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風云

197 監政輔政

197監政輔政_天啟風云_穿越小說_螞蟻文學

197監政輔政

197監政輔政←→:

劉宗周和高攀龍都在詢問天啟空出手來準備去干什么,不過天啟沒有明確告訴他們,他們盡管心里納悶也不好多問,但在不久后他們也慢慢知道了九月初一,天啟在征求了政務院、都察院等各部的意見后,下旨宣布在慈慶宮成立監政院,其作用就是協助天啟監管各部。

經過這一年多的重新布局,天啟將整個大明帝國的運轉機構作了一個調整,這個調整不算完美但比以前的運轉方式要有效得多。他首先拆分了什么都管但什么都管不好的內閣,把原來內閣管理的事務分為軍務和政務,軍務院設在武英殿,專門管理軍隊和處理軍隊事務,避免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文官在軍務上指手畫腳,因為軍隊事務關系到國家安危,不能讓書呆子在這中間開玩笑。軍務院由他的老師孫承宗來主管,其能力和忠誠都值得信任。

除開了軍務的內閣只能以政務院的名號來處理政務,本來處理政務只需要就事論事按律而行或者商議決斷,但天啟知道大明官場的傳統是對人不對事,就算說得再正確只要說話的人不令人滿意那這事也會被反對。為了不讓大家為了反對而反對,天啟把管事的政務院和管人的都察院再次拆分開。在官員的升遷上規定不以功勞論功升遷而以能力升遷,并且還規定要以年齡來限制人想不斷升遷的野心,政務院管事都察院管人互相支持與合作。

大明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科舉出身,在管理方面領悟到的知識不外乎是什么耕者有其田、輕徭薄賦能方法,而且他們認為這樣做是對老百姓最大的恩惠,很喜歡百姓們把他們看成青天名垂青史,盡管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不青還很黑。他們的這種管理方法在正常情況下百姓們還能勉強度日,但是遇到天災老百姓就過不下去。這些官員在位時要撈銀子,不做官了就回家買田置地當地主,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自身就變成了禍害百姓的。

大明現在土地上的出產本身不高,百姓們上交了賦稅所剩本身就不多,如果再讓這些地主盤剝一次,百姓們度日就很艱難,遇到災害只有背井離鄉。從這點來說大明官員的管理方式是落后的、越走越沒有前途的管理方式。這種約束型的管理方式沒有或者說扼殺了創造力,被管理者看不到前途除了忍受就是茫然。為了改變這種維持了很多年都快維持不下去的管理方式,天啟決定在這種約束制度下增加點推動力和吸引力。

大明現在是一個農業帝國,農民在忙完農活的時候都是閑著或者是在干一些勞累但沒什么用的事,必須通過開礦、開工場等把休閑但很貧窮的農民組織起來做事。農民在農閑做工或者干脆丟掉土地成為全職工人,一方面可以給普通百姓一個通過勞動獲取報酬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給那些有錢人一個新的投資渠道,避免他們只想著如何在土地上壓迫剝削普通百姓。大家都有利大家才都高興,這也可以看著是有錢人和窮人之間的新的合作方式。

但是,如何施展推動力把農民轉換成工人,如何運用吸引力將有錢人在土地上的投資熱情吸引到開礦、開工場等新興事務上,這個問題不是目前的大明官吏所能回答的,更不是他們明白并堅定去做的。為了讓官員能夠在社會轉型期間不走彎路和回頭路,也為了官員們不lang費寶貴的人力物力在不必要的事務上,天啟成立了圣學院和博學院。圣學院的作用就是總結經驗、從戰略的高度制定大方向的規劃,博學院的作用就是在具體事務上給官員們以支持。

比如說在某地要栽桑養蠶繅絲,博學院可以根據其要求幫助其規劃桑田的種植面積,選擇桑樹和蠶的品種,繅絲車的制造,甚至繅絲車上的加捻裝置和絞裝裝置的改進。而圣學院就需要在當地官府里查詢資料,看本地的糧庫是否充盈,周邊府縣的糧庫是否足夠。如果不滿足天啟規定的本縣糧庫中的存糧夠全縣人三年消耗,周邊府縣糧庫中的糧食夠一年消耗,那么圣學院就會告知政務院禁止該地種桑養蠶,就算要種也得種在山坡上河道邊不得占用良田。

