房嫡出的小孫子,十年前,因臣的疏忽,帶他外出赴任的路上,遇到山匪,惡仆受人蠱惑,報復臣,趁亂抱走了他,如今剛被找回三日,臣對他實在有愧,這孩子雖流落到鄉野,但確實最像臣年少時。若是能得太皇太后和陛下看重,臣也能對他少些愧疚。”
“那就這么說定了,他叫什么?改日你帶進宮來,給哀家和陛下見見。”太皇太后笑容和氣。
“郭恒,字清平。”郭遠嘆氣,無奈道:“他被養父母收留,雖然同意歸家,但不愿意改回姓氏,如今叫云啟。”
“云姓,倒是少見。”太皇太后笑道:“這倒與受宋公所托,護送手書入京的那位虞姑娘有異曲同工之處了,她自稱虞花凌,又說還有一個本姓,姓盧,范陽盧氏的盧。護送手書面呈哀家和陛下后,只求婚嫁自主。明明都快撐不住了,但依舊憋著一口氣,讓哀家答應她。她立了大功,哀家雖然犯難,但豈有不允之理?這些孩子啊,可見都是經歷坎坷的孩子,但也知道念恩,生恩泯滅不了,養恩也一樣。可見你這小孫子,是個知恩念恩的好孩子。”
郭遠點頭,“他剛回來,早晚要認祖歸宗,臣不愿逼迫太緊,使之離心,太皇太后愿為臣多操一份心,臣感激不盡。”
“大司空說哪里話,爾等都是朝中重臣,與哀家一起輔佐陛下,勞苦功高,哀家與陛下自然不會虧待爾等。”太皇太后解決了郭遠,又看向柳源疏,“柳仆射府的三公子柳翊,習武也有所成,宿衛軍統領如今出了空缺,不知柳仆射可舍得放三公子來哀家和陛下跟前效力?”
柳源疏剛跟太皇太后不滿硬剛了一通,此時自然說不出不愿意的話,他的三兒子柳翊,雖是嫡出,但自小紈绔,文不成,武不就,難為太皇太后為了寵絡他,封他的口,讓他答應,竟然給予了王襲的替位,他拱手,“臣自然舍得。多謝太皇太后和陛下賞識。”
太皇太后又對崔奇道:“清河崔氏人才輩出,令侄崔五公子崔彥,更是佼佼者,去歲治水,他當立首功,先皇本要封賞,卻不巧他因其母亡故,回清河丁憂了。官員守制,丁憂三載,本是慣例。但哀家覺得,因張求一黨,導致朝廷要革職一批官員,這樣一來,如今多處空缺,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不若就讓崔彥先回來,其母孝心可表,但朝廷需要人才,如此人才,崔尚書覺得呢?所謂先國后家。”
崔奇自然舉雙手同意,朝廷的丁憂制度,實在太長,有的人丁憂三年,就漸漸被人忘了,雖然有他在,他崔家的子弟不會被人遺忘,但有才華者,還是早早回朝更好,所謂兄弟相助,叔伯子侄相幫,才能撐起一個家族的繁榮。
他拱手,“太皇太后所言極是,臣稍后便去信,先國后家,令他速速回京赴任。”
“工部左侍郎。”太皇太后問身邊的皇帝,“陛下覺得如何?去歲治水,崔彥功不可沒。”
元宏沒意見,“崔彥足以勝任。”
崔奇大喜,“臣替崔彥,謝太皇太后賞識,謝陛下賞識。”
太皇太后以一己之力,平息了三位朝中重臣的不滿,話題轉回她想要達成的目的上,“李六公子不日便會進京,哀家為了讓他進京,可是耗費了很大力氣。”
郭遠頷首,“既然太皇太后以才換職,臣無異議。”
崔奇和柳源疏也點頭,“便聽太皇太后的。”
太皇太后滿意,“即刻草擬文書,令李遵前往幽州上任。”
博弈了多日的幽州刺史,誰也沒想到,落在了隴西李氏不甚出眾的李遵頭上。只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李安玉。:shuqu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