政務院管事都察院管人,博學院在具體事務上支持,圣學院把握大局,天啟在有大事和急事時才來看一看,這看起來能夠正常運轉不用太勞累。但是,大事和急事太多了,很多事情都是大家以前沒有見過的,比如說移民問題、良種問題、修路、開礦、工場等問題。出于穩妥起見還是有很多人來麻煩天啟,經常有人煩讓天啟感到很不輕松,加上日常事務的處理經過他得看,盡管別人都處理完了而且每十天才看一次。

天啟本想搞個自動化管理模式,他在確保關鍵權力不放手的前提下把該推的事務都推了出去,但現在看來效果不佳,丟掉一攤事又生出一攤事,這還是這幾個月女真人和蒙古人忙不過來沒有騷擾邊關的情況下,如果現在不解決好過一陣增加上邊患問題,那就該忙得焦頭爛額了。天啟想了很久,最后終于發現自己的失誤在哪里了,原來是自己把處理大事急事這些事情看得過于簡單,沒有找幫手幫自己。

天啟明白原因后決定多找幾個人來幫忙,在經過多方征求意見后成立了監政院。監政院的人選就是把信王、劉宗周、徐光啟、高攀龍等各部門的頭拉過來,他們在監政院算是兼職,有了大事急事大家在一起先分析問題,該由哪個部門負主要責任就立即去辦,該配合的部門也立即找人去配合。這幾人最后給個意見出來直接實行,只需要把過程呈給天啟看就可以了。

天啟這樣做一個原因是認為自己一個人力量太小,應付幾個人多勢眾的部門很吃力。另一個原因是要把圣學院和博學院跟朝中事務的執行機構結合起來。在這之前,圣學院中全是退休的老臣,博學院中也多是根據興趣進來的人,包括很多泰西來的外國人,怎么看也只能算是兩個學術機構。天啟把劉宗周和徐光啟這兩個圣學院和博學院的頭拉進監政院,雖然沒有改變圣學院和博學院的學術機構性質,但方便了大明的決策機構及時得到圣學院和博學院的幫助。

監政院設在慈慶宮是因為慈慶宮現在沒人住,而且慈慶宮距離文華殿中的政務院比較近。慈慶宮在以前一直是作為太子的居住地,天啟在登基之前在里面住過一段時間,后來又讓信王住過,信王開府成婚后也搬了出去,現在一直是空的。在打掃改裝慈慶宮的同時,天啟讓人以建極殿為界作了隔離,前面的慈慶宮、建極殿、仁智殿等都作為處理朝中事務的辦公場所,這也包括了更前面一些的文華殿、武英殿、六科廊等。

乾清宮在上次王恭廠爆炸時死了很多人,一些毀損的殿閣也沒有再有大的修繕,加上天啟現在住在養心殿輕易不上朝,所以乾清宮現在也空閑在那里等有錢又有閑了再說,就算有事要召集群臣,也可以在皇極殿或者建極殿議事。這樣一來乾清宮、養心殿、慈寧宮、仁智殿、奉先殿等地方就禁止外臣出入,宮中嬪妃要出去也從后面的玄武門出入,保證內外有別以免出安全隱患。

九月一日剛剛成立了監政院,天啟就在監政院里召集大家開了個見面會,見大家來時都很新奇,天啟問信王道:“信王,你也在這里住了一段時間,現在又來到這里有沒有什么感覺?”

信王本只有十六歲還是個毛頭小伙,不過婚后的男人都會成熟很多,經過女人的淚水和柔情后至少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信王見天啟問他,點頭說道:“臣弟搬離這里住到現在的信王府也只有幾個月,但現在看來卻好像過了好多年。想起皇兄為了方便臣弟不走遠路,允許臣弟在這里住還給臣弟請了幾位老師,臣弟心中就充滿了對皇兄的感激之情。”

天啟見信王說起給他請師傅的事,就順口問道:“文震孟、黃尊素、錢謙益等人現在怎么樣?”

信王說:“文震孟文師傅在軍務院軍政處,臣弟很少見到他,只在端午、中秋等節日時打發人給文師傅送過一些節禮,聽說他現在很忙,好像忙著整編軍隊里的一些舊習慣。黃師傅和錢師傅就在禮部,臣弟經常能看見他們,他們做事也很得體。”

天啟點頭說:“既然是你的師傅就要留下心,等他們的年紀到了該提的坎,就要想辦法給他們提一提,平時也經常提醒一下他們做出點成績。今天找你們來一是初次成立監政院先開個見面會,另一個重要事情就是要你們想一想怎么在下面也成立監政機構,當然,在下面也可以說成是輔政機構。”:mayiwsk

新書推薦